APP下载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2017-03-25陈俊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形成机理习近平

陈俊

摘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遵循了一定的客观规律,具有相应的产生机理,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一脉相承,继承了以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生态保护理念,吸收了西方生态理论中的优秀成果,根植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土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了顶层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五种思维方式;具有新时期治国理政所拥有的鲜明时代特征,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彰显了整体谋划的战略思想,突出了严格的生态法治保障,强调了合作共赢的国际视野。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机理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7)01-0074-07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认真分析国内外形势,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全面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这些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推动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创新,促进了生态治理实践能力的提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然而,这种理论的形成遵循了怎样的客观规律?具有什么样的产生机理?体现了哪些思维方式?具有哪些特点?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形成机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积淀与融合的结晶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形成,都有其产生的源流基础。同样,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产生是一个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也遵循了一定的规律和机理,是对过去各种生态观念、环保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一脉相承,吸收了西方生态理论中的优秀成果,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根植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土壤,是人类优秀文化长期积淀与融合的结晶。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了中国生态领域面临的现实问题,直面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需要,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放包容、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质。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一脉相承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基石的科学理论[1]。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应当从实践角度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揭示其本质属性。第一,人类来源于自然界,是在所处的环境中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第二,自然界是人类“无机的身体”,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第三,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但人类不能以主宰者的身份对待大自然。正如马克思所言,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其他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恩格斯也曾提出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当前出现的全球气候变暖、雾霾等环境问题,都是由于人类失范行为所造成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状况。为此,习近平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该观点强调了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万物,阐释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本质属性[2]。由此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产物,二者一脉相承。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以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生态保护理念

关于生态文明思想,历届党的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都做过精辟论述,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这一时期主要通过兴修水利、节约资源、发展林业、“绿化祖国”和控制人口增长等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取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要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过快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进行环境立法的新思想,随后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确保了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收了邓小平用法制保护环境的理念,提倡用最严格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此外,还加强了生态环境领域的国际化合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收了这一策略,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将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同世界各国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深化认识,提出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設纳入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并将其升华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强调要保证天空常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收了西方生态理论中的优秀成果

西方生态文明理论随着西方社会工业革命而诞生和发展。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但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并演化为全球性生态危机。如何化解危机,是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在反思中发现单纯的经济增长发展观是引发生态危机的关键,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兴起了环境保护运动,可持续发展观作为能够替代传统发展观的新理念被人类所接受。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在里约热内卢召开,发表了《21世纪议程》,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的战略行动。此后,在西方学术界围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陆续产生了循环经济理论、绿色思潮、环境伦理、生态社会主义等西方生态文明理论[3]。这些理论始终围绕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进行反思和探索,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借鉴。习近平充分吸收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等西方生态理论的精华,指出生态文明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的高级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规划生态文明建设。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土壤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尽管没有出现“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但在以儒、道、佛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文化中都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包含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之思、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文化渊源。儒家主张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孟子将其阐发为“仁民爱物”,从而把人对人的爱拓展到了对物的爱。孟子强调要“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只有这样才能“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可见,儒家的生态自然观就是要求善待自然、遵循自然规律。道家思想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为万事万物的运行都是遵循自然规律的,顺应自然规律就会与外界和谐共处,违背自然规律就会与外界产生抵触,强调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规律、利用规律。佛家主张“众生平等”,还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因此,作为众生之一的人类要平等地对待万物,戒杀、惜生,珍爱自然。这种理念蕴含了自然万物皆有其存在价值的涵义。因此,爱护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就成了必须遵守的清规戒律。这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习近平立足于现实背景对传统生态智慧进行挖掘,并赋予其时代内涵,从而实现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思维方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拓展了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是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与目的,运用思维工具去接受、反映、理解、加工客体对象的方式和方法,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在表面上具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在本质上反映思维主体、思维对象、思维工具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稳定的思维结构。任何一种理论都体现出一定的思维方式,而一定的思维方式是理论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工具。要掌握一种新的理论,把握其精神实质,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基本内容的背诵、记忆上,而应当深刻把握这种理论所运用的基本方法、坚持的基本原则、蕴含的思维方式。面对新形势,习近平立足于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的实际,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新观点,突破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的传统思维,扭转了传统的经济增长发展观,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今后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求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维和新战略。总体而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含了以下五种思维方式。

(一)顶层思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顶层思维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生态环境治理复杂性和操作性困境的全方位把握上,以及用最严格的制度体系保护生态环境上。习近平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将其置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统筹谋划、协同推进,防止单兵作战、顾此失彼,必须统筹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每一个方面[4]。为在顶层设计上规划好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制度保障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指出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要自觉更新发展观念,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根本上遏制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存在的职能交叉、权责不明、监管空档、重复建设、各自为政等现象所引发的生态治理能力弱、效果差、成本高等问题,习近平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高度从微观角度和宏观层面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每一个环节,要通过制度建设搞好顶层设计,要逐步完善节约资源利用、国土空间开发、生态补偿等机制,形成一整套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体系,从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

(二)辩证思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辩证思维主要体现在充分运用矛盾分析法来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辩证思维的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要全面、系统、整体地看待事物,从矛盾的运动和各方面的联系中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全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体现了辩证思维的这些特点,他在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从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入手,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而要建立这种关系必须科学把握人口、经济、生态之间的对立统一性,抓重点、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首先,习近平从对立中把握统一,反对传统经济增长发展观,批判了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指出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充分肯定了良好生态环境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要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习近平明确指出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维护好人民的生态福祉,严禁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的行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6]。其次,习近平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善于辨别相同事物中的差异,深入厘清正确做法与错误行为之间的界线,坚决反对那些打着生态文明建设旗号而违反自然生态规律的行为。在城镇化建设方面,习近平指出要打造具有蓄水功能的“海绵城市”,既要风景优美,又要体现生态功能,而那种一味追求人造景观优美、破坏自然原貌、只顾外表生态良好、不顾生态功能弱化的行为并非真正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认识为我们判断各种“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真伪提供了标准和方法。最后,习近平主张全面地看待问题,反对唯经济增长论英雄,认为经济增长只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要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两手抓,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

(三)系统思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思维主要体现在坚持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文明建设。以系统观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观点。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把系统原则和整体原则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的两大基本准则。首先,习近平将自然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看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深刻把握了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他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从而把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山脉、河流、森林、农田、湖泊等自然环境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认为其中每个要素都是自然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必须保护好、利用好,而不能顾此失彼,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7]。其次,习近平指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设充分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建设之中,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他强调要以系统工程思路抓各项工作,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整体推进、全面突破,既要从宏观上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又要从生产、生活、消费、服务、流通等微观领域和局部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在生态治理方面既要做到标本兼治、循序渐进,还要做到常态治理与应急减排相协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各种措施的相互配合、协同推进。最后,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他强调必须建立多部门协同治理的联动机制,摒弃生态治理中的本位思想,反对只顾部门利益、地区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国家利益的狭隘思想,坚持集体主义,多措并举,各部门联动,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行动中相互配合、协同推进。为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习近平指出应该成立一个能够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的用途管理职责的部门,实现对山水林田湖的统一保护、统一修复[8]。

(四)底线思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底线思维主要体现在“生态红线”观念上。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是一种积极防御性、战略性思维,具有预警的作用,让人们处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状态,从而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底线思维的确立,能够使我们把握好为人处事的分寸,在事态发展中掌握主动权。同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贯穿底线思维,能够使我们产生环境忧患意识,从而自觉地保护我们赖以生活的地球家园。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线思维,习近平特别强调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从坏处做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人类的活动决不能超越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如果越过了这条生态底线,就会受到惩罚。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党和政府严格坚持底线思维,对耕地、森林、湿地、空气、海洋、荒漠植被、物种等都划定了明确的生态红线。首先,习近平谈到了耕地红线问题,要求严守耕地红线,严格保护基本农田。面对我国日益剧减的耕地面积,习近平强调要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从而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9]。其次,习近平还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制定了责任红线。他指出把环境治理好,保证人民的生态福祉,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生态化转向的体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执政体系,既表明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又展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生态自觉和使命感。“生态红线”观念蕴含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底线思维,使环境忧患意识成为影响党和国家做出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因素。这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五)法治思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法治思维主要体现在要求依靠制度和法律保护生态环境。法治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法治思维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治国理政的思维方式符合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和法律逻辑,崇尚公平正义。习近平在谈到依法治国时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只有加强法治建设,才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自然也包含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他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该论述充分体现了法治思维,突出了法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治理理念的转变,有利于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化和现代化。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的一系列观点,既强调生态法律体系的构建,又注重法律的执行力和效果,遵循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有机结合。首先,习近平强调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完成生态治理方式的法治化转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基础,逐步完善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律法规为主体的生态法制体系,为生态治理、环境保护提供行为规范和执行程序。其次,习近平注重法律制度的执行力和效果。他指出“不讲责任,不追究责任,再好的制度也会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强调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明确生产者环境保护的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要终身追责[10]。

三、主要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体现了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时代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然而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对此,习近平认真分析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新思想和新论断,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有其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形成机理,体现了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而且具有新时期治国理政所拥有的鲜明时代特征。

(一)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之所以日益严重,其根源在于把经济利益摆在了过高的位置,这种发展观的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对此,习近平强调:“要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1]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弄清人民群众最切身的利益是什么?当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如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就是维护了人民的切身利益,因而为老百姓创造天蓝、山青、水绿的优美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为民谋福。正如习近平所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突出了生态环境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体现出执政为民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当前努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展卓有成效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高标准的重要体现。

(二)彰显了整体谋划的战略思想

习近平从战略高度阐述了生态环境的多维价值,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12]。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有战略眼光,需要整体谋划,要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研究,从而抓住主要矛盾,找准突破口。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立完善彰显了整体谋划的战略思想。在谈到完善国家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时,习近平指出,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13]。这充分说明必须整体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各部门要统一行动,相互配合。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领域改革发展的联系,习近平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重在用战略思想整体谋划,努力革除实践中的体制、制度和机制弊端。

(三)突出了严格的生态法治保障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更离不开法治保障。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遇到的各种问题,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对此,习近平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实行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的重要性,指出要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全面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因此,必须完善法治体系,依法解决生态治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环境治理制度、生態修复制度,严格执行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在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的指导下,新修订的被称为“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已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进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四)强调了合作共赢的国际视野

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凸显,生态问题的解决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任务,因此,必须把本国生态治理放在全球生态建设的大框架内,减少单兵作战,加强国际合作[1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体现了这种国际视野。第一,认为生态环境是世界性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第二,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各国利益,各国有责。“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关乎各国共同利益,地球安危各国有责。”第三,宣布中国愿意承担国际义务,开展国际合作。“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共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1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国际视野体现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能够推动国内生态建设与其他国家实现更好地合作,共同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学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境界——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J].社会科学战线,2016,(8).

[2]吴珺.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维解读[J].长白学刊,2014,(6).

[3]王艳成.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机制[J].求实,2016,(8).

[4]鲁明川.国家治理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考[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6).

[5]刘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认识维度[J].湖北社会科学,2016,(1).

[6]秦书生,吕锦芳.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政治建设之浅见[J].理论月刊,2016,(2).

[7]余维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J].学术论坛,2014,(9).

[8]邱昊.媒介生态视野下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学术探索,2015,(10).

[9]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

[10]薛莲,庞昌伟.践行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J].学术交流,2015,(10).

[11]秦书生,王宽.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传承与发展[J].理论探索,2014,(1).

[12]黄中显.生态文明视野下地方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困境与出路[J].广西社会科学,2015,(7).

[13]王磊,肖安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综述[J].理论导刊,2016,(5).

[14]张国茹.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特点浅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

[15]王国莲.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J].延边党校学报,2015,(3).

[责任编辑:杨健]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形成机理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以整体性视野挖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论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彭阳县陈沟滑坡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金融泡沫的形成机理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企业形成机理与政治关联的关系
标题党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