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

2014-12-01邱丹丹

世纪桥 2014年1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

邱丹丹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在其庞大的思想体系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生态文明理论,剖析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意义和思想渊源。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和实践观两个角度,探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以人、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这种关系既不是抛开人的因素从单纯的自然界出发,去寻找单一抽象的客观性,也不是抛开自然界从人的因素出发,去分析单一抽象的主观性,而是从不断在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从人、自然、社会三者的相互作用出发,建立一种崭新的实践的辩证观。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就表明现实的世界是人与自然不断相互作用的世界,绝不是人类的世界与自然界的简单相加,而是他们相互交织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既重视人的社会关系的分析,又重视对人与自然互相作用过程的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发展的历史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从和谐共生到失去平衡,再到新的和谐共生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种不断变化的结果,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不断提高以及人类开始掌握并不断深入对自然界客观规律认识的结果,因而人类在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自然的影响、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不同。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制约,对自然的依赖性极高,即表现为生存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性极高,这种状态下人与自然曾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水平越来越高,人类活动的无序性打破了自然界固有的生态平衡,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结构。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矛盾,自然环境开始呈现出不断尖锐化和恶化的趋势,而在我国,由于长期采用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出现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当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失去平衡,并已经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造成严重影响和改变,人类生存安全就必须面对极其严峻的挑战。

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马克思认为,即使是被纳入到人类的生活、生产中的自然物质,也并没有失去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性,是依靠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人在生产中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物质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人类从事实践活动的目的设定只能与自然物质固有的规律相一致才能实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也就是说,人类可以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来改造自然,但要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人类如果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对自然肆无忌惮的掠夺、破坏自然,其结果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改造目标,反而会遭到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马克思还认为,不仅自然物质的内在规律不能改变,人类也不可能充分掌握自然界的全部规律,规律背后还有规律,这是因为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有限并受到自身利益的理性能力的限制,人类只能循序渐进地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人类必须平等地对待自然,认识到在自然系统中,人类和其他动物均是平等的,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类只有树立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友好、谦虚、尊重、负责地对待自然,才能在自然所能承受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还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除了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也存在着价值关系。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其领域的拓展也促进了人与自然的价值的发展。生态系统的价值是极为复杂的,人的价值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人的价值不能也不允许高于生态系统的总体价值,人类自身价值的体现只有在保护生态系统整体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人类要实现自身的价值,首先就要尊重自然规律、爱护和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并努力使之平衡,同时人要把维护自身的发展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一种责任和义务,反对狭隘的将生态系统区分为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论调,共同维护生态环境。

如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后一定会产生的环境恶化的难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发展科学技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马恩主张对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进行重复加工和重新再利用,以减少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他们以将煤焦油转化为染料和药品为例子,主张找到新的方法利用各种各样的工业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另一方面,马恩还主张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工具,可以有效的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观——人口、资源、经济协调发展

如何处理好自然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这两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践观的两个关键问题。

马恩认为,社会再生产包括两个方面: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二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即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日复一日,才能不断地为人口再生产提供必须的生活资料,人类社会才能一直存在和延续下去。同时,人口再生产又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得以不断进行的前提条件,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可以促使物质资料生产的不断进步。因此,社会再生产的发展过程就可看做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都在发展。既然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的统一,两者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然而,这两种再生产不能是随心所欲的,必须要受到自然再生产的制约。人口再生产受到的制约,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的供给和容量都是有限的,已有的自然资源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应该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和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对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人口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口变化情况决定于资本积累的情况,在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下,当资本积累有所增长,资本有机构成就不断提高,对劳动的需求就会相对减少,从而形成了大量的过剩人口,也就是产业后备军,这样,在人口发展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新的矛盾:人口绝对数量的迅速增长和劳动力的相对过剩。如何解决人口数量的增长产生的资源不足的难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可以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发现、掌握和利用新的资源和能源,为人类带来源源不断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可以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掘已有资源的潜力。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表明,利用科学技术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人口再生产的问题是正确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关注人口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关系的同时,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也没有忽视物质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关系。马恩认为,人是在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自然资源进入到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是人类劳动借以创造经济价值的源泉。自然界对人类的使用价值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界为人类创造经济价值提供产品材料,即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二是自然界为劳动者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人类之所以赋予自然以价值,就是因为自然能满足人类的需要,这是由自然物质的性质和人类的需要决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是由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共同作用的社会性实践的生成物,社会物质生产要与自然物质生产保持协调性。自然再生产是物质再生产的前提,人类再生产不可避免要利用自然再生产的产物,只有自然物质生产人类才能进行社会物质生产;同时,一个人化的自然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被创造出来,这样就完成了自然物质生产与社会物质生产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然而,人类通常情况下只关注社会物质生产,忽视自然物质的生产,甚至不惜以损害自然物质生产的方式来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因此人类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自然生态系统提供必要的补偿。

综上,在马克思庞大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其内容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思想,也包含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如何解决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理论,这些理论不仅是对资本主义进行历史性考察和理论批判的世界观基础和方法论前提,也对当代人类解决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8.

[2]刘炼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两型社会” 建设[J].湖南科技大学,2011.

[3]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中共 中央党校,2011.

[4]余谋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J].山东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

[5]张秀丽,封学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历 史文化基奠与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1,(3).

[责任编辑:胡 悦]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浅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价值
浅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价值
以整体性视野挖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论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