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转型升级的区域创新辨析

2014-08-15林善浪

区域经济评论 2014年3期
关键词:区域科技

林善浪

在连续保持了20多年快速增长之后,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区域创新是创新驱动的基础和载体。本文就区域创新发展问题,谈几点体会,抛砖引玉。

一、面向服务经济时代的区域创新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已经普遍为人们所认识了。但是,目前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存在狭窄化的倾向。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技术是实现某种目标的工具和规则体系。这就是说,科技创新既包括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也包括知识的生产、传播、加工、创新和应用。知识包括技术的认知,技术是知识的应用,是知识的一部分。知识的发现离不开技术,但毕竟是有区别的。有的人一讲科技就想到高新技术,一讲到科技创新就想到建立多少个研究所和高新技术企业,一讲到科技创新就想到获得了多少专利,这是不全面的。实际上,自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知识经济”这个概念以来,人们更强调各种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技术。一般而言,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包括四个方面:(1)“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即事实知识;(2)“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即原理知识;(3)“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即技能知识,包括技术、技能、技巧和诀窍等;(4)“是谁”的知识(Know-who),即人力知识,也就是关于管理的知识和能力。也有在这4W 基础上再加上3 个方面的知识,时间知识(Know When)、空间知识(Know Where)和数量知识(Know Quantity),即6W+1Q。在这里,技术只是其中的一个W。在知识和技术之间,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更重视技术,而在服务经济时代则是知识和技术并重。例如,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金融业,离不开信息化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但金融活力毕竟更多地取决于金融产品的创新;商务和专业服务(包括法律服务、会计与审计服务、市场研究、商业和管理咨询,以及建筑、工程和其他技术服务等)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但毕竟更加依赖专业知识。因此,要更全面地理解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而是贯穿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文明、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科技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存在创新问题。因此,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科技管理部门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工程。在发达国家,工业化完成以后,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知识和知识劳动者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知识的生产、传播、加工、创新和应用成为驱动社会经济改革的主要力量。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产业为载体的,既是工业化和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社会需求结构转变的结果。有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美国人在传统的家庭用品消费方面只有很少的增长,衣物2.3%,食物0.6%,家用器具1.1%,汽车0.3%,这些传统项目的年均增长率只有0.9%。同期,在知识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支出则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经纪业和其他金融服务15.6%,有线电视13.4%,娱乐和休闲服务12.4%,家用电脑18.1%,私人电话服务8.8%,这一类项目的年均增长率为12.5%。

我国正在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从就业构成看,1994年服务业就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2011年服务业就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而成为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从国民生产总值构成看,2006年开始第二产业比重就开始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加快上升,2013年达到46.1%,高于第二产业的43.9%。在城乡居民支出构成中,“吃”、“穿”的支出比重大幅度下降,对“住”、“娱”、“游”的支出比重上升。从发展趋势看,居民对物质需求的增长潜力比较小,对非物质需求的增长潜力越来越大。这就预示着知识产业的巨大市场空间正在逐步形成。从生产角度看,我国制造业横向扩张的空间受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的限制,是有限的,今后发展的主要空间是纵向扩张,通过知识和技术含量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增长潜力很大。今后,无论是从消费需求角度看,还是从生产角度看,我国经济的增长空间越来越取决于以知识产业为基础的知识服务业的发展。

今后,区域科技创新工作当然要面向区域制造业和全国的工业化,要继续支持面向工业、农业的科技创新。但是,面对服务经济时代,从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科技创新工作也必须转型,也要更多地面向服务经济,主要包括:一是面向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创新,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竞争优势。二是面向知识消费,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消费类服务业,如信息产业、教育和培训业、娱乐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和医疗卫生产业等,以及大量新生或分化出来的新的服务性行业。当然,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差异很大,不是各个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型消费类服务业齐头并进,而是根据各个地区环境基础和区位条件,有进有退,着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知识产业。三是面向和谐社会建设,从社区管理、社会管理,到政府自身的管理,都面临着知识和技术的提升。

二、根植于本地社会环境的区域创新

自1992年英国库克(P.Cooke)提出区域创新体系(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概念以来,区域创新体系被广泛地重视,被认为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但是,在以往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一些地方政府仅仅重视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建设,过多地强调创新的投入-产出分析。这是一种静态的、线性的过程,是以产品、市场为中心的创新体系。

由于知识按其形态可以划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编码化,通常用文本的形式来表达,因而易于传播,而隐性知识则难以编码化,不易用文本的形式表达,其获得途径主要是通过“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用中学”(learning by using)和社会交往来学习。因此,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一些专家引入了三个重要的概念:互动学习(interactive learning)、根植性(embeddedness,指个人和机构依赖于特定区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和制度环境(institutional milieu)。区域创新体系最本质的含义是一种“社会网络”,是特定区域创新资源在创新主体之间流动的网络。美国硅谷、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德国巴登-符腾堡等地区之所以被认为具有优越的区域创新环境,关键是形成了植根于本地社会文化的复杂区域创新网络。美国M.卡斯特尔和P.霍尔(M.Castells & P.Hall)的研究认为,硅谷形成过程中除了结构性生产要素(信息原料、风险资金、高技能科技劳动力)以外,企业家文化,以及建立在工作基础上的酒吧中的社会网络——“集体企业家”,已经成为其创新环境的基本要素。因此,建设区域创新环境的过程就是建立网络组织的过程,不仅仅要重视创新的投入-产出分析,重视公共研发平台、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建设,更要强调创新与知识的流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更要强调互动学习、“干中学”以及隐性知识通过交往的流动。在这样的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在企业之间相互流动,在企业、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之间相互流动,在个人之间相互流动。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必须与区域产业集群、产业链以及区域环境相结合,尤其强调以下几点:

1.集群化的布局。产业集群不仅能够通过设施共享和规模效益递增而降低成本,获得集聚经济效应,更重要的是通过企业之间的互动促进知识流动,达到知识外溢和促进创新的目的。

2.产业链的配套。创新的过程需要上下游产业及其相关支持性产业互相配合、互相促进,达到制造商-供应商-客商三位一体的群体性创新,这就需要在布局上产业链配套。

3.中小企业的扶持。根植性需要具备良好的制度环境,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中小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通过长时间的磨合和适应,才能在本区域扎根。多数企业,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我国沿海的民营企业,产业链会随着要素禀赋和成本的变化而调整布局,但总部总是放在诞生地。意大利很少生产服装,但全球顾客都认意大利的品牌,因为总部和品牌还在意大利。中国鞋业生产规模全球最大,美国几乎不生产鞋,但鞋业最大企业、最知名品牌还是美国阿迪达斯和耐克,因为总部和品牌还在美国。可见,不想生养孩子,就想抱一个孩子,挺困难的,长大了有可能跑掉。

4.人居环境的构造。要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拥有知识的人们才愿意工作、居住、聚会,通过人际交往促进隐性知识和信息的流动。

5.创新文化的培育。创新过程是很多行为主体通过相互协同作用而创造(生产)知识和技术的过程,需要创新主体相互依存的集体学习环境。因此,创新环境首先是一个集体学习的环境,创新区域首先是一个学习型区域。

6.创新协作网络的构建。优越的区域创新体系,应当充分挖掘利用区域内要素,并尽量吸引域外可利用的要素,以增强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机制将产、学、研等创新主体联系起来,也要重视支持相关企业通过中介机构和协会、行会、商会等机构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联系网络,更要重视吸引知识、技术人员聚会、居住和交往环境的建设。

三、关于区域创新的几点辨析

目前,对区域科技创新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必须转变一些传统观念。

1.区域科技,整合比投入更重要。区域科技创新与国家层面上的科技创新有区别,国家对科技投入大,而区域层面上的经济规模和财力毕竟十分有限。对区域而言,投入自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的整合。例如,在一些城市,不能只强调一两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对区域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各地及其周边的科研院所,甚至全国科研院所相关的资源整合起来,为本地区产业发展服务。

2.自主创新不等于自己创新。这些年强调的自主创新出现了一个倾向,把自主创新理解为自己创新。自主创新有三个层面,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际上,后两项是需要引进别人的东西创新,包括引进外国的,也包括引进本国、本市科研院所的,不是自己关起门来创新。这十多年里,全球的技术发生了一系列的革命,包括彩电革命、通信设备革命、数码相机革命、移动通信革命、电子金融业务革命,以及企业形态从跨国公司到全球公司,等等。这么多的创新革命,没有一项是中国企业做出来的。对一个区域而言,更要强调在开放的环境下搞创新,要利用全国、全球资源搞创新,科技创新离不开国际化。

3.自主创新不等于技术创新。这些年,有一些官员、专家一提自主创新,就只是讲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这是不够的。一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怎么商品化,怎么进入市场?现在花了很多钱去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结果这些技术、产品出来了,但市场却没赶上,实际上是浪费。二是知识创新包括更多的领域,对产业发展而言,技术只是其中的一项,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也是很重要的知识创新。Dell 公司自己不生产电脑,当然谈不上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但它的电脑成为全球知名品牌,因为它通过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获得核心竞争力。对服务业而言,业务流程等管理创新甚至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像沃尔玛就是通过业务流程创新,发明了连续装卸流程,建立起了自己的战略核心能力,销售成本比其他跨国零售商低1%。

4.没有传统产业,只有传统思维。现在,有些地方认为传统产业缺乏创新空间,只有高新技术产业才具有创新,因此片面地强调淘汰传统产业,支持新兴技术产业。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传统产业经过技术革新,也就成为新兴产业,如果没有技术革新,所谓的新兴产业也是传统产业。陶瓷产业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但是经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革新,新型陶瓷是属于技术含量很高的新材料产业。这说明产业是可以变革的。纺织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现代计算机的自动控制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纺织机械可以进行远程测控,即使在一个山区县,现代化的纺织车间也看不到几个工人了。可见,没有要淘汰的传统产业,只有要淘汰的传统思维。

5.产业链升级比产业升级更重要。产业可以分解为研发、设计、生产、物流运输、品牌营运以及销售网络建设和维护等不同产业链。不同产业链所需要的知识不同,附加价值也存在很大差异。越靠近产业链两端的,对知识创新依赖越大,附加价值越大。统计上的高技术产业,如果处于加工生产环节的产业链,也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的产业。例如,沿海城市许多计算机生产企业,看似高技术产业,但其所雇用的劳动力多是教育程度较低的、年轻化的工作人群;相反,统计上的传统产业,如果处于研发、设计、品牌运营等环节,也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例如,具有高知名度、品牌影响度的一些服装产业,一个顶级的设计师,其知识含量不会亚于顶级的软件程序员。因此,一个区域不能片面强调引进高技术产业,更重要的是促进现有产业在产业链上升级,把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链重新布局到其他地方去。

猜你喜欢

区域科技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分割区域
笔中“黑科技”
小区域、大发展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区域发展篇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