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2014-08-15李香华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22期
关键词:假想凡卡想象

◆李香华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贾庄小学)

在语文读写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条可行的途径。因为想象是构成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思维的发展不能离开想象的发展。针对小学生富于想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正是促进其思维全面发展的契机。

训练想象能力的语文教学中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选入教材的极大部分课文属文学作品,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塑造的形象,都与想象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又必须以自己的经验,凭借想象来还原并充实作品的意境的形象,才能比较深刻地感受作品的内蕴。至于学生作文,就更需要有想象的配合,才能有声有色、有情有意地再现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另外,丰富的想象活动还能刺激语言的发展。

一、扩展课文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用扩想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所谓“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扩展。如教古诗时,我指导同学们先理解每句诗意,然后把每句意思连起来理解全诗意思中的扩想训练,于是我对每一句的内涵都对学生进行指导扩展想象,使作品的总体结构,使主题的“发酵”,丰富细节,增大作品的容量,使内容更趋具体化。

二、延续课文空间来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能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我往往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开展“接续想象”。学了《凡卡》一文后,我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作文,让学生展开接续想象,顺着作者写作旨意写了凡卡种种可能发生的更为悲惨的遭遇。让同学们继续展开想象,把故事情节想象下去。这样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补充课文空间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作品的艺术形式要求精练含蓄,这就决定了作者对情节和意境往往不能作紧针密线、巨细无遗的抒写,总要给读者留下一些可借想象去补充的天地。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这些“孔隙”启发学生用想象去补充,这样既收读懂课文之利,又获发展想象之益。在讲课文的同时就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补想”训练,课后还要求同学们把上面所讲的写成一段话。我就是这样的注意引导,使学生按一般事理逻辑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中间的情节。

四、引导学生假想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假想即对未曾经历也无体验的未来凭借想象来假设情况。假想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基因。发展学生的假想能力,对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在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是培养假想能力的好材料。在作文教学中我注意到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小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让学生写《我的中国梦》《我想……》《假如我是……》等文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当然,在这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不能信口开河,要抓住生活中能触发学生展开想象的诱导物,步步引发,使想象有理、有据。

在教学中,由于能注意有机地挖掘课文中可以培养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同学们在想象中邀游,因此同学们非常喜欢上语文课,阅读理解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平均得到较明显的提高。

猜你喜欢

假想凡卡想象
假想防卫过当的罪过形态研究
快乐的想象
《凡卡》续写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批判与重构:论作为准防卫过当的假想防卫过当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实与假想
自主品牌建立的“原型化”战略:理论假想与框架
克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