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渝中区“社区工作日”的价值意义与经验启示

2014-08-15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渝中区工作日群众

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党校,重庆4000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如何在加强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渝中区结合大城市中心城区实际,紧扣新时期城市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开展“社区工作日”活动,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服务型政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融合发展、以党建促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路,具有极好的价值示范意义。

一、渝中区“社区工作日”的基本情况

2008年以来,渝中区确立了倾力打造“内陆香港”的城市理想发展思路,开始了新一轮房屋大拆迁、产业大调整、城市大建设,迫切需要开展扎实有效的群众工作,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做好基层组织和基础工作,为改善民生民利、促进城市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支撑。为此,渝中区于2010年5月开始启动了“社区工作日”活动,组建了领导机构,设立了活动办公室,建立了交办落实、情况反馈、考核督办等一系列制度。全区所有机关干部在每月第二周和第四周的星期二,深入辖区12个街道、76个社区,开展走访接访、政策宣讲、现场办公、工作巡查、调研学习、扶贫帮困和社会服务活动。“社区工作日”先后开展活动46次,全区15892人次干部走访群众42210余户,解决群众实际问题4194件,群众满意率达95%。全区信访总量、重信重访量批次同比分别下降19.33%和58.4%。

二、渝中区“社区工作日”的主要成绩

渝中区“社区工作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国家部委领导专题视察6次,兄弟省市党政代表团参观考察20余次,受到人民网、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等媒体报道。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家信访局局长王学军作出了“活动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值得全国其他地区学习、推广”的高度评价。在新华社和复旦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幸福城市社会管理创新调查活动”评选中,渝中区“社区工作日”荣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最佳实践案例。其主要成绩具体表现为:

(一)干部群众知晓率较高,社会影响力大

各个部门、街道、社区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小区公示栏等载体对“社区工作日”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干部群众的知晓率比较高,社会影响力大。调查显示,有82.9%的受访群众“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社区工作日”。高达73.1%的受访群众能准确说出“社区工作日的具体时间”。分别有75.1%的常住人口和64.5%的流动人口知道区级领导在每个月的第2个星期二深入社区参与“社区工作日”活动。这与电视、网络、小区公示的宣传、社区干部的积极发动是分不开的。“社区工作日”知晓途径的多样化也说明了宣传工作的广泛深入。

(二)干部群众积极支持,主动参与

“社区工作日”活动得到机关干部的积极响应和积极参与。同时,由于安排细致、周全,能够定期公示参加“社区工作日”活动的领导、时间和具体地点,群众参与热情较高,参与人数较多、比例较大。调查显示,60.5%的机关干部“参与了3次以上社区工作日”,只有31人选择了“没有参加过”,占受访总人数的6.0%。分别有300名和156名居民群众选择了“偶尔参加”和“经常参加社区工作日”,分别占受访群众总人数的52.8%和27.5%。调查还显示,绝大部分干部希望通过“社区工作日”来提升自己,都能够认真参与“社区工作日”活动。74.6%的机关干部能做到“全程参与‘社区工作日’”。在参与心态的调查中,73.0%的机关干部选择了“积极参与”。

(三)增强了干部的群众观念,提升了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

“社区工作日”创造了干部与老百姓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这对于了解百姓疾苦,增强群众观念,提升群众工作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调查显示,33.7%的机关干部认为“通过社区工作日,自己的群众观念得到极大增强”,56.1%的干部认为“有所增强”。在“‘社区工作日’是否提升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和方法”这一问题的调查中,26.2%的机关干部选择了“极大提升”,63.0%的机关干部选择了“有所提升”。

(四)及时解决群众问题,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

“社区工作日”组织了包括市政、环保等在内的专题接访队伍,解决了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以及一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顺了民意,暖了民心。调查显示,72.9%的群众认为“社区工作日”“能及时解决问题”。在对“‘社区工作日’是否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这一问题的调查中,24.3%的群众选择了“极大提高”,64.7%的群众选择了“有所提高”。由此可见,大部分群众认为“社区工作日能够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也增强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可度”。

(五)整体效果较好,总体评价较高

近3年来,渝中区坚持开展“社区工作日”活动,从未中途间断过,一以贯之地不断推进,实属不易。“社区工作日”得到了老百姓的肯定和拥护,也得到了大部分干部的支持,干部群众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调查显示,27%的干部对“社区工作日”非常满意,57.6%的干部对“社区工作日”比较满意;32%的群众对“社区工作日”非常满意,56.5%的群众对“社区工作日”比较满意。

三、渝中区“社区工作日”的价值意义

“社区工作日”是加强服务型政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范例,是将党建与社会管理创新融合发展的创新举措,其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工作日”是建设服务型政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有益探索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是我们党根据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社区工作日”作为发扬基层民主、广泛集中民智、推进民主决策的重要渠道,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引导等办法,运用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开启了民智民力的“资源库”。

(二)“社区工作日”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社区工作日”活动,参与对象从初期阶段的处级领导干部到深化阶段的全体机关干部、法官、检察官、“两代表一委员”以及民主党派成员,拓展深化了覆盖范围,探索完善了沟通渠道,让党员干部在基层实践中淬火、在群众工作中炼金,多了基层实情、少了“衙门”作风,成为了锻造党性作风的“大熔炉”。

(三)“社区工作日”是保持党的纯洁性,增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八大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社区工作日”活动中,机关干部将工作阵地放在基层、放在实践、放在群众之中,亮出身份、放下“架子”,眼睛向下、动起来、跑下去,了解群众疾苦、掌握基层实情、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了办结一件、满意一件、争取群众一片,架起了党心民心的“连心桥”。

(四)“社区工作日”是维护民生民利,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社区工作日”立足新时期、新阶段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大胆创新、真切回应,在联系群众上运用“面对面”和网上“键对键”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段,在宣传群众上从原来的“我讲你听”到“双向交流”,在服务群众上积极探索依靠群众自我教育、依托社会专业组织等新方法,提高了群众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打造了社会和谐的“减压阀”。

四、渝中区“社区工作日”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启示

“加强”社会管理工作不易,不易在力度、在决心;“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更难,难在手段、在智慧。渝中区“社区工作日”实施以来,从理念到行动、从尝试到常态,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形成了一些创新社会管理的经验启示。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立足点在于做好社会服务,要强化服务意识和群众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社会管理寓于为群众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管理只是手段,服务才是目的。以社会服务践行群众路线、加强社会管理、推进各项创新,社会秩序才能更加有序高效。渝中区“社区工作日”通过干部与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让群众在社会管理中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尊严,让党委声音和政府服务在社会肌体的最末梢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和认同。实践证明,服务意识和群众观点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逻辑起点,只有抓服务、重群众,让服务落实到基层,让服务不留死角,让服务深入人心,让服务产生效应,社会管理创新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社会管理创新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力,注重“微创新”、“微改革”的撬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细处入手,落实才会日见成效”。社会管理创新深度融入到社会生活的细节中,是一个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的过程。渝中区“社区工作日”坚持以“小举动产生大效应、小改革凝聚大力量”为导向,将干部的日常接访整合成为定时、定点、定人、定目标的集中接访,将党员干部自觉参与扩展到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志愿者群体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这些小变化,塑造了活动品牌,赢得了群众赞誉。实践证明,“微创新”彰显着“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微改革”撬动着社会管理的大变革。只有从大处着眼、在小处着力,社会管理创新才能抓得具体细致扎实。

(三)社会管理创新不是简单活动的累积,要重视常态化的制度与机制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这个基础环节”。创新社会管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注重顶层设计,标本兼治。渝中区“社区工作日”并非简单的次数累积,而是把制度建设作为最基础、管长效的工作,建立健全活动流程规范、完善体制机制、细化工作制度,实行活动前提前公示,活动中台账登记,活动后交办落实、情况反馈、考核督办等工作制度,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可持续性。实践证明,社会管理创新在强化观念创新、举措创新“双轮驱动”的同时,必须握紧制度创新的“方向盘”,系统化管理、常态化推进、规范化落实,创新成果才能落实落地、持久持续。

(四)社会管理创新不能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要坚持有用有效为衡量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站稳群众立场,走好群众路线,贵在认识,重在行动,归根到底就是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群众是社会管理的积极参与者,也是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创新社会管理不能做表面文章,不能搞花架子,而要动真格、使真劲、发真功,答应群众的事件件有回音、件件得落实,作出的承诺逐一“兑现”,不让群众的合理诉求“落空”、热切期盼“延期”,用实打实的效果取信于民。渝中区“社区工作日”从群众中吸纳智慧形成“一梯三表”(老旧电梯、水电气一户一表)改造、社区环境综合整治等民生决策30余条,坚持现场查看、现场研究解决,不让党政失信、干部失职、群众失望。实践证明,社会管理能力检验的是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社会管理成效体现的是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只有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改作风、求实效、创实绩,社会管理工作才会得到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群众才能真正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力军。

(五)社区管理创新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要坚持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最终目标

渝中区“社区工作日”以倾力打造“内陆香港”的城市理想,完成新一轮房屋大拆迁、产业大调整、城市大建设三大历史任务为契机,结合区内危旧房量大面广,老旧集体企业众多,困难职工数以万计,信访量大,社会矛盾相对集中等实际情况而开展的,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益探索。实践证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深刻认识、客观分析、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和问题,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终极目标。要将加强社会管理的重心落实到基层,真心实意重视基层,将党的执政资源和组织资源整合集聚在基层,将广大群众的具体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才能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猜你喜欢

渝中区工作日群众
渝中区将科普工作纳入全区“十四五”规划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重庆渝中区政府与区块链企业合作打造食药品追溯平台
重庆市渝中区传统风貌片区发展思路浅议
对于马克思关于工作日的思考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关于休闲的量的问题的考察
展示观摩 借鉴创新
————参加全国十国城市第25届体育教学与科研研讨会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