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渝中区传统风貌片区发展思路浅议

2018-11-10魏镥

世界家苑 2018年10期
关键词:渝中区发展

魏镥

摘 要:渝中区是重庆“母城”,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建设的不断推进,渝中区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空间日渐紧张,如何策划、改造与棚户区在空间上高度重合的历史文化风貌片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次研究在对渝中区传统风貌片区现状认知,的基础上,将城市更新、传统风貌区保护和开发相结合,提出下阶段渝中区实施传统风貌保护利用的路径。

关键词:渝中区;传统风貌;发展

一、引言

渝中区是重庆市的母城和发源地,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全市28处传统风貌区中渝中区占了10处,24.01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共分布有17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及文保单位,历史文化的深度、广度和影响得以完美体现。但渝中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前期风貌保护与后期活态利用难以统筹兼顾、缺乏深度挖掘和需求推进、缺乏整体性等问题,传统空间形态修缮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割裂,“保护与发展”相结合落不到实处,“大拆大建”、“拆真建假”、“过度商业化”等现象不在少数,这对于渝中传承历史文脉、留住母城记忆十分不利,亟需从区域层面厘清发展思路。

二、传统风貌片区的界定

从空间上来看,渝中区文化脉络具有明显时间线。渝中区文化从母城作为起点,汇聚了码头文化、巴渝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特色,后抗战时期城市发展向上清寺、两路口一带扩散,形成抗战文化集聚区,一直延续至大坪一带,这一片区成为解放后拓展形成的片区,具有明显的工业发展痕迹,因此,渝中区自东向西就形成为较为明显的城市发展时间线。这些传统风貌与城市居住、商业、绿化等空间逐渐融为一体,其保护利用程度、服务对象各有不同。根据其不同的发展特征,将渝中传统风貌片区划为以下三类:

一是傳统风貌区。是按照市里统一规划,集中展示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等地方特色传统风貌的街区。

二是山城老街区。是具有山城特色,具备文化、旅游、餐饮、休闲、娱乐等一种或多种功能的开放式街区,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现状成熟街区,二是老旧厂房改造,三是具有传统山地特色的棚户区。

三是特色老社区。是具有历史文化、山地风貌、市井生活的城市原住民聚居区,按照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考虑与传统风貌区、山城老街区成线成面联动发展。

三、传统风貌片区复兴的重点

鉴于渝中区传统风貌片区的现实特点,重点提出突出特色、强化联动、着眼实施三大策略。

1、明确发展定位

在对传统风貌片区整体梳理的基础上,对各个风貌片区的区位、现状、特点、发展条件等要素进行考虑,统筹引导区域传统风貌片区的产业功能健康发展,避免出现千篇一律、产业兼容性差、定位与发展条件不相匹配、基础设施不能支撑等问题的出现。

2、强化片区联系

渝中区具有典型的山地风貌特征,开发密度高、地形条件复杂、视线不通透,使得人置身其中时,对空间的认知十分困难,渝中区应将整个城区看作一个文化整体,加快完善区域性风貌导视系统、山城步道系统、道路系统、旅游联动等要素,使传统风貌区、传统生活街区、母城文化圈和抗战风貌带实现联动,形成更强的空间逻辑关联。

(3)创新改造模式,打造活力街区

由于渝中区存在增量空间不足、土地征收成本高、传统风貌区改造难度大、利用难度高等限制性因素,以往纯政府投入或市场接盘的风貌片区改造效果有限,政府和市场合作在开发利益上很难取得平衡,必须根据每个传统风貌片区的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在政府投放更多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传统风貌区的改造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四、传统风貌片区的开发模式

鉴于渝中区项目在落地性上具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地块,开展具体的更新模式研究,确定后续开发操作步骤。

从目前国内外的发展来看,适合渝中区开发的模式可大致分为公共引领模式、政策投入模式、政府投入并长期持权模式、政府直接改造模式等四种类型。

结合渝中区的传统风貌片区分类,可以看出,市级划定的传统风貌区更多采用的是政府直接改造的模式,以保护性要求为主,山城老街区由于涵盖的更多是棚户区地块,保护利用模式较为多元,有市场整体开发为主的,有政府整治修缮的,但更多的是政府与企业合作,这种方式既能保证政府对片区较强的控制力度,又能够通过市场相对灵活的力量激活片区活力。特色老社区由于具有更强的居住属性,因此也是更多以政府投资修缮的模式加以实施。

五、小结

历史文化风貌片区既展现着重庆山城的外在形象,又体现着重庆“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对历史文化风貌片区的保护、修缮和利用,是提升渝中城市内涵品质的重要举措。因此,对于渝中区传统风貌片区的利用需要慎之又慎,必须切实保护好、发掘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入城市发展,注重“文商旅城”有机融合,真正实现文化复兴和城市提升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王景慧 阮仪三 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1999.

[2]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4年。

[3]刘雪菲。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探析。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1.

[4]梁拓。基于社区发展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作者单位:渝中区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渝中区发展
重庆渝中区政府与区块链企业合作打造食药品追溯平台
重庆市渝中区城市剩余空间利用研究
重庆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利用综合体系构建研究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从土地财政依赖转向新型公共财政
开学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