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2014-08-15鲍永娟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民族国家文化

鲍永娟 张 政

(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湖北襄阳441118)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高文化的对外开放水平,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借鉴他国优秀文化固然是好事,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领域的先发优势,极力推行文化渗透和扩张,向发展中国家推销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其他民族国家的本土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中国在这样的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也未能幸免,当我们的青年人喝着可口可乐,看着好莱坞大片,过着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的时候,就代表着他们对西方生活方式、宗教文化的认同与接纳。与之相反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逐渐被忽视,甚至被遗忘。所以,《决定》中既提出要进行文化的对外开放、交流,同时也强调要注重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不受威胁。简单来说,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国文化的整体发展不受威胁、免于侵害,其具体内容是“一个国家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抵制其他国家试图以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指导下的政治、经济模式强加于本国的做法,防范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从而能够很好地保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保护文化的民族性,维护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并利用必要的手段扩大本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而文化自觉、自信与国家文化安全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国家所处的全球或者国内的文化环境因素塑造了本国民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民众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变化则影响到本国的文化安全利益和文化发展政策。因此,在保护国家文化安全、构建文化安全战略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全球化的文化外部环境,更要立足于内部文化环境的塑造。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因素是人,我们必须立足于以民为本,全面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

费孝通先生将文化自觉定义为人们对于自己所生活的文化环境有“自知之明”,即对于本土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指导意义以及所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发展方向有着一定的了解。而从文化安全的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出,其内涵涉及到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政治及意识形态内涵,也就是一个国家拥有自由选择本国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权利;二是文化内涵,即一国拥有自主选择本国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支配和利用本国文化资源、制定和实施本国的文化政策以及文化发展战略的权利;三是民族精神内涵,其中包括一国学术界的理论思想、知识成果、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等不受外部渗透、侵害。所以,人们在此三方面的自觉对于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而言非常重要。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高度的意识形态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政治和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构成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要素。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特别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一个主权国家要想拥有自由选择本国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的权利,首先要在国内形成一个能够统一全体国民思想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只有在国内形成了统一,才能在与外来意识形态对抗中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所以,在形成高度文化自觉的过程中,应首先在本国意识形态方面形成自觉,即对本国的政治制度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认同。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自从建党以来就坚定不移地以马列主义作为革命战争、国家建设、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并不断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整个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新的理论成果,指导中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实现“中国梦”的法宝。

然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不仅西方的商品如潮水般涌进国内,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也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于忽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当一些人看到眼前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端科技、奢靡生活,再加上西方媒体别有用心的渲染、渗透报道,不禁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向往。甚至有人鼓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要取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唯一指导地位。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极为危险的,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的发展方向将发生根本偏差。反思苏共垮台,给后人留下的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就是意识形态的淡化成为亡党亡国的催化剂。

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及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就意味着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动摇。当然中央领导层要将这种高度的意识形态自觉传递下去,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够形成这种自觉,才能抵御西方发达国家对我们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领域的渗透。

二、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资源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一个国家要想拥有自主决定本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权利,就必须能够认清本国在文化建设领域拥有哪些可供利用的资源,并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孔孟之道、儒家文化成为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过程中重要的传统依据;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蕴含着美丽的传说、故事;四大发明、中医药等科技展示了中国古人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宝贵财富。

然而在全球化进程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冲击缺少了应有的免疫力。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领域,忽视了文化领域的发展和保护,导致了我国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消亡。另外这与我国近代历史上所经历的两次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关系。第一次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战争的失败导致国人对僵化的传统文化产生怀疑,对以科技为先导的西方文化进行追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思想界盛行,并且得以实施,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民主”和“科学”对传统伦理道德、封建纲常进行批判,一时间中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二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阶级斗争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孔孟之道作为“破四旧”风暴中主要的批判对象,被人们所唾弃,严重瓦解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和文化基础。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上升,但由于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强势宣传、传播,很多人选择了外来文化来填补精神生活的空缺。这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也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的文化安全。因此,我们应树立高度的本国文化资源自觉,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接触,真正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以实际行动去传承传统文化,并能以己之力加以创新,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高度的民族精神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具备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关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清朝遗老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和美国传教士阿瑟·亨·史密斯所著的《中国人的性格》两书分别做了截然相反的一褒一贬的描述,但二者有一个共通的观点,即中国人的特性是“重精神”。这种特性,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而言是独具优势的。从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来说,很多特质都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需求。如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体现了中华民族谨慎、隐忍的民族性格;在外交领域,高举和平发展旗帜,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在周边国家,甚至远至非洲,哪里发生了灾难,哪里就能见到中国的人道主义救援物资或者人员,体现出中华民族一向追求和平的“和合”文化。

从学术理论、知识成果的角度来说,更要体现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符合的特点,而不是一味地追赶发达国家高科技前沿成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检验过的正确的理论,才能发挥其真正价值。学术界的交流、沟通是好事,能够激发思想上更多的火花,让理论更上一个层次,特别是与在相关领域研究超前的国家进行学术交流,有助于学术理论的提升。但是我们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于本国实际的科学研究、学术探讨才能起到指导本国实践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些领域的研究,如社会科学等,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以及我们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而不能盲目追求学术成果与国际接轨,忽视国内发展状况,一旦发生理论与实际情况相脱节,就难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从文化安全威胁的来源来看,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渗透是最主要的因素。一些西方学者在其著作中也揭露了“美国情报局在1996年后加紧了对第三世界学术界的渗透,出巨款让一些人宣传推进全盘美国化,打压第三世界那些保护和振兴本民族文化的人”。美国为了渗透霸权思想,其中央情报局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文化领域展开文化输出活动,举办各类讲座和研讨会,创办学术刊物等,力图从学术理论思想入手,对他国进行文化渗透。所以一定要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保持高度警惕,立足国情搞研究。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

[2]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3]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2003(7).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5]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8]王岳川.中国软实力与文化安全[N].光明日报,2010-07-29(10).

猜你喜欢

民族国家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多元民族
把国家“租”出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