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生活“活水”引进语文课堂教学

2014-07-21阮荣海

教师·中 2014年5期
关键词:活水中职语文

阮荣海

摘 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本文结合教学与生活、朗读、课堂情境设计、学会做人这四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期构建一个中职生喜欢的适宜、有用、有趣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绝大多数中职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直接参加工作,少数同学要考入高校再深造。在职校,作为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师要做好定位工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通过课堂,用语文知识辅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去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职校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课本知识,而且应该穿插讲述生活常识。生活是语文课堂的资源,语文是生活的再展现,这一点在职校课堂上表现得要更加明显。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空间不断扩展,学习生活也不断丰富。

单纯传授课本知识显然远离了生活源泉,学生就没有兴趣听课,语文课堂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课堂上应尽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获得课堂实效的有效途径。在此,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就如何让语文教学和生活结合,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眼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联系现实,让课文展现生活色彩

职校语文课堂上社会生活和阅读实践一旦拉开距离,学生学习兴趣就会大打折扣。教师在备课时,应重视语文与生活多方面、多角度的联系。在丰富课堂生活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把生活“活水”引进课文,让语文凸显生活底色,促使学生凭借生活感悟语文,凭借语文认识生活,从而丰富自己的阅历,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1917年冬天的事情,表现的是人间最为普通的父子之情。但毕竟年代久远,学生并不理解。尤其是父亲爬月台买橘子一事,更是匪夷所思。幸好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我就列举农民伯伯翻田埂取工具的艰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想象,体会农民艰辛劳动后的快乐情境。再结合书中情境,父亲翻越月台去买食物,询问学生要表达什么意思,体现什么思想。学生有了联想参照物,话匣子就迅速打开了,内容很丰富,回答很精彩。

教师想象再合理,准备再充分,内容再丰富,均不如学生自己开口谈现实、谈生活来得精彩。课堂上除了教师带头引入生活活水之外,也应当让学生引入一些生活现象。这样就更容易拉近师生距离,找到共同感,也更容易拉近课本和现实生活距离,让学生比较好理解“父爱如山”的深刻含义。

二、学会朗读,让生活充实课文内容

朗读和课文有关的名言或故事,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职校生尽管有些不爱读课文,但这不是放弃朗读的一个借口。朗读既能让课堂展现原生态环境,又能让学生自我比较,感受谁朗读更成功,更有感情。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讲授《阅读鲁迅》时曾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声音是对生命的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用心朗读是我们阅读教学之魂。”职校语文课堂也要重视朗读,而且要让朗读成为主旋律。朗读会让学生学会开口,学会说话,学会生发情感,感受生活美妙。

上《背影》这节课时,课前我就要求全班朗诵一段话:一个不懂得享受父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父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这段话读一遍感觉有些抽象,会担心学生不能理解。于是,在全班朗读完成后,我便要求学生想想父亲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对自己关爱过,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课本知识一旦和生活贴近,学生就有话可讲。有的学生说父亲很关心自己,看到他那么累,自己觉得很愧疚。他多次冒着寒风,老远给自己带来吃的、穿的、用的,嘘寒问暖;有的说父亲很糟糕,老爱骂人,动不动就一串粗话出口,在家自己都没有一点温暖。我适时提出:“父母的骂是不是一种爱?”果然大多数学生还是非常认同适度的批评教育是父亲关爱子女的真实表现。

通过朗读和理解,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找材料,提高了兴趣,觉得学有所用,效率也就提高了,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了。

三、生活是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教师要上有准备的课,除了认真备好教材外,还需要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实,也可引用时代特色的文章来对比阅读。学生感兴趣于有时代感的文章,教师就要抓住这点心理,努力寻找与课文有关的文章,让它作为一座桥,拉近课文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学生通过阅读与“父亲”相关的时代作品,拉近心灵间的距离,就不会觉得枯燥难懂。

我让学生先阅读宋平写的《父亲和烟》这篇文章,再完成《背影》的作业。让学生用心体会文中的老农形象,体会父亲的性格特点,如哪些在生活中常见而你却没有注意到的;父亲哪些方面是你崇敬的,哪些方面是你要讴歌的,等等。这些问题教师要充分准备,适时抛出,让学生自己理解,自己来讲,达到共同认识。

农村学生对农民朴素的生活是非常熟悉的,对农民的一举一动都感到很亲切。通过阅读后,联系平时体验,全班同学都或多或少地说出了一些农民身上的优点。可见,生活是课文的原型和素材,课文是生活的展示和升华。现代社会里,学生学习空间不断扩展,学习生活不断丰富,但由于传统教育的禁锢和某些社会因素的影响,语文教育仍然是以本为本,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以至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死水潭”。因此,让作品回到生活中进行再体验, 一定会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活学活用,不断陶冶学生情操

职校学生语文基础薄弱,且语文课又非专业课,所以学生易对语文课堂产生抵触心理。教师在课堂上应随时穿插讲生动的生活事例,改变他们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生活是部活教材,它教会我们学习,还教会我们做人。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对当代教育者来说很有启迪意义。我们常说:“冲动是魔鬼。”这话一点儿不假,生活中事例教会学生学会冷静克制,并懂得守规矩。譬如,课堂上我列举了一个网络中“疯传”的事例:有一个人去银行存款,用力将银行玻璃门踢破。过后,知道自己逃不过监控镜头,必将被追责,又主动向银行道歉。几天后,公安机关找到他,了解情况,查清真相。他说:“自己急着汇款,银行又关门。只好用自动柜员机存钱,没想到自动柜员机吞钱。他很气愤,就踢破了玻璃门。”结果,那人赔了玻璃门之外,还被公安机关处以十日拘留和二百元罚款。冲动的做法,得失就在一念之间。这种讲生活事例的课堂比上枯燥的知识教育课要来得生动活泼、实在有效。

中职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是为了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是为了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衡量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在于文化知识传输多少,而在于课堂知识和现实生活是否紧密联系。学生用熟悉的生活来理解学科知识,又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会形成良性循环,相得益彰,学生的整体素质就能得到快速提高。这样,学生既懂得为人处世,又能将所学的知识服务于专业。只有盘活了生活水源,丰富了生活经验,才能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总之,学会朗读,以读带想,适时穿插讲述类似的生活事例,设计良好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这些都是职校语文课堂效果良好的见证。

参考文献:

钱理群.阅读鲁迅.南京:南京师大附中,2004.

(前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活水中职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英语教学中引入生活的活水
在英语教学中引入生活的活水
如何从阅读教学中寻找「活水」
中日ETF互通“活水来”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