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暇教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

2014-07-18梁丕桓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视野

【摘 要】针对大学生是网络利用率较高的群体这一特点,将闲暇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阐明闲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探讨大学生闲暇生活中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途径。

【关键词】闲暇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新视野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034-03

高校素质教育的弹性学分制和信息网络化的融合,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可支配。一方面使学生充分自由发展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助长了学生的放任自流及不健康休闲生活方式。网络作为闲暇生活的重要工具,渗透到生活、学习与工作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网络对其的影响极大。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水平和质量关系着其未来成长。思想政治教育是发展人、完善人的活动,因而,以闲暇教育为视角,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过于明显的缺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闲暇生活研究现状

大学生闲暇时间是指满足教学活动(上课)、学业需要(做作业)和基本生活需求(吃饭、睡觉)等之外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在学界,不少研究者对大学生闲暇生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例如,刘青秀对1995~2010年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闲暇分配具有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与专业差异,存在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和两极化严重等问题;呈现闲暇时间延展化、闲暇活动丰富化、闲暇活动的消遣娱乐化和闲暇空间的扩散化的特点。马忠茹的研究发现,大学生闲暇活动中,上网以68.4%位居活动载体首位。赵丽敏对“90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上网更是以76.1%的比例高居闲暇活动首位,并且内容大多倾向于消遣娱乐。根据美国学者纳西的闲暇层次理论,这是属于较低层次的闲暇活动,价值不高,甚至少部分对自身有害。由此可见,闲暇活动网络化倾向格外严重。陈红自编《大学生闲暇生活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江西省4所高校970名学生,结果表明大学生闲暇生活满意度与其心理健康息息相关,而其闲暇生活处于略微偏满意水平,介于满意与不满意之间。可见,大学生闲暇教育质量较差,缺乏有效的引导。

网络除了改变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方式,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从教育者主导地位上看,网络文化去中性化,撇除了教育者惯常的“一言堂”做法,动摇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传统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的难度,需要教师拥有高开放的态度和学习能力接受新事物、学习新事物,并参与网络媒介的使用中,与学生互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当中。内容上,网络文化肆意任流,而大学生未充分了解社会,辨别能力易受混淆,容易弱化主流文化的价值。网络内容更新快,充斥各种真假不明的信息,这种虚假、快餐式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非主流的价值观大行其道,冲击人们的视听,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从形式上,它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纯理论性讲授的主导地位。新媒体五花八门,博客、QQ、微博、微信等,更新换代快,打破过去“人—人”的对话模式,变成“人—机—人”对话,人的话语权被机器剥夺,抑制了大学生理性思考。总之,网络丰富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二、闲暇教育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

(一)闲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不仅包含转变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牢记基本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还包含了育人的功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成长等。因而,促使学生的人格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为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时空的条件和方法手段,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延伸。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网络全球化的新形势,在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教学、开展丰富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学生闲暇时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引起了高校该领域的密切关注。闲暇与个体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会休闲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改变的过程。闲暇教育不是削弱和剥夺人们的自由时间的教育,而是以注重闲暇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品质的教育。闲暇教育是加强人们对闲暇的认识,教会人们闲暇生活技能、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最终提升闲暇生活质量的教育,其本质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自由。就大学生而言,闲暇教育就是加强他们正确认识、恰当利用、学会休闲的意识,培养良好的习惯,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闲暇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其共同的理念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需要努力渐进实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闲暇时间的投入是必要条件,闲暇教育建立于开放环境当中,它突破了传统略显死板的课程,挣脱了制度框架的约束,使得学生能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社会,投身到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磨砺,感知和体验社会的现实状态,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真实的社会性知识和技能,为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尽管思想政治教育与闲暇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它们虽有相异侧重,各有千秋,但又和谐共生。自由是人类活动追求的最高原则和最终目的,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和人性得以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闲暇教育对自由追求的精神体现,它们皆反映自由自觉的活动与实践是人的特性,两者在目标上是一致的。

(二)适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网络顺应时代产生,是人类文明的成果。网络传媒占据人们大部分生活,直接或间接给人们认知理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人际活动空间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民主社会的进程。同时,网络也会带来多重危机。网络自身所具有的扁平性结构、信息多元化、虚拟性、隐蔽化及不确定性等特征和无序化、无政府、过度自由化及个人化等倾向,也使我们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另外,大学生所持有上网设备数量日益增多,接受到来自各方的观点评论,不同意识形态的观点愈多,闲暇时间丰富,作为日益成熟的个体,其批判精神日益增加,同时也受个体水平限制,还未能充分了解社会现实,有时观点偏激,以偏概全,对权威正确的观点认识不足,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煽动,迷失自我。另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网络设备作为中介,缺乏真实的人文关怀。希望受到他人的关注是每个人内心的需求,许多网络平台就是依据人的这一心理开发出来的。网络世界鱼龙混杂,难免有一些人不堪生活压力,过度释放,缺乏正确客观与理性的态度,传播不健康的思想,误导青年群体。网络为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创造了自由宽松的氛围,改变了闲暇生活的方式,同时,它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规范言行,实现人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唯此,才能体现真正意义的闲暇和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背景下,根据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安排和方式,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优势、整合资源,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适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

(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之源。网络可以说是个开放和复杂的小社会,激荡着各种思想文化。网络文化的娱乐性易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网络文化良莠混杂,其中的色情、暴力、虚假的垃圾文化占据了网络传媒的一部分,冲击主流的文化,严重干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的高校大学生,侵蚀人的心灵,产生消极影响,导致一些学生或沉迷上网,或荒废学业,阻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甚至引发犯罪案件。另外,网络存在不同意识形态的甚至文化霸权的流向,导致部分政治思想不成熟的大学生否定现行的政治体系,淡薄爱国主义的精神,错误理解民主自由的内涵,消解传统道德观念,严重地影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因此,深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闲暇中,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建设性意义,表现在:首先,在方式上,突破了传统拘泥于教室的思想教育、道德修养等课程,而是切实深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当中,参与大学生网络交流的形式,实现生动活泼、快捷无阻碍的互动,学生不易产生逆反心理,拓宽了教育的途径。其次,在内容上,关注大学生关注的动态,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及时澄清网络上流传的错误信息,厘清大学生迷失的价值观念,促进科学主流价值观认同,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为大学生点亮明灯。此外,以情动人,关注大学生流露的心情,积极地进行引导,鼓励和自我教育,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学生为本。因此,关注大学生闲暇教育,从网络着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突破、内容定位及主体性发挥上都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

三、大学生闲暇生活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一)明确闲暇教育目标。明确的目标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将闲暇教育纳入其范畴。闲暇教育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闲暇的本质即是自由,自由与责任并存,要明确闲暇教育的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不要错误地理解闲暇教育,应确保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这一根本目标的明晰性。直接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闲暇价值观,提高闲暇素养,养成正确的闲暇态度与习惯。这一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体作用,发掘其潜力,教育者既要促进个性身心发展,开展科学的闲暇生活,提高闲暇生活质量,又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为大学生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修养督导,引导大学生过着科学、向上、健康的精神生活,树立正确的生命意义观及人生观,以利于高校建设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应转变和更新观念,认真看待大学生闲暇生活中的精神生活内容,积极适应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往方式,根据网络文化虚拟现实性的特点,双方可以利用网络这一新载体进行匿名的、生活化、个性化、情感化及平等的交流,淡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教育者可以掌握一手真实材料,并受到网络大众的监督,从而使教育双方主观能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得到极好地发挥。

(二)树立闲暇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指导作用。大学生是闲暇教育的主体,培养其良好的闲暇价值观,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与积极性,将闲暇教育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实现自我教育。高校应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必要的闲暇知识时,更应先内化其价值观,再传授具体的技能,重视其主体性的自由发挥。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正确的闲暇价值观是让学生平衡学习与闲暇,了解闲暇生活,结合个人兴趣制定闲暇规划,培养闲暇生活价值的判断力,能够识别积极和消极的闲暇生活,进行扬弃,有意义度过闲暇生活,增强自身竞争力,促进个人发展,培养高尚情操和社会道德,实现人生的意义。

(三)培养闲暇生活习惯。闲暇习惯是大学生闲暇生活内在涵养的体现。闲暇习惯的好坏也是闲暇生活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积极健康的闲暇习惯是人精神面貌的体现,不良消极的闲暇习惯会将人日益引向迷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指导大学生正确利用闲暇时间,学会有效合理地规划闲暇时间,制订闲暇生活计划,既要满足休闲的需要、学习需求,又要能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闲暇生活习惯第一步,应从基本的生活习惯下手,从日常生活做起,从细节做起,培养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习惯。如有规律的作息,加强体育锻炼,转移对娱乐等的强烈需求。此外,应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独特特点培养其闲暇技能,充分高质量地利用闲暇时间,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对闲暇生活的需求,使闲暇生活的内容选择性更强、更科学有序。再次,在新生入学时,每位学生写下自己的人生规划,根据专业要求及规划书的内容,在保证完成专业学习时,辅助性发挥闲暇教育的作用,协调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全面提高素养,为今后升学、就业做铺垫。

四、大学生闲暇生活中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开发网络闲暇教育课程,培养闲暇教育导师。设置闲暇课程,不仅要能丰富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大学生对专业之外学科的兴趣,而且要教会大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以丰富其闲暇生活,提高其闲暇生活质量,帮助大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具体而言,一是设置在线知识性选修课程,即介绍闲暇教育理念、培养闲暇教育价值的课程。二是设置具体的在线闲暇教育课程,如艺术欣赏、书法等技能课程。三是设置创造性与实践性课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内容能够陶冶情操,锻炼学生,如服务学习。另外,建设相应的师资队伍,实行导师制。课程设计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与自主相结合,可通过网络在线课程、主题讲座来讲授。比如可通过聘请有关学科的专家做演讲报告,设立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和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研究,促进学生开阔专业视野,提高专业水平;通过一些在学生闲暇时间的专业活动,对学生的闲暇知识、技能、闲暇的技巧和能力和心理素质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高校的教育引导,有利于大学生正确闲暇观念的形成,对良好的闲暇习惯的养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依托学校社团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把学生引向社会,使学生的思想符合形势发展的要求。从学校闲暇教育实施的空间来看,也应该坚持校内与校外结合的原则,从实施可行性上,学校在为闲暇教育提供广泛的资源和必要的物质保障更有优势。除了课堂教育,更多是需要依靠第二课堂,学生组织协助闲暇活动的开展,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在闲暇教育的内容。学校社团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素质、政治素质,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力,锻炼大学生的重要平台。学校学生工作处应在这一教育目标指导下,精心准备,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各种专项的闲暇教育主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分模块进行,模块内容可以包括在线党史问答竞赛、网上社会实践活动、心理互助版块、社会公益短片制作、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讨论会、网络利弊辩论赛、闲暇教育网页设计等诸多内容,通过这些专项教育活动的渗透,有效丰富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空间,转移学生在闲暇生活中对网络消极信息的关注度,或是对网络娱乐的注意力,将闲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学生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和认识自我、他人、扩大生活半径,使低层次的闲暇活动提升到高层次。

(三)建设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平台。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闲暇教育的渗透性,使其产生潜移默化的榜样示范作用,就要着力推进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较高的人群,面对网络海量知识,教育者应加以引导。网络一方面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提高其可接受性。从软件上,首先,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认清、调动、发挥网络环境中积极因素的作用,对学生加以引导,尤其是一些社会热议的事件,可以在学校主页增设相关讨论版块,鼓励学生交流,关注学生的取向,并对消极偏激的取向进行引导。其次,增设名师博客、微博版块,让学校最受欢迎的“两课”老师作为版主,上传正能量文章、言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博客、微博等开展闲暇教育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开设网络咨询问答及在线心理咨询服务网站,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积极健康的心理更易于接受思想教育并内化为理念,外化于行动,并对网络成瘾者进行疏导,加强学生自我控制。从硬件上,应联合公安部门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实施网络净化和绿色网站行动,对不良网页内容进行屏蔽、监控与整治,保护校园网络的用户;建设红色网站,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制作大学生闲暇生活教育宣传片。最终营造积极的、健康的、有益的闲暇生活,让学生度过充实的大学校园生活。

【参考文献】

[1]刘青秀.大学生闲暇时间分配特点、问题及原因——基于1995-2010年研究资料的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1)

[2]刘青秀.从时间分配看工作日制改革以来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的变迁趋势——基于1995-2010年大学生闲暇生活研究文献[J].文史博览(理论),2011(11)

[3]马忠茹.当代大学生闲暇生活及闲暇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2010

[4]赵丽敏.90后大学生的闲暇教育研究[D].江南大学,2012

[5]陈红.大学生闲暇生活满意度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2(10)

【作者简介】梁丕桓(1969- ),男,广西桂平人,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副教授。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视野
走进波士顿,开拓新视野
网络时代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新视野与新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聋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后冥王星时代“新视野”要去哪儿?
“新视野”邂逅冥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