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全程体验式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014-07-18李良虎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方法

【摘 要】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全程体验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虚拟情境体验法、社会实践体验法、交流体验法、示范熏陶体验法等。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使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取得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大学生 全程体验式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029-03

法国著名生物学家贝尔纳曾说:“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可见,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切实有效的方法,将全程体验式教育方法引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行合一。全程体验式教育方法丰富多彩,本文对其中的一些方法进行探讨。

一、虚拟情境体验法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在课堂教育中情境体验法是教育者必然的选择,是提高教育实效的切实有效的方法。情境体验有真实的情境体验和虚拟的情境体验。所谓虚拟情境体验法就是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班主任或辅导员根据特定的教育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有目的且恰当地通过书面、口头或肢体语言,运用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像直播、音乐渲染、多媒体的展示或者相关的数字、故事、诗歌、小品等形式和手段来创设出模拟化的教育情境,借助这些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尽可能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并对其进行教育体验,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内容,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在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时,如果单纯依靠课堂上的理论灌输,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和反感心理。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实地考察、现场参观的方式如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愉快地接受教育。但是,要组织几十名甚至几百名学生到外地参与实践教育体验,涉及经费、安全、交通等问题,难度极大。为此,教师可在教学中运用虚拟情境体验法。例如,以百色起义为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可利用虚拟的现代化高科技,融合图像、声音、光线等现代技术手段为一体,将百色起义的史实以文字、符号、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搬回到课堂,再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获得声、像、文并茂的教育内容,使学生从栩栩如生的实景中领略到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此情此景的情况下,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都会受到强烈的震撼。在此基础上,可以引领学生模仿其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指引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读百色起义,启发他们彼此交流对百色起义的看法,引导他们各抒己见,互相碰撞。这样的虚拟情景体验法,对学生的身心感染和冲击是非常强烈的,可收到特别好的教育效果。

二、社会实践体验法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社会实践即通常意义上的假期实习或是在校兼职,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一是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理解职业、把握自我,有利于大学生确立人生目标,规划职业理想;二是锻炼能力、磨炼毅力、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培养人格;三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个体品德和生活修养,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和个人习惯,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目的。

(一)社会服务。社会服务就是通过自身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等形式向社会提供劳务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的一种亲身体验的活动。

1.生产劳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完美结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重要途径。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农村的“双抢”,让学生在烈日炎炎下抢收庄稼抢种庄稼,使其在亲身经历中体会领悟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品质,促使他们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在集体劳动中,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有利于提高集体的凝聚力。

2.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就是指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为了他人的需求或集体的需要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己自愿贡献出个人的时间、精力、体力、知识、能力,甚至个人的生命等的活动。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一助一”的长期结对服务活动,可以对敬老院、福利院、五保户的孤寡老人、残疾人进行嘘寒问暖,在进行精神关怀的同时,也可以尽力所能及的物质帮助。在暑假“三下乡”活动中,辅导员或班主任组织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如支教、家电维修服务、技术推广等。在自愿服务活动中学生展示了自身的能力,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提高了个人的能力,同时在活动时体验到助人之快乐,从而养成奉献自我、服务他人的崇高品德和良好习惯,与此同时也传递了友爱,辐射了温暖,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

3.勤工助学。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利用课余时间去参加兼职以取得一定的报酬的行为。如担任图书馆兼职人员,承担打扫校园卫生的工作等。勤工俭学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而且还可以孕育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甚至可以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等品德的全面发展。

4.公益活动。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组织学生向灾区、贫困地区等捐书、捐钱、捐物等,如在四川汶川地震中很多学校组织学生捐资救灾,奉献爱心,培养责任心。通过开展这样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品质。

5.角色转换。角色转换体验法就是让学生充当另一类角色。如组织学生去担任协警,协助交警管理交通秩序;安排学生担任兼职辅导员,辅助班主任管理班级。在角色转换中,他们亲身体会到不同工作的艰辛,懂得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以及如何换位思考。

(二)社会调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辅导员或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深入社会,进行有针对性的广泛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调查的相关资料,研究社会现实问题,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去感受、思考、顿悟,引领学生了解国情,掌握实情,使得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提高学生辨明是非的能力。如每年组织学生在大一利用寒假进行以“我想做什么·社会需要我做什么·我能为社会做什么”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引导学生去认识社会,了解国家,认知自己,理清自己和社会、国家的关系,便于他们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树立为社会主义国家、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的理想。

(三)参观考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利用高校所在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遗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展等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情景教育,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学习观摩,直观印证教学内容。这些地方交通方便,学生走路或者坐公交车都可以;占用时间少,可以当天去当天回;所需费用低,不需要门票(学校出具证明);管理方便,安全系数高,可以邀请保卫科的同志一起前往。例如,在清明节、重阳节组织学生去祭拜革命烈士墓,在党的生日和国庆节组织学生去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在寒暑假等课余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等,让学生感受先烈们的不畏艰难险阻、勇于献身精神,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接受心灵的洗礼,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厚实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四)军事训练。新生入学之初,及每个学期开学均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军训。在军事训练中,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提高军事技能,提升集体意识,厚实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作风,增强国防观念,强化爱国主义精神和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三、交流体验法

(一)面对面讨论交流法。这一方法包括探讨交流法、辩论式体验法、事例分析法等。

1. 探讨交流法。探讨交流就是在日常教育中,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设置诸如“大学生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之类的命题,引导同桌共议、小组讨论、宿舍共商、全班交流、师生探讨等,从而创设一种生生、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研究的体验,引导学生在畅所欲言、互相交流中,通过彼此的碰撞,明白、领悟何为亲情、友情、爱情,并且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

2.辩论式体验法。辩论式体验法就是辅导员或班主任根据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关的热点问题提出正反两方面的观点,组织学生组成正反两队进行辩论,以此提高学生是非辨别的能力。设置诸如“大学生谈恋爱是利大还是弊大?”的辩题,引导学生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辩论认识到在大学中谈恋爱既有利也有弊,但总体上来说弊大于利,所以谈恋爱要慎重,应将学业始终放在第一位。

3.事例分析法。事例分析法就是结合教育内容选择与之紧密相联的事例、影像资料等作为教育载体,在学生直观体验下,引导学生对这些事例进行思考、讨论和剖析,以此实现知识内化的一种教育手段。如在教导学生“诚信是立足之本”时,可以截取《三国演义》里“关羽和吕布的事迹”作为案例,让学生展开讨论,在交流探讨中,学生认识到关羽由于信守桃园结义的誓言,一生一诺千金,被后人奉为关帝,与孔子齐名。而吕布虽然武功盖世,但是是“三姓家奴”,最后身首异地,由此可引导学生要做一个诚实守信之人。

讨论法、辩论法、分析法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激发大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的能力,通过探讨交流、互相辩论、案例分析,引领学生事前认真搜集、筛选的信息,既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性,甚至可以使大学生明辨是非曲直,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达成共识,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

(二)网络讨论交流法。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里,网络已经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方面面。QQ、微博、微信等网络交流方法,由于方便、及时、宽松,广受大众的喜爱。辅导员或班主任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这便于个别化教育,极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空间。当前,很多学生会把自己的喜怒哀怨写在QQ、微博、微信的个性签名上,作为班主任或辅导员,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签名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并通过网络及时和他们交流,疏导他们的思想,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三)内心交流体验法。内心交流体验法就是在读、唱、演、做的体验过程中,引起已有的认知、情感和所读、所唱、所演、所做的内容进行碰撞,交融,融合,从而促进认知,激发新的情感,坚定信念,养成习惯。

1.朗诵法或演讲法。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日常教育中引导学生对教育内容进行反复的朗诵或演讲,不仅可以烂熟于心,信手拈来,还可以透过字里行间,揣摩内容的主旨,领悟其感情,内化其知识。在互相朗诵和演讲中,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朗诵的心得,彼此讨论并指正朗诵中的错误。既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2.歌唱法。红歌,主题积极向上,内容丰富,旋律或雄浑或优美或激昂。用口用心去歌唱红歌,其健康的内容和荡气回肠的旋律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共鸣中获得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在吟唱《我的祖国》时,可以培养起爱国主义精神;在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可以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在歌唱《走进新时代》时,可以坚定建设好社会主义国家的信心。

3.心理测验法。引领学生与亲朋好友、老师同学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或做一些问卷调查及测评系统的测试,以此通过自评、他评、系统测评的方法使得学生了解自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握自己的兴趣、爱好、智力、情商、性格等方面, 从而帮助学生在知己长短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促进自我发展。

4.表演或游戏法。把教育内容设计成一个游戏或编排成一个剧本,通过玩玩演演的形式再现出来,演前的反复品读研究教育内容,演中的认真演绎,演后的成功收获,不仅使得参与表演或游戏的同学深入理解了教育的内容,而且观看的同学从中也得到了相关的教育。不仅促进了他们的想象力、表演能力等的发展,还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培养其他们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等。

四、示范熏陶体验法

(一)榜样示范体验法。心理研究表明:“人是最富有模仿性的生物。”榜样示范法就是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典型的人物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通过具体的、典型的人以及其具体的高尚道德和具体的模范行为使得深邃的政治理论、高深的思想道理和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从而给学生树立学习的参照物,让他们在震撼中模仿,在模仿中激起他们的情感,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其内化道德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达到情感的互动和思想认识的提高。近年来,扶摔倒老人被讹的事件时有发生,例如浙江金华彭宇案,广东河源吴大哥投塘自杀以证清白事件,这类事件引发了道德拷问,引起了对学雷锋做好事的忧虑。结合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学习、探究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之一何玥的先进事迹。最美女孩何玥年龄虽小,但是爱心无限,捐出的器官挽救了几个患者的生命。通过树立何玥这样的榜样,可以激发学生“忽以善小而不为”的内心情感,从而内化他们乐于助人的品德,养成学雷锋做好事的良好习惯。

(二)文化熏陶体验法。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通过重视、利用传统文化等优秀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俗话说:“环境造就人”。身边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熏陶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无形教育作用。在儒家文化中“仁”的思想,道家文化中“道”的理念,法家文化中“法”的主张,墨家文化中的“兼爱、非攻”追求的熏陶下,会孕育、培养起学生人本思想、辩证理念、遵纪守法的意识、博爱的观念,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全程体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不同的体验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深入理解知识。体验的长效化,使得学生的知识在日积月累中得以巩固、事理得以印证、习惯得以养成,促进学生认知行为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黄一珊.公民社会视野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范式探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1)

[2]皇甫梅风.高职院校职业压力的特殊成因与对策浅谈[J].成人教育,2007(8)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2010lSZ017)

【作者简介】李良虎(1973- ),男,广西陆川人,研究生,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大学生方法
学习方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