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文本是语文备课之根本

2014-04-14苏胜娟

广西教育·A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望岳平桥百草园

苏胜娟

【关键词】语文备课?摇深入文本

【中图分类号】G?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79-02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要使教材成为例子,教师需要深度解读文本,提高备课要求,善于发现和挖掘例子的样板作用,使语文教学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于“细微处”挖掘课文内涵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目光锁定在文章的篇章结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上,出现了避重就轻的情况。其实,作为范文的课文处处都有可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应放过文章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细节,每一处描写,而应把对它们的理解与文章的主题联系起来,由缝隙而窥天地之大,体会到更丰富的内涵,以此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阅读习惯。

1?郾从文学体裁上看,“细微处”在诗词中表现为对渗透诗人情绪“意象”的把握、在散文中表现为对蕴含作者思想情感的描写性句子的理解、在小说中表现为对环境描写的把握,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细微处”的意蕴。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记承天寺夜游》都是以“月亮”寄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碧天明月、皓月当空,表达了诗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胸怀,以及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而《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的月色虽然皎洁如水,但只局限在狭窄的庭院里,这是因为作者消极避世、纠结苦闷的情绪难以排解。这两首诗出自一人之手,但由于处境和心境的不同,“天上月”与“庭中月”这两个意象所寄托的情感也不同。再如,小说《故乡》中有一句话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很多老师都忽略了这个句子,其实这是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反映了“我”记忆中的故乡的人们生活富足,安宁和谐,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2?郾从篇章结构上看,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注重开头和结尾,还要关注文章的中间部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作者运用排比句的意图是什么?对此,我们可以这样解读:前文中描述了百草园的景物及冬天捕鸟之事,文章开头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文中叙述并不是很详尽,而此处三个“也许”恰好是玩乐的情景再现,表达简约,却能引起“我”以“百草园为乐园”的遐想:拔何首乌,向隔壁人家抛砖头,跳石井栏……种种童年趣事应有尽有,既补充了前文之未叙,又反映了作为孩童的“我”的天真幼稚的思想,是对百草园这个“乐园”的解释和说明,以此来回答“我”为何怀念百草园的生活这个问题。再者,这个段落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由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组成,次要部分的描写往往能够对文章起到补充说明、铺垫、过渡、衬托的作用,使文章变得更连贯、更充实。

3?郾从词句上看,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赏析精美的句子,而忽略了对一般句子的分析。精美的句子固然富有文采,但平实的词句也有着深刻的内涵。如课文《春》开头是:“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着”和“了”是两个时态助词,“着”表示正在进行时,写出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了”表示过去完成时,表明春天已经来了,让人无比喜悦,朗读时要读重音。假如换成“盼望啊,盼望啊,东风来啦,春天的脚步近啦”,表达效果就完全不一样。《故乡》一文中有两处是写闰土对“我”的称呼,一处是“迅哥儿……”一处是“老爷……”后面都用了省略号,但含义不一样,前面表示激动兴奋,有说不完的话,后面表示结巴、自卑、难过,心中的苦楚无从说起。

于“细微处”挖掘课文内涵,能够更好地走进文本深处,深入理解课文,从中学到布局谋篇的方法和遣词造句的技巧。

二、于“独特处”发现文本价值

作为老师,教学课文就是把自己阅读的喜悦和感触传递给学生,每教学一篇课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得到一次精神滋养,获得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其自身价值,从内容方面看,有赏景审美、感知人物心灵、启迪生活智慧等;从语言表达方面看,每一篇课文都有新的词汇和可举一反三作为“例子”学习的言语表达形式、写作技巧;从篇章结构方面看,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结构。这些不同于其他文章的特点,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发现和把握。

1?郾在单元教学中发现每一篇课文的闪光点。无论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是以单元为单位编排课文,如有的按主题内容编排,有的按文体类型编排,有的按学习方法编排等。教师在教学时除了尊重单元编排特点外,更重要的是发现每一篇课文的“例子”价值。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长征组歌”,单元教学目标是体会文章主题及理解表现主题的手法,而每一篇课文却有着不同的学习亮点。比如,同是写人记事的文章,《老山界》在文章结构上体现出了较大的教学价值,作者采用了时空变换推进式的构思方式,即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事情不断向前发展。这种构思方式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学重点是在阅读教学中贯穿写作方法的指导。课文《草》,如果只抓住时间、人物的这些要点展开教学,那就削弱了课文的价值。仔细研读课文我们会发现,文中的人物对话用了很多修饰语,如“狂喜地喊道”“关切地问道”“恳切地”“为难地”“焦急地”“愠怒地”“亲切地”“深情地”“严肃地”等,这些修饰语比对话内容更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品质,教学时要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这些修辞语的用意,并学会如何运用修饰语,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2?郾在课文类比中发现每一篇课文的相异点。课文的类比是将有相同点的文章进行比较,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备课时应善于“左右逢源,上下勾连,内外结合”,从中发现相异处所蕴含的知识点。如借“水”抒怀的文章有《岳阳楼记》《观沧海》《小石潭记》,前两篇文章以“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浩渺之“水”抒发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后一篇文章写的潭水不但“小”“清”,而且“凄”“冷”,寄托了作者被贬的苦闷和抑郁之情。通过类比,学生很快明白了借物抒情中“物”与“情”的内在联系。

利用课文具有的独特价值进行教学,避免了教学目标的千篇一律,避免了教学内容的平淡无奇,使课文的独特价值成为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点。因此,教师善于解读教材非常重要,绝不能照搬教参,也不能人云亦云,而要深入研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于“整体处”进行教材整合

人的认知规律是整体认知占首位,整体认知是认知的前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是从整体认知开始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感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将课文进行支离破碎地解读,而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

1?郾对单篇文章的整合。有的教师在教学课文时还是采取“从一而终”的教学方式,即从文章第一段一直教到最后一段,每一段中出现的知识点就在教学这一段时讲完。这种对课文的零星切割,是肢解式的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对文章的整合处理,要求教师在通读课文后,将课文知识进行归类,使其呈现板块状,然后按照知识类型进行分块教学。如课文《社戏》篇幅较长,如果采用“从一而终”的教学方式,既繁琐耗时,又使教学显得拖沓涣散。若对文章进行整合后,学习内容是:(1)平桥村的事;(2)平桥村的人;(3)平桥村的景。教学思路可以按照这三个内容设计为:(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我”在平桥村经历了哪些事?用一个字形容“我”的心情。(2)用跳读法和精读法阅读课文,说说“我”在平桥村遇见了哪些人?他们给了我怎样的印象?(3)继续用跳读法和精读法阅读课文,说说“我”在平桥村看见了哪些景?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烛光》一文的篇幅也很长,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对某些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比如,11次写到德国炮火,为人物活动设置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疯狂残忍,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品质。6次写到蜡烛,烛光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人民对烈士的哀思。4次写到黑围巾,表达了沉重哀悼的感情,写出了老妇人对苏联红军跨国界的强烈而深沉的爱。写老妇人的动作时,写了3次“爬”、3次“跪”,“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跪”写出了老妇人对烈士沉痛的哀悼。这些都是需要整合的知识点,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后,就找到了教学的切入口,即课文对哪些内容进行了反复描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有利于学生理解小说中的人物、环境和主题。

经过整合处理后的课文知识点,可以使教学思路变得清晰,优化了学习内容,突出了学习目标。

2?郾对多篇文章的整合。只对单篇文章进行整合,教学时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况,有的教师也进行单元整体教学,但对教材的整合还是远远不够,必须跳出单元、跳出课文之外,寻找类似的文章进行多文联教。如写“愁”的诗词有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苏轼的《江城子》、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教学时可以这样进行整合:(1)以“愁”分类,可以怎样分类?(2)比较《望江南》《武陵春》中两位古代女子的“愁”,她们分别因何而愁?(3)《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中谁的“愁”更重?他们分别为何而愁?(4)两位女子的“愁”和三位男子的“愁”在文中的表现有何不同?再如,教学杜甫的《望岳》《春望》时,可以围绕“望”进行整合:(1)“望岳”换成“看岳”可以吗?(2)通过《望岳》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杜甫?从《春望》中又看到一个怎样的杜甫?(3)《望岳》是“望”,《春望》也是“望”,但望岳的心境和春望的心境天差地别,为什么?进行整合后,原本的单篇文章教学呈现出了新的格局,在一个较小的平台上解决了语文教学零敲碎打的弊病,扩充了教材内容,丰富了思维层次。

语文课程教什么,是由课程目标决定的,而怎样教是没有限定的。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积极主动地面对教材,深入研读教材,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多彩多姿。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望岳平桥百草园
学校里的“百草园”
望岳
平桥豆腐羹,淮扬菜系的“扛鼎之作”
“天下第一菜”平桥豆腐
《“望岳”香台文创设计》
望岳
乾隆皇帝与平桥豆腐
炼字·炼句·谋篇(外一则)——杜甫《望岳》
天台县平桥镇中心小学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