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目标指向及实现探索

2014-04-11樊腾龙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时代化三化大众化

樊腾龙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指向是本土化,要通过中西文化的结合以及各种创新性实践等途径来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目标指向是现代化,要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实际相结合,实现理论创新等途径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指向是社会化,要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与人民群众切实结合,通过宣传普及等各种方式来实现。

一、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目标指向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指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同中国大环境和所在时代逻辑特色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阐述的论点、方式方法,用实践去解决我国发展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总结我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升华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应该要看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的过程;是一个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地接受、运用和发展,正说明其极大地满足了中国社会的迫切需要。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价值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那么马克思主义到了中国,受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影响必然会做出变化。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用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语言来表达,用符合中国本土的语言风格来表达,以便群众更好地接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推进,必然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这个目标指向是本土化。所谓本土化通常指的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吸取外来文化的先进成果,丰富、补充中国文化,在此基础上建设新文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要实现真正的中国化,就必然要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这样才能与中国文化在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目标指向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包含两个基本层面:一是时代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化。即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成为时代实践的精神支柱。二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理论化。在世界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同时,必须不断从世情、国情的最新实践发展的成果中汲取新的内容,不断跟随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去发展。这是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概念的主要界定,当然还有学者从其他角度而产生的其他说法。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我党执政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关于时代问题的理论。我们应该把握时代潮流,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达到时代化的要求,这样才能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目标指向就是现代化。这是因为真正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进而实现时代化的要求。“现代化”常是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文化与社会变迁,包容一切的全球化进程。

但是,在界定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现代化就要与时代相对接。要培养问题意识,关心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生态问题等富含时代性特征的问题,回答时代课题;关注现实生活,吸收时代内容;努力解放思想,实现理论创新[1]460。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指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三个方面。具体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创新,都是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被人民大众所掌握,由少数人领导指挥转变为人们大众自觉行动,由被少数人进行转变为被人民大众丰富完善。简言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运用和发展的过程[2]18-19。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确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社会化。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因为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不管是哪个方面,人都是处于社会化的过程中。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如此,也是要不断社会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现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探索

首先,应该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正确回答和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发挥自己的威力和真正掌握群众。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3]87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本土特色形式。其次,在立足中国文化基础上与外来文化进行不断地交流,真正地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运用这些优秀文化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更具有中国的特点。这样才能既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中国吸收外界的先进技术,更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与多元化的趋势。

要实现本土化,还要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现实对中国的文化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保证,也是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创造力和感召力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开放的和发展的理论体系。所以,我们要加强我们自己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文化的建设。

要实现本土化,最关键的是坚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指导人们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以服务社会实践为宗旨的理论创新过程。我们在实践中,一定不能够忘记任何理论或文化的发展都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探索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目标指向是现代化,那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要把握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个问题。简单说来就是紧跟时代主题的变化;关注世界文明的趋势;站在现代科技的前沿;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把握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融合中华文化的智慧。

推进现代化,首先要准确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也就是说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将马克思主义赋予时代的内涵。这样,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就是基础性的任务了。那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到底是什么呢?其实主要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构建方法与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的原理、认识过程的辩证原理、人类社会的结构与发展的原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八个部分。

推进现代化,要深刻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与时代特征。深入研究世界发展的特点,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大势,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当今时代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各国间的竞争已经转为科技方面的竞争。由于文化在综合国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与创新对于我们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作用。把握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是我们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推进现代化,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切实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与我们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任务完善起来。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探索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只有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再加以正确地引导,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化进程。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用先进的理论教育人民,凝聚人心。在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内容。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传播媒介,进行广泛宣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群众心中,并且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建立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包括领导机制、渗透机制、激励机制、反馈机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健康进行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化。

三、结语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应该是同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前提条件,它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同时也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灵魂所在,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最终目的,也是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归宿和落脚点,也就是说无论是中国化还是时代化,最终目的都是大众化。时代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被群众所掌握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会沿着已有的道路以及确定的目标不断发展。我们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宏伟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阮东彪.探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6).

[3]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三化大众化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新常态下兵团三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