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的再探讨

2014-04-11杨鹏鹏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价值观念篇文章

杨鹏鹏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批评了党内以林彪为代表的一些人轻视在农村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以及企图依靠流动游击扩大革命影响的错误倾向,借此阐述了红色政权发展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毛泽东在这篇著作中指出就当前的局势来看简单的游击战术,不能促使全国革命洪流的到来,我们应该有计划地进行政权建设、土地革命和扩大人民武装。他更深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1]98。这句话体现出了把农村斗争作为党的工作重心的思想,即以农村斗争为重心,坚持武装斗争、土地建设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的方针。

郑德荣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谈及这篇文章时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阐明的思想比“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更深入了一步。它既把小片红色根据地的建立与取得全国政权关联起来,又把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倾斜,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试着用农村围攻城市的革命形式取得红色政权的胜利。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从1928年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到1930年发展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所表达的思想,可以说是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中心问题。可是我们也应该明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建议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到农村的同时,仍显现出照搬苏联模式——以城市暴动为中心,争取革命在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的思想。

文章中仍坚信以一省为主的革命能促使全国革命高潮到来。文中提及毛泽东写信给中央建议趁着国民党与其他军阀混战之际,要求红军夺取江西、闽西、浙西。他认为争夺江西有诸多有利的条件,其中就包涵有寄希望于全国革命洪流赶快到来的因素。他批评那些“不赞成争取江西的计划”的人,认为党内一部分同志“缺少正确的认识”[1]97。他坚信革命的大洪流即将来临,不是远在天边,而是快到脚下了,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空洞幻想。可见,毛泽东坚信江西一省革命的胜利能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来临。

对武装暴动应积极地宣传和准备。毛泽东认为在目前的形势和条件下,争取群众的支持是党在当前城市中的任务。随着革命形势的瞬息变化,革命的发展将是很迅速的,我们对武装暴动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宣传和准备。所以就此情况来看,“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1]102-103在这里,毛泽东并没有否定城市暴动,而是主张要积极地进行宣传和准备。

文中认为农村根据地的建设只是起着辅助作用。毛泽东认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1]102虽然毛泽东把农村革命斗争的壮大当作促进革命洪流到来的助推器,但这个助推器是以“帮助城市斗争”为前提条件使用的。如陈占安所主编的《毛泽东专题讲座》中的论述:就当时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水平,党还不可能完全纠正城市暴动中心论的错误思想举动,并且“左”的思想依然存在。中国共产党那时还不够成熟,没能对革命形势有清楚的认识,并且对全国革命形势推断过于乐观。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并没有完全抛弃城市中心论,并且把农村斗争放在帮助城市斗争的地位上,说明此时工作重心正处在由城市向农村转变的过程中。

综上所述,在这篇文章中体现了以农村和城市并举为中心的思想,它既把小片红色政权的建立与夺取全国大红色政权的胜利结合起来,又把小片红色政权的建立与争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联系起来。说明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对小片红色政权在争取全国革命胜利中的作用有了比较深的认识,但是没有完全摆脱苏联革命教条主义的影响,他的思想正处在城市武装暴动向“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转变过程中。我们既要肯定毛泽东在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上认识的进步,但又不能认为此时的毛泽东已经完全认清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因为在这篇文章中还存在着以城市为重心的思想。

王德木在《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新论》一文中也认为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不符合原文精神和实际情况的。单单把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作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略显片面的。所以说,对于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问题,我们不能单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

二、《反对本本主义》

1930春天毛泽东写完了《反对本本主义》这篇著作,他在文中立场坚定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同中国实际和现状相符的观点。具体表现为实际问题实际分析、密切联系老百姓、本国的事情自己来处理的观点,这三方面逐渐演化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一)实事求是思想

毛泽东认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和现状相融合,要学习其方法,而不是单纯背诵其文字。他写了这篇文章来反对那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错误倾向。文章开篇明宗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一切结论都是经过调查后才得出来的,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文章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1]111并结合党内实际例子,通过现实情况的分析,得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结论。我们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指导,但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的理论指导。虽然此时毛泽东还没有明确提出“实事求是”这四个字,但是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已经是显而易见了。

(二)群众路线思想

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群众的思想已在毛泽东内心深处茁壮生长,成为了参天大树。他提倡共产党员要亲自到群众中去作实际调查,向人民群众学习,这样才能做好具体的实际工作。他进一步强调“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1]115这可以说是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的初步形成。

(三)独立自主思想

本文提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自己了解本国实际情况的命题。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是继续遵照共产国际的指示、照搬苏联的经验,还是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呢?毛泽东旗帜鲜明地给我们做出了这样的回答:中国的事情需要按照本国的具体国情来办;中国的事情需要依靠本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这实际上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

邓小平在1978年9月的工作汇报谈话中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2]12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方法、立场、观点。这篇文章的发表也就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形成。

毛泽东写的《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散失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新中国成立时汇编《毛泽东选集》时没有被收录,直到1991年《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出版的时候,才被录用。1981年《决议》阐述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阶段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中期,上文提出第二版《毛泽东选集》出版时才收录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也就是说,1981年《决议》在概括和总结毛泽东思想发展形成时并没有依据《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所以,在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问题上,若只看《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中关于三个基本方面的集中阐述,以此作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不太全面的观点。

三、《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1930年到1934年间,在连续反“围剿”的斗争中,毛泽东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写下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方面的文章,尤其是1934年初出版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篇文章充分而又集中地体现始终被我党所坚持和秉承的“人民主体思想”。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里指出: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在于人民,只有广泛地发动人民、动员人民、依靠人民参与战争,才能在战争中占有绝对优势,进而取得最后的胜利。真正的铜墙铁壁不是坚固的堡垒,不是精良的飞机、坦克,不是厚厚的防御工事,而是真心拥护党、拥护革命的老百姓,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攻破、占领的。中国共产党在从事革命斗争的全部实践过程中,都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他要求在革命战争中充分发挥每一位同志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每一位同志的积极性来踊跃参加到革命中来。个人的力量充分发挥,才能组成一个强有力的整体,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中国共产党需要将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周围,铸就成铜墙铁壁以夺取全国的胜利。

(二)关心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

毛泽东向大会建议应当深刻地认识和了解群众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包括土地的使用、劳动力缺乏、柴米油盐等一系列关系到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事、琐事,都要把它们提到我们讨论的日程上。让红区的老百姓知道我们是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是他们利益忠实的代表着和捍卫者,与他们是休戚与共的。唯有如此,党才能真正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组织者,老百姓才会团结在党的周围,拥护党的政策。毛泽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基本状况,注重改善群众生活的方法问题,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且坚定以群众路线为根本的决策方法。

(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毛泽东在这篇著作中强调组织革命战争和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是红军的两大任务。“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1]139对此,在石仲泉主编的《毛泽东研究评述》一书中这样描述:“毛泽东在这里比喻的‘桥或船’的方法,实质上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3]364。这些表明,毛泽东经过长期革命实践已经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认为只有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毫不动摇地坚持和传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作风,才能得到最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进而才能改变武器装备上落后的局面,解决物力、财力上的困窘,不断巩固、发展和壮大革命的力量,最终夺取全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为谁的利益服务,以什么标准作为价值尺度,是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核心问题。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确定了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立场和价值标准,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依据点,并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这说明此时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已经初步形成了。

毛泽东终身所固守并发扬的人民主体思想在其价值观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是其最核心的部分,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始至终所秉承的价值观念的核心。白立强在《论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这篇文章中认为:“毛泽东一贯坚持、倡导的人民主体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阐述的共产党人价值观念的核心。”[4]16-18李德顺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时发表的《毛泽东的价值观——人民主体论初探》一文同样认为毛泽东的价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尊崇的价值观念的榜样,是马克思所宣传的共产主义价值在中国的体现。人民主体的思想是毛泽东阐述共产党人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

“‘改造中国,造福人民’是毛泽东终其一生的社会理想,而人民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力量和其价值旨归”[5]5-8。毛泽东一辈子的感情寄托,他为党制定的政策和方针以及他领导全国亿万万民众所追求的毕生事业,无不体现出他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篇文章标志着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初步形成,人民主体思想是毛泽东一生所追求和坚持的理念,是毛泽东的价值观的核心内容,而毛泽东的价值观念在毛泽东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随着这篇文章的发表初步形成,那么就可以说毛泽东的价值观念在此时也就形成了,又因毛泽东的价值观念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毛泽东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说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就标志着毛泽东价值观念的形成,毛泽东价值观念的形成也就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四、结语

综合看来,对于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的问题,我们既要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它解决了中国革命路经的要旨问题,又要看《反对本本主义》一文,这篇文章中关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概括,抓住了毛泽东思想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更要看《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在文中对人民主体思想进行了充分而又集中阐述,是毛泽东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也是共产党人价值观念的核心。这三篇著作对于党的革命和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要综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三篇著作。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石仲泉.毛泽东研究述评[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4] 白立强.论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宁夏党校学报,2007(4).

[5] 程新英,徐雁红.毛泽东的主体思想及其中国特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4).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价值观念篇文章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如何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混血家庭的悲剧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