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语文教学在高职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2014-03-20王洪涛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2期
关键词:育人教学改革语文

摘 要: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400万,其中高职高专学生960多万。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是高职院校育人的重要载体和手段。高职院校应当重视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认识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按照“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要求,根据高职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特点,在继续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从能力培养、人文教育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创新,发挥学科在育人中的重要、独特作用。

关键词:语文 教学改革 育人

一、当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高职院校中,语文课一般作为公共课。从教材的选择来看,许多院校多选择《应用写作》《应用文写作》《高职应用文写作训练教程》《实用说写教程》等;选择《大学语文》《职业汉语》的较少。

从对待语文课的态度来看,教师认为语文课课时少,不受学生重视,加之《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很难“讲出彩”,导致授课积极性不高;学生认为作为公共课的语文课程,对于学习专业知识作用不大,应付未来工作学习生活基本的读写,中学语文知识已足够了,形成语文课不实用,甚至不如英语、计算机等需要考级的课程重要的认识,应付考试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动机;从学校层面上,很多学校安排的语文周课时一般为2—4学时,有的院校甚至不开设语文课。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语文课在高院校中处于学校不重视、老师不疼、学生不爱的边缘化尴尬境地。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真的不重要甚至于不需要吗?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特点

在调查的数所高职院校中,约2/3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和文言语法都较为薄弱,从基础教育阶段到高中阶段未打下好的语文知识基础,对语文学习缺乏足够兴趣,更谈不上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到高职阶段以后,学生基本把主要的时间、精力和兴趣点指向专业课程理论和技能的学习,语文学习积极性明显不高,学习效果较差。

受调查的高职院校中,超过半数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现实表现是:书写汉字时常出现错别字的情况;对语法修辞基本知识掌握不全;文学常识中包括我国历史和近现代文学名家及作品知之甚少,对名篇名作的内涵基本说不上来;文言语法知识尤为欠缺,古汉语基本实词、虚词的含义用法不掌握或者掌握不全面;日常阅读基本限于手机、网络小说等的阅读,等等。约有30%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较好。仅有约10%的学生能够主动阅读古典名著。从近5年左右的时间追踪调查发现,高职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和素养呈逐年下降趋势,形势堪忧。

综合上述,导致目前高职院校语文学科教学困难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一是主观方面: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学习上无动力;二是客观方面:学校和教师。学校没有给予语文学科应有的地位,教师缺少有效教学的方法手段。

三、高职教育中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高职学生是语文学科知识学习的主体,要解决高职语文教学困境,首先应当从学生主观方面缺少对语文学习重要意义的认识这个矛盾入手。正是由于缺乏认识,才导致高职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差。高职学生往往本着“眼前、实用”,从“应对考试”的低层次看待语文知识的学习,没有从更高层次上把它与自身未来就业和长远发展联系起来。

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功能决定的,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有人认为高职学生都经过基础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语文学习,不应该再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了,而应着重强调人文性。其实不然,通过调查,当前高职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明显缺乏,上述状况充分说明了该问题。语文基本功的欠缺使得高职阶段语文学科教学不能忽视基础,越过工具性,而脱离实际、人为拔高仅仅去强调人文性,搞“高精深”的教学。就当前高职学生语文基本功情况而言,仍然需要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同时,人文性也是高职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质。党的十八大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职语文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审美意趣和人文精神,同时将专业知识、时代热点及实用写作知识融汇于人文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业竞争力和长期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高职语文教学在育人中的主要着力点

(一)教材选择

应当选择《大学语文》作为教材,其内容综合全面,利于发挥语文课的教育功能;应适当增加语文课时,因为课时不够,一使学生不重视,二导致讲不透,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效果较差;应增加考试权重,把语文与专业课设置同等权重,方能体现“母语”教育的重要地位。

(二)知识教育

按照高职阶段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基本功水平讲,高职语文不应再强调知识教育了。但就当前高职学生语文知识情况来看,在此阶段有继续开展知识教育的必要,可以视为对高中及以前教育的补课。因为语文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审美等人文知识教育必须以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为基础。

知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高职学生“爱母语”,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钥匙。以汉字和汉语言为代表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产物和重要载体。应该说,汉字具有读音动听、字形优美、容易辨识、意思易懂(具有关联性)、直观达意等鲜明突出特点。特别是,汉字最初多是象形文字,其字形和字义的联系非常密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汉字的表意性使其成为世界上惟一能跨越时空、世界上单位字符信息量最大的文字。汉语言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而发展,它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同时它又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字和语言具有同样的内涵和功能。

开展知识教育,让高职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学习掌握理解现代汉语和一定程度的古代汉语知识,不仅是弥补高中及以前语文教学的不足,还是高职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接受广泛人文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高职院校的语文授课,在内容上有必要保持一定数量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在方法手段上,应针对高职学生心智特点,从提高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入手,比如以“考古”的形式,讲解文字的造字法、文字的古今内涵发展变化;让学生发掘分析方言与普通话的联系和区别,等等,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endprint

(三)能力培养

高职阶段要突出写和讲两种能力的锻炼培养,因为基础知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写、说能力培养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可以采取名篇赏析——模仿写作——课堂演讲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名篇赏析,教给学生掌握谋篇布局、分析主旨、遣词造句、规范语法、使用修辞,以及学习叙述、论证、说明等方法。习读、分析某一名篇后,可以让学生参照作者的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进行习作训练。

课堂演讲是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集中展现。演讲的重要前提是撰写演讲稿,这一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现场演讲则是对学生以“演说”为主等综合素质的锻炼培养。如果课时允许可以至少安排1/3的课时进行演讲训练。高职学生刚刚结束高中读书生活,大多没有面对公众演讲的经历。演讲之前,要对学生进行演讲稿写作和临场演讲技巧等专业知识辅导,使其在演讲稿、演讲心理、处理怯场忘词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初次安排的听众不宜过多,以本班四五十人为宜,有过一次演讲经历后方可安排百余人的公众场合进行演讲,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演讲应对能力。初次演讲训练的题目最好不要统一规定,让学生以最熟悉的事物、话题为题,可降低其紧张程度,提高首次演讲成功率,以利于学生提高信心、总结经验。在先后次序上可以让准备充分、主动要求的学生先演讲,为后面的同学提供示范和借鉴,避免准备不足的学生先演讲失败给自己和其他同学造成心理障碍。要以“即便不成功的经历也比没经历强”来鼓励学生以正确的心态,积极参与演讲训练。

(四)人文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也是高职语文教学应当积极承担的责任。

前文已述,语文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产物和重要载体,是对高职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天然、首选学科,发挥语文在培养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文化品位、发展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无可替代、责无旁贷的巨大作用。近年有用人单位反映部分高职学生具有“技能水平高、上手快”的优点,但也存在“进步慢、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值得高职院校在处理“术”与“道”的教育关系上,亦即在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观念和实践上深思探索。

赵铨年认为,“国文程度较高者,他的其他学科成绩亦必较佳,出校后学问亦必尚有进益”。叶圣陶说,语文教育要让学生做到三个“真能”:“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他强调,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足以见得语文学科在育人和民族进步、国家发展中责任之重。

1.开展思想教育

古人认为,文以载道。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言与思想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离开了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语言也就失去了作为思维与交际工具的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每一个新生一代在掌握祖国语言的同时,就在掌握千万代祖先思想和感情的成果。入选《大学语文》的文章大都集工具性、文学性和思想性等于一体,许多文章思想内涵丰富,为思想教育创造了条件。发挥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

教师授课时,要注意充分发掘课文的思想内涵,不能只讲主题,挂一漏万,使之简单或片面。比如《师说》一文主题是“主张从师学习”,同时也要讲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表达的唯物观点;“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蕴含的做学问应大处着眼,首先解决世界观、是非观等宏观问题的思想;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一视同仁、无阶级歧视的平等观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所包含的“破除等级意识、开放开明的心态”,等等。只有广泛深入挖掘,才能多角度充分发挥文章思想内涵的育人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通过此类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可以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学会了解历史,观察社会,对照自我,领悟做人道理,探索人生道路,在思想道德上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

2.提升文化品位

吕正之先生曾说:工具性发挥出来就有人文性。高职教育阶段是人文教育的黄金时期,因为此时的教育主体——高职学生心智逐渐发展成熟,对人文知识的接受条件基本成熟。当前高职院校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没有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比如没有明确的理想目标、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意识淡漠、自我约束能力差、好动易冲动、团队协作意识不强,等等,这与其尚不具备系统的人文知识是有关联的。许多企业人力资源专家认为,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的职业发展,同时也决定着人生质量。

文化品味是一个人对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分辨和鉴赏的能力,它与专业知识能力的学习发展是互相作用、互生共进的,一个人的专业能力是骨骼的话,人文知识就好比是血肉。《大学语文》选文包罗万象、异彩纷呈,通过教学,可以广泛普及道德情操、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学术思想、信念信仰等知识,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综合素养。

3.培养阅读习惯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之所以千古传承、不断丰富发展而没有中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优秀典籍的传承。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培养读书习惯是语文教学承担学生行为养成的职责之一。

当前高职学生阅读呈现以手机、网络、快餐作品、动漫等较低层次阅读为主,阅读原著名著少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要让高职学生明白,通过读书能够开阔视野、掌握知识、增强本领、学会创新,逐渐从低层次阅读向“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高层次阅读提升。

(王洪涛 山东潍坊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261061)endprint

猜你喜欢

育人教学改革语文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