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2014-03-13曹杰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工具书习惯课文

曹杰

我喜欢去听课,这已经成为我的一种学习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汲取到许多营养,也能发现一些语文课普遍存在但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一、只重课堂学习,忽视课前预习

预习在学习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许多教师都忽视了对预习的科学指导,只是简单地布置预习作业,对于预习效果却不做检验。这就导致了不少学生不去完成预习作业,课前缺乏独立思考,课上仓促应战,课后完成作业了事。学习效率怎么会高呢?预习不是可有可无的,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将预习视为独立的课型,沁阳永威学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将预习直接纳入课堂教学。这都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二、只重接收信息,忽视过程和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尤其在高年级明确提出了“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收集信息”的训练目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将其视为学生自己的事情,只是在课前做简单的布置,让学生去收集相关的信息,对学生在收集信息中遇到的困难却很少关注。学生当然就形成了“可做可不做”的意识。教师应该设定明确的目标,做出示范,教给学生在大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方法,并能将信息经过筛选、整理变成自己丰厚的知识储备。这些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我们应该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

三、只重技巧分析,忽视感性阅读

朗读与感悟是阅读教学所采用的必要手段,是说和写的基础,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最常用的方法,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却很少能见到教师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在分析文章时,教师会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学习技巧、体验情感。可读课文时呢?不少学生读来读去总是一个味儿。教师此时应该做出正确的诵读示范,鼓励并要求学生读好课文。朗读是声音的艺术,需要一定的技巧来表现,如停顿的长短、声音的轻重、语调的升降、语速的缓急等。我们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必要条件。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是可以朗读好课文,甚至入情入境的。

四、只重张扬个性,忽视习惯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我认为小学教育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培养习惯。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拥有不竭的学习动力;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而现在的许多所谓“新课堂”过分强调张扬学生的个性,甚至迁就学生,为此牺牲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少学生在课堂上站没站相,坐没坐样;与老师、与同学交流时,口无遮拦,随心所欲;与同学、玩伴相处时只顾自己,不顾及他人感受;学习方法虽求新求异,却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个性,只有建立在规范的基础上,才更有价值和意义。课程改革的初衷是让学生更有创造力,而非自由散漫。

五、只重追赶进度,忽视工具书的使用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帮手。对于课文里的生字词,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而且要养成习惯。现在学生一二年级就开始学习使用字典,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随着年级的增长,课堂上却很少看到学生带字典,更不要说查字典。甚至有的教师也嫌查字典麻烦,出现有争议的字词时就让学生课下去查,赶着完成教学任务。其实,查工具书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我们做语文教师的一定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这样能帮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一切教学行为和意识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学科的奠基工程。要想做到真正在课堂上落实课改理念,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反思中逐步提高认识,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工具书习惯课文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指导学生巧用工具书
初中生语文工具书使用的问题与对策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请你发明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
工具书的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