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自南方的风

2014-02-12樊星

粤海风 2014年1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锋芒变态

樊星

南国盛开思想文化的奇葩。《南方周末》、《天涯》、《随笔》,还有作为“全国首家文化批评杂志”的《粤海风》,以及曾经不胫而走,却终于突然消失的《海南纪实》、《街道》,都因为敢于直言现实的忧患、勇于披露被遮蔽的历史而在当代思想界留下了包括磨灭的清晰足迹。虽然都知道“文革”结束以后,思想解放、文化多元已成浩浩荡荡的时代主潮,但风向的多变常常左右着潮流的涨落,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不时也耳闻目睹了一些势头颇好的思想文化报刊或被寒潮摧折、或被风雨袭扰的消息,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它们基本上保持了难得的独特品格,一直在思想文化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现象,值得研究:南方,为什么是南方?

虽然,北方也有北方的人文风景,先有《读书》,后有《炎黄春秋》,还有1990年代曾经饮誉一时、终于不幸夭折的《东方》(不是民国年间鼎鼎大名的《东方杂志》)和《方法》,都因为富有思想的锋芒、文化的新知、独立的品格、自由的精神而成为当代思想文化的旗帜;尽管如此,南方依然有南方的独特风采。

南方有南方的人文传统——那里诞生了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里孕育了香港的经济起飞、深圳的特区试验,为大陆的经济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那里的“岭南文化”(一般认为:“包容”、“开放”、“务实”、“重商”是“岭南文化”的精神)自成一派……这几年的《粤海风》专辟“岭南文派”选刊,对于进一步倡导“岭南文化”精神,功不可没。(另一方面,我也觉得相关的研究似乎还不够深入,还应该有更纵深的展开。)在我看来,这一点,是《粤海风》的一大看点——突出南方文化的思想建树,为当代的思想文化建设提供开拓新路的重要参考。

南方还有南方的风格——杂花生树、不拘一格。无论是谈胡风、还是忆“文革”,说掌故、还是话当今,都能百花齐放、百草竞长,名家与新锐共同切磋,思想与闲话一起鸣响;没有“党八股”,也少有“理论腔”(那些流行的晦涩“理论”也可谓当今学界的一种病);有锋芒,却并不变态(现在网络上多少矫情作秀、动辄开骂的“变态腔”!)……思想开放的年代也是话题泡沫膨胀的年代。如何在这样的年代里切实做好思想文化的建设?既要“反对党八股”,也应远离“变态腔”。在这方面,《粤海风》是不错的。

十年来,我在《粤海风》上发表了几篇文章,既有《重新认识毛泽东》那样的思想史论,也有《当代文学中人道主义的命运》这样的文论,还有《为民族主义一辩》这样的时论,以及一组关于“文革”的个人琐忆。其中,《为民族主义一辩》曾经入选古耜先生主编的《2012年中国思想随笔排行榜》一书。感谢《粤海风》素未谋面的编辑,为我打开了瞭望思想风景的一扇扇新窗。愿它越办越好,在当代思想文化的园地里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锋芒变态
精致锋芒
岭南文化融入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大纹白蝶如何变态
人要有光芒,也要有锋芒
骂错人
花椒树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新岭南文化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SWOT分析
《粤海风》与我的岭南文化研究
隐秘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