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岭南文化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SWOT分析

2015-09-29黄建榕莫小俊

关键词:岭南文化岭南城市化

黄建榕++莫小俊

一、新岭南文化与广州新型城市化的统一

文化创造于人又发展于人。人是有文化的人,这是人区别于其他社会存在的本质所在。文化是文明的积淀,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的发展程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城市作为文化创造和文化表现的统一,将越来越聚焦于文化的发展,文化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

(一)新岭南文化的内涵

1岭南文化的涵义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既人化自然,又人化自己,一切文化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创造的“第二性存在物”[1]16。所谓岭南文化就是岭南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这个界定明确了岭南文化的两层意义:一是岭南文化标志着岭南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以及这种力量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程度;二是岭南人社会实践中的实践能力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内容,实践产物是岭南文化的具体形式。事物的外在特征往往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无论岭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包容性的移民文化,或是感性世俗文化,都是对岭南文化本质的探索,其合理性来自于岭南文化的外显特征。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其显著的外部特点,是岭南文化质的规定性的外在显现,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创新性、务实性、享乐性和直观性[1]19-24是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2新岭南文化的定义

以上对岭南文化的定义表明,作为地域文化的岭南文化有三个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即岭南地域、岭南人、岭南人的社会实践。如果将这三个要素由特殊性上升到普遍性,即地域、人和社会实践,它将适用于对一切文化的定义。本文对新岭南文化的定义,也从这三个要素出发。作为地域概念的岭南,决定的只是文化的地域归属,所以岭南人及其社会实践决定了新岭南文化的产生。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岭南地区有中国最典型的规模化人口流动,外来人口的流入,势必带来新质文化要素的生长,对岭南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岭南文化建设是建构属于所有新岭南人的文化[2]。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体现生产关系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要求岭南人的社会实践必须满足时代变化的需要,所以社会实践已经在形式和内容上均同以往大不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岭南文化也是新时代的岭南文化。

综合上述,本文把新岭南文化定义为:在传统岭南文化的基础上,在社会发展现代化的进程中,由新岭南人在新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表现为岭南文化的新发展、新变化、新元素和新现象。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文化当然也不能凭空产生,因此新岭南文化并不是对岭南文化的全盘否定,它源于传统岭南文化,根植于岭南地区的历史和传统,岭南文化是新岭南文化的主体。新岭南文化的形成,归根到底是适应了岭南文化转型的需要,是岭南文化自觉进行文化选择或被动进行文化适应的结果,是对岭南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也是对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岭南文化是传承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新岭南文化是传承和创新的结果和形式。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第4期黄建榕 等:新岭南文化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SWOT分析

3新岭南文化的特征

新岭南文化既继承和弘扬了传统的岭南文化精华,又吸收广州近现代形成的科学、民主、法治等传统,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自成一派,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时代特色。[3]也就是说,新岭南文化必须生成其新的文化核心价值,这样方可标志着岭南文化转型为新岭南文化,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而这一新的文化核心价值则高度凝结于新岭南文化的三个特征上。

第一,新岭南文化的改革创新性。岭南文化揭中国民主革命之幕,开中国改革开放之先。发展依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深化改革则是继续发展的关键,改革创新成为当前中国的时代精神。新岭南文化不会在改革创新的时代大潮中迷失,因为新岭南文化已经具备了这种改革创新的核心价值理念。改革创新作为新岭南文化的典型特质,已经深入到岭南人的骨子里,全方位影响着岭南地区的发展。如广州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重大民生决策100%听取民意等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就饱受市民欢迎;广州率先在全国实行垃圾分类,也开拓了环境治理的新模式;华为、腾讯、美的等大批知名企业成为岭南地区改革创新的标杆。这些现象均是新岭南文化改革创新之气质的有力佐证,改革创新是新岭南文化引领社会继续发展的深层动力。

第二,新岭南文化的民主法治性。岭南文化固然具有兼容并蓄、重商享乐等特点,但这并不阻碍新岭南文化富有民主法治的精神。现代化的进程中,如果没有民主和法治精神,人们的社会活动将会缺少秩序和活力,这最终会制约社会发展。以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法治精神发挥了极大的保驾护航作用。2014年广州位居全国289个城市财政透明度排行榜第一、第二次获全国100个市法治政府评估第一名,同时广州也获得中国城市民生发展指数全国城市第一、第四次获得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名、全省地方政府整体绩效第一名。[4]这些排名的背后都与民主和法治息息相关,因此不难得出广州在保障民主和依靠法治方面的巨大功夫,否则不会获得省内外的一致认可。这种成就当然归功于市民和政府的努力,但其本质成因还是民众对具有民主法治精神的新岭南文化的认可和接受,这是文化的力量已内化于人心,外化于人行。民主法治将成为新岭南文化引领社会文明的有力保证。

第三,新岭南文化的和谐自由性。和谐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保障,自由是人类发展的始终追求。岭南地区外来人口众多,外来文化也相当盛行,但是实践证明各种文化在岭南地区的和谐共融已经达成稳定状态,虽有文化的小冲突,但绝对改变不了包容共处的根本方向,和谐之态是永恒的发展趋势。《2014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14年广州民生发展指数为0638,居于全国首位,其中民生基础、文化教育、安全健康三个二级指数均位于全国第一。[5]民生越是得到保障,人民才会越是觉得幸福;越是幸福,人民才越能感觉到自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文化,只有一种文化具有致力于追求和谐自由的精气神,受此文化熏陶的人才能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符合这种文化要求的行为。新岭南文化追求和谐自由的精神,同文化“化”人和努力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和谐自由是新岭南文化引领人们发展的目标。

(二)新型城市化的内涵

通常而言,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表现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但随着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批判性反思,发现以工业化为基本动力、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传统城市化虽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过度看重规模扩大和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城乡二元对立、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市品位单一以及人的片面发展等。因此各界开始重新审视城市化的方式方法,因而提出了新型城市化。

所谓新型城市化,就是要扬弃传统的城市化发展模式,采用一种以科学发展观为总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动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永恒目标和以人口、资源、生态和社会之统筹兼顾、和谐共融为基本原则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以重视人、依靠人、为了人、发展人为主要内容的人本性是新型城市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其区别于传统城市化的标志。新型城市化的实现,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第一,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得到缓解和消除,不受户籍限制的劳动力自由流动。第二,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虽有空间地域之分,但无社会权利、享受公共基本均质服务和机会的差异。第三,城市管理依靠现代化的城市治理体系,“城市病”等极少影响人们生活,城市成为宜居宜业的“胜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享有,人的全面性极大增强。

(三)新岭南文化与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统一

文化为了人的实现,城市为了人的发展,无论是新岭南文化还是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都应及时明确二者的“共同利益”,即培养有文化素养的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是文化和城市发展的共同终极目标。没有文化的人是可怕的,文化的本质是“化”人,是人的文化,是人的发展的根本问题;没有文化的城市是可悲的,文化是城市理应具备的灵魂和气质,它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愈来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力量如何推动社会的完善和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新型城市化应该着重考量的问题。城市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城市化,富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化才能实现人的城市化,才能实现人本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新岭南文化和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二者具有统一性。

1新型城市化是广州城市发展的应然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多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但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各种矛盾障碍逐渐显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日趋紧要。2012年9月19日,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做出《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新型城市化建设首次成为官方战略。《决定》认为“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是探索特大型城市科学发展的创新实践,是推动城市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同步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新期待的根本要求”。[6]在新的社会发展机遇时期,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即城市发展从“重物轻人”向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幸福享受作为最高追求转变;发展能力从拼土地、拼汗水、拼资源向拼人才、拼知识、拼创新转变;从城乡二元分割到城乡一体转变;从“千城一面”到更加注重传承和创新岭南优秀文化、凸显广州城市特色转变。当今社会发展讲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的五位一体,“四个转变”是对五位一体的具体化,是广州新型城市化的本质要求。

2新岭南文化必然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

国家对广州的定位是“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广州虽为中国“第三城”,但其文化地位与经济地位并不相配。因而《决定》提出:“到2015年,新型城市化发展实现大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岭南文化特色更加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市民文明素养进一步提升,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国际化水平大幅提高”。 “到2020年,新型城市化发展实现大跨越,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全面增强,努力迈进世界先进城市行列,把广州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理想城市”。[7]这是对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要求,是对广州城市文化的期待。广州要从“千城一面”到更加注重传承和创新岭南优秀文化、凸显广州城市特色,显然应该发展新岭南文化,打造新岭南文化中心,培育文化产业,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以新岭南文化为引领,是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现实和未来的必然选择。

二、新岭南文化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SWOT分析

所谓SWOT,分别是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的英文首字母缩写,而SWOT分析法,就是在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优劣态势分析,即把同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机遇和挑战等相关因素做整体性分析,从而做出最佳决策。其中,S和W是现实竞争力分析;O与T是潜在竞争力分析。基于此,本文把SWOT的分析方法运用到新岭南文化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具体分析中,以便简单明了地认清广州现状,找准趋势,扬长避短,最优选择。具体而言,S和W就是要弄清新岭南文化发挥引领作用有哪些优势和劣势;O与T则是要明确新岭南文化引领作用发挥时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一)优势分析(Strength)

1广州是岭南文化中心地,新岭南文化根基深厚

广州具有2 200多年的建城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岭南文化中心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也是中外文化交融交汇之地[8],这是新岭南文化最直观的优势。岭南文化的构成主要包括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其中尤以广府文化,特别是近代前后的广府文化为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1]73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广府文化的最具代表性地区,广州是这一区域的中心,这使得广州的岭南文化气息浓厚,深入人心,表现在岭南文化的引领作用、文化影响和文化辐射几个方面。[9]可以说,岭南文化就是广州的城市文化内涵。虽然岭南大地有城市或地区在经济方面媲美广州,但广州的岭南文化必然“独领风骚”,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肯定。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传承和创新的最大保证,也是发展新岭南文化的最大“资本”。换言之,现有传统岭南文化,是广州发展新岭南文化最有利的条件和最容易获得的资源,这是毫无争议的优势。

2 广州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是岭南文化传承创新的支撑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岭南文化的传承创新当然离不开广州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广州经济发达,经济对文化的反哺能力强,有助于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013年,广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 42014亿元,增长116%[10],已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城市前三甲,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三城”。截止2013年,广州市有文化馆14个,文化站165个,公共图书馆15间,档案馆30个,博物馆、纪念馆31个,举办陈列、展览290个。[11]其中,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图书馆新馆、广东省博物馆等成为广州的地标性建筑,是传承岭南文化的有力物质条件。此外,包括广州博物馆新馆、广州美术馆、广州科学馆、广州文化馆和岭南大观园在内的“四馆一园”,以及华侨博物馆和粤剧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都在加紧建设,这都高度依赖于广州的经济实力。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岭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地域文化,其区域性和排他性的负面影响,使得以岭南文化为源泉的新岭南文化的国内外竞争力不高,这是明显劣势。一方面,广州虽贵为岭南文化中心地,中国第三城,但其文化影响力与经济影响力明显不对等。广州诚然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不乏区域性的文化品牌,但广州缺乏像故宫、长城、兵马俑、外滩等具有全名记忆性的文化品牌,缺乏能够被大众广泛认同的广州形象。另一方面,作为广州城市文化的岭南文化,国际影响力有限,难以产生全球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同世界文化名城差距较大。正如表1所示,同常见世界文化名城相比,广州除历史方面稍占优势外,其他几个方面都处于劣势,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决定了新岭南文化的竞争力有待提高。

香港资料来源:由《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探索》[12]归纳整理。(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y)

文化体现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标志着城市的软实力和综合实力。作为城市发展的象征性符号和对城市认可的重要标准,文化成为各大城市主打品牌,迫使文化引领城市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大潮。新岭南文化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具备以下机遇:一是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20年要把广州建设成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全面增强,努力迈进世界先进城市行列,成为人民满意的理想城市[13]。这显现了广州对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高度重视,是新岭南文化引领作用发挥的良机。二是人民对于高质量精神文化的需求。从2009年至2013年,广州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2、333、340、340和339。广州统计年鉴2013, http://data.gzstats.gov.cn/gzStat1/chaxun/njsj.jsp.根据恩格尔定律,表明广州城市居民已属于稳定的相对富裕状态,即随着广州市民经济能力的稳健,其消费需求不会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相反精神文化生活会成为消费重点。人民有需求,文化就会有市场,新岭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机悄然来临。三是社会全面发展提出文化与经济等同步发展的强烈要求。当前社会发展的总布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文化不能拖后腿,因此这一理念的转变带来的是文化倍受重视的契机。

岭南文化研究专家梁凤莲认为:根据通用的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将城市文化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文化衰退期的显著标志就是文化进入“非遗”申请期。[14]按照这一周期理论以及当前广州实际,岭南文化可谓进入衰退期。这从侧面反映出岭南文化进入了再次孕育和成长的新时期。由于新岭南文化的根仍然是岭南文化,它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游离于传统岭南文化之外,因此这实际上是新岭南文化的发展机遇。

(四)挑战分析(Threat)

新岭南文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新事物的发展面临挑战是必然的。其一,民众对新岭南文化的接受、认同和融入面临挑战。广州文化印象,首当其冲的便是岭南文化。新岭南文化作为一个全新的提法,各界尚未对其概念和内涵形成共识,大众对其认同与否挑战巨大。据华南理工大学新岭南文化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广州是新岭南文化中心的仅占9%,这足见其严峻性。如果一个城市的主导文化不能被当地市民认同,民众对其没有自豪感和享受感,这种文化难免不会走向衰亡。其二,新岭南文化影响力的提高面临其他城市文化发展的激烈竞争。一方面,国内重要城市都在打文化牌,培育软实力,广州文化竞争压力巨大。从广州与国内其他六大城市的比较来看(见图1),广州文化竞争力除文化消费方面领先之外,其他几项均无明显优势,尤其是文化辐射力和文化投资两个方面,排名反而靠后。从图1可看出,广州新岭南文化竞争力的提高面临着“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困境。如何让广州在全国文化竞争中脱颖而出,使新岭南文化成为广州的代名词,挑战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广州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并不突出,能在全世界拿得出手的文化品牌寥寥无几,如何让世界文化圈聆听广州的声音,使广州占据世界文化名城的一席之地,这是难题。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不能忽视全球化浪潮以及移民文化对广州本土文化的冲击,这也是挑战。

三、新岭南文化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基于上述SWOT分析,并结合这四个要素构建SWOT对策分析图,如图2所示。以优势和劣势为现实竞争力,机遇和挑战为潜在竞争力,构建对策竞争力模型图,如图3所示。综合两图,本文认为新岭南文化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应以SO扩张型对策为最佳,因为只有它才能使广州在抢抓机遇的同时,充分利用优势,挖掘和利用现实和潜在两方面的竞争力。具体而言,用优势就是要大力传承岭南文化,抓机遇则是在传承岭南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以这种创新的岭南文化——新岭南文化,引领广州城市建设。新岭南文化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要以领先的新岭南文化竞争力为支撑;新岭南文化竞争力增强的关键在于扩大广州文化号召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要以新岭南文化城市内涵为依托,因此这三个环节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传承岭南文化,建构广州新岭南文化城市内涵

任何城市建设都应秉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其本质是让人们生活更幸福。城市的发展不只是空间扩大,而且是城市内涵融入城市生活,文化是城市内涵的载体,文化就是一种生活。越是具有生活的普遍价值,就越具有文化的特殊价值。岭南文化是广州城市文化的精髓,新岭南文化则是广州新型城市化的文化内涵。因此,广州城市发展必须传承岭南文化,这是建构新岭南文化城市内涵的基础,是新岭南文化得以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的前提。

图12011年广州同六大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比较每个城市的排名上下波动幅度越大,说明其竞争力相对越低,如上海几乎没有波动,表明其竞争力最高。

数据来源:由广州市文化产业2012年发展特点与2013年发展展望甘新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42 整理而来。

图2SWOT策略分析图图3策略竞争力模型图

广州拥有2 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在广州独特的地域自然环境下沉淀了众多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这是岭南文化的典型“广州符号”,是传承岭南文化的中坚。因此对于岭南文化的传承,关键是要保护好岭南文化“符号”,保护的实质就是传承。一是要处理好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关系,确保岭南文化传承理性化。做好对现有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的保护,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也是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要义所在。如广州骑楼、西关大屋等都是广州建筑的精华,承载着岭南文化的精髓,因而可以通过推行广州老城区的片区保护计划,从整体上保护和传承老城区的岭南建筑、岭南音乐、岭南饮食等,重要的是表现出岭南生活的画面,营造极富特色的岭南印象,这便是新岭南文化的呈现。二是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文化自觉,保证岭南文化传承具体化。如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建设岭南博物馆、粤剧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培养岭南文化传承人等,使岭南文化之传承看得见、摸得着、入人心。三是要使岭南文化的传承常态化、制度化。文化的发展繁荣不是做表面文章、不是空喊口号就能实现的,而是要知时好雨、静水深流、润物无声、精气内行[15]。岭南文化的传承不在于口号喊得多响亮,而在于有踏实的行动,因此可以通过立规定章等明确责任与义务,使岭南文化的传承“名正言顺”。当然,所谓的传承并不是单纯地保护文化载体和文化符号等,其中也包含对传统岭南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使其精神价值得以延续。

(二)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增强新岭南文化竞争力

世界文化名城,无不具有深厚的城市文化内涵。城市文化不仅是城市居民情感与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它的价值还在于塑造了民众的文化认同,借文化的凝聚力达成同样的生活方式、价值标尺。[16]文化的竞争力代表着城市的竞争力,新岭南文化竞争力的提高,要以打造具有全名记忆性的新岭南文化品牌,成就世界级的“广州印象”,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为依托。第一是“花城”,这是广州的传统招牌,因而更易成为新时期广州城市名片。“花城”蕴含两种价值取向——生活满足和经济实现,其实质就是“花城”概念既要为人们带来生活享受,又要给广州带来经济价值。第二是“食都”,食在广州历来就是人们对广州的印象之一。以粤菜为代表的岭南美食凸显岭南文化精气神,广州作为岭南当仁不让的中心,应充分发挥其“带头大哥”的作用,如通过举办广州国际美食文化节、建设美食博物馆等把广州打造成为“新岭南食都”。第三是“海上丝路·千年商都”,重商是岭南文化的特点之一,同广州的悠久历史交相辉映。“一带一路”已经上升为国家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广州是重要节点城市,因此广州应积极借力于国家战略,充分利用广东自贸区的平台,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重造广州十三行、提质升级广交会等,助推商业文化在新岭南文化中熠熠生辉。第四是增强粤语辐射力。粤语是岭南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新岭南文化得到认同最给力的方式之一。长期以来,广州一直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使得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语在整个岭南地区具有“普通话”的作用[1]。无论是广州人还是外地人,融入广州,感知岭南文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说粤语,来到广州应该以会说粤语为荣。因此,应把粤语作为引领新岭南文化的“助推器”,如研发推广粤语传媒、重塑粤语歌曲辉煌、在广州高校开设粤语选修课和借力华侨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广州的,越是世界的,这是世界文化名城的魅力所在。

(三)以新岭南文化为支撑,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

新岭南文化是增强广州软实力的法宝,是人们对幸福生活追求的价值导向,是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支撑力量。实现新岭南文化对广州城市建设的引领作用,就要发挥新岭南文化的价值。一是以新岭南文化为涵养,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对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人力引领。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广州应充分利用高校集中的优势,培养具有新岭南文化内涵的各层次人才,充实人力资本,为广州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不忽视提高普通居民对新岭南文化的认同,只有大众以新岭南文化为共同追求,把新岭南文化融入到生活和精神,才能创造最具普遍优势的人力资源优势。二是以新岭南文化为依托,实现对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经济引领。社会发展使得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愈来愈密切,文化依赖经济,经济反哺文化,也就是说文化不仅消耗经济价值,同样也创造经济价值。新岭南文化是一种品格,可以此为核心理念发展广州文化产业,打造具有新岭南文化特质的全名记忆性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业,带动广州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力。三是以新岭南文化为价值导向,在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型城市化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岭南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改革创新、民主法治、和谐自由的优秀价值导向,要以此为基础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具有新岭南文化气质的价值观,实现对人的发展的正确价值引导,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韩强.李明华.李权时.岭南文化(修订本)[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2]李燕. 新岭南文化与文化转型[J]. 文史博览(理论),2014(9):17-20.

[3]刘社欣,余晓玲. 新岭南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探讨[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89-96.

[4][5]2014广州连夺六项第一.广州日报大洋网:http://news.dayoo.com/guangzhou/201501/01/139995_39470518.htm.

[6][7][8]《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N].广州日报,2012 -10 -19 (002).

[9]梁凤莲.对广州城市文化的若干思考[J]. 探求,2013(2):97-103.

[10]陈建华.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N].广州日报,2014-02-25 (001).

[11]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2013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gzstats.gov.cn/tjgb/,2014-03-19.

(下转第83页)

收稿日期: 2014-04-07

作者简介: 邹雁(1977- ),女,湖南湘潭人,土家族,哲学硕士,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岭南城市化
忆岭南
岭南文化名家
雨岭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与岭南文化的教育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基于岭南文化的生态意识培养策略
易说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