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寒秋,不随波逐流

2014-02-12施爱东

粤海风 2014年1期
关键词:郭敬明办刊海风

施爱东

朋友中许多媒体从业者,聊起彼此的职业前景,都说纸媒不好做。虽然各有各的难处,但是大致说来,基本上都会面临三个问题:一是没有强大的经济后援,二是没有宽松的办刊环境,三是没有理性的读者市场。学术期刊稍微好一点,只要能进CSSCI,基本上都能得到主办单位的财政资助,如果不挑剔的话,稿源也够充足。问题在于,无论是学术期刊、文化期刊,还是作者队伍、编辑队伍,全都“深深陷入了缺乏事业激情的境地”。

先是高校学术体制实施了量化管理,接着,新闻出版总署对报刊出版质量也开始实施量化评估。这种种量化实际上大大地束缚了学者和刊物两方面的创造力。过去办刊是要办出风格、办出品味,现在办刊是要办得规范、办得标准。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除了管理部门强加在刊物头上的明文枷锁,也有编辑们自己给自己套上的隐形枷锁。这个问题,徐南铁老师在《编辑的悲哀》中说得够清楚了,我也不想再重复。

让我觉得特别悲哀的是,过去我总以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学人的思想也在逐步开放起来,大概只有那些经历过政治风波,吃过些苦头的老学究老编辑才擅长“敏感”,却没想过70后的学者会比我们这些60后的学者更少年老成。

前不久我们学会评一个青年学术奖,为了进一步开放学术视野,我们这些50后、60后集体退出了评委会,将评审工作交给了一批70后的年轻学者。前不久收到他们的评审结果,但在正式公布之前遇到一个难题。有一篇论文《从人性到神性:民间传说里的毛泽东》写得不错,得分比较靠前,但对于这样的论文能否得奖,评委们产生了分歧,于是想征求我们这些老同志的意见。我大致看了一下,作者基于田野调查资料,对韶山冲一带有关毛泽东的英雄传说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论文试图说明现代性背景下,国家权力、个人权威与民间传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希望借此勾勒毛泽东传说“神圣性”生成的社会脉络。论文大概囿于政治敏感性,问题意识不是特别清晰,但选题和思路都很有意思,也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所以回复也很简单:“文章写得不错。我觉得没有问题。我们是一个纯民间的奖项,只要不踩红线,何必自己给自己穿小鞋呢?”私下交流了一下,其他几位老同志也是这个意见。过了几天,得到这样的回复:“施兄好,谢谢阅读给出意见。只是昨天评委们讨论,这篇文章还是没通过。少数服从多数,没有办法。大家可能有点谨慎,政治于学术之影响,实在关系重大。”我们已经不是评委了,也不好再说什么。

一个民间学术团体的纯学术奖项,一班70后的年轻学者,尚且如此多的顾虑,何况一份公开发行的文化批评杂志,何况一个50后的老主编,要把杂志办得如此深刻而敏锐,谈何容易。说实话,每次收到新一期的《粤海风》,我都会对徐南铁老师生出一份敬意。

不知不觉,《粤海风》已经100期了。徐老师主编杂志的这17年中,虽然我们极少见面,也没多少私下交流,但即使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只要拿起这沉甸甸的杂志,翻翻这些敏锐、犀利的文化批评,隔空都能想象这十几年的风云变幻中,站在广东的南海边上,要撬动整个中国的当代文化,应该拥有一种怎样的豪迈与顽强,又得承受一种怎样的压力与彷徨。要在全体报刊走向标准化的时代,劢力支撑这样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批评杂志是多么的艰难。

前不久和一位著名的图书策划人朋友茶聊,他现在正计划进军影视界,问我们有什么好书可以推荐给他改编成影视剧。我们提了几部作品,他一听作者是50后、60后,根本不问图书内容,直接就否了。据他介绍,现在的影视市场都是90后、00后的市场,他们感兴趣的都是时尚的、无厘头的,不是那些费脑筋的、讲逻辑的,连金庸都没市场了,更别说什么曹雪芹、莫言。据说现在兴的是郭敬明、《盗墓笔记》、《鬼吹灯》,这些东西我都没看过,不敢评论,但听杨早说,他为了评《小时代》,逼着自己看郭敬明作品,看得几次想吐。朋友说:我们也知道郭敬明的东西是垃圾,但没办法,现在的市场就这样,你要跟着市场走,否则你就不赚钱。

要说不赚钱,《粤海风》应该是最不赚钱的那一类杂志吧?我在你们的作者群中,既没有看到韩寒,也没有看到郭敬明,没有看到易中天,没有看到于丹,没有看到余秋雨,甚至连蒋方舟都没见着。现在的出版业,产垃圾、捡垃圾、卖垃圾才赚钱,在垃圾被当作食粮、精英被骂做精蝇的年代,你们偏走着一条精英的路线。就靠这么一亩三分青菜地,偏偏天又旱、地又干,就算你们再勤恳,菜种得再好,青菜终归是青菜,卖不出“悲伤逆流成河”的垃圾价呀。

你们不赚市场的钱就罢了,还不赚“学术”的钱。你们不走“标准化”学术期刊的路数,不弄内容提要、英文摘要,不搞注释规范、参考文献,所以你们进不了CSSCI,成不了“权威学刊”。你们的文章在高校体制内是不算工分的,所以不会有人来你们这里买版面,也不会有人来给你们塞钱,更不会有哪位学界领导为了上一篇论文,把你们的主编请去做个几万元一次报酬的“名家学术讲座”。

市场垃圾化的路子你不走,学术标准化的路子你也不走。《粤海风》,你们这是生财有路你不走,穷酸无门你偏行哪!

说实话,有时候真替你们捏把汗,担心你们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就停了,或者因为不赚钱,或者因为踩红线,或者因为主编退休,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担心是因为喜欢。这是一份多好的杂志,多么有个性,多么特别,多么有思想,多么有品位。虽然不是所谓国家级“名报名刊”,可这是一份荟萃名家好稿,具有薄荷清香的文化批评杂志。虽然不是“规范”的论文,但篇篇观点明确论证清晰,隽永耐看。虽然地处南粤,却时时胸怀天下,广征天下贤才写天下文章。既没有“8000—10000”的字数限定,也没有“请将摘要译成英文”的修改意见。用稿不疑,疑稿不用,保留作者风格,尊重作者观点,真正体现了“当代性、争鸣性、前瞻性和建设性”的编辑思想。

坚持一份理想是很不容易的,《粤海风》风风雨雨走到今天,真不容易。但愿在前有狼后有虎的艰苦环境下,《粤海风》能一直健康地生存下去。这个要求似乎不高,其实很高。

猜你喜欢

郭敬明办刊海风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亲亲我
去海边吧
刀韵海风
郭敬明的“小”与“大”
名人读《意林》
名人读《意林》
拟广告
重要预告
坚持依靠青年办刊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