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其优化策略
——以通化师范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

2014-02-12于延飞赵吉刚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术科学时专业课程

林 勇,于延飞,赵吉刚

(通化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吉林 通化134002)

2012年,国家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下简称《专业目录》)中明确的将“社会体育专业”调整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我们仍称为社会体育专业)[1]”.根据这一改变,我们必须认真审视社会体育专业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还有哪些不足;必须对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研究,及时进行调整,并提出改革的对策与建议,为社会体育专业健康稳步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1 研究对象

通化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1)查阅国内外12所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等资料,为本研究做好理论准备.

(2)以“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对策”为中文检索词,利用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12-12期间的相关文章.纳入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相关文献,检索到39篇文献,排除重复分析和无关分析,重点对9篇文献进行了参考.

2.2 专家访谈法

对吉林大学、沈阳体育学院、东北电力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开办社会体育专业的省内外高校的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走访、座谈,获取有关信息.

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要求,结合对部分专家访谈,制定调查问卷,同时对所设计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从通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每个年级随机抽取社会体育专业学生30人,共发放学生问卷120份,回收118份,剔除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1份,有效率为92.5%.

2.4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利用Excel、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课程设置要求

教育部印发的《专业目录》中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为:

主干学科: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

主要课程:社会体育概论、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管理导论、社区体育导论、体育经济学、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运动项目理论与实践.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实践)、实验、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学术活动等.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我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根据教育部有关课程设置的精神要求,围绕主干学科,以主要课程为基础,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组成课程体系.

3.2 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中通识课程学时为952学时,占总学时的36.4%;专业课程(不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学时为1420学时,占总学时的54.2%.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是:54.4%的学生认为本校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比例不合理,23.1%的学生认为基本合理,另有22.5%的学生认为合理.

国内其它高校专业课程所占比例平均达到57%,我校为54.2%.可以看出,我校专业课程学时所占总课程学时的比例较少,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校曾先后两次调整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但总体上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优化课程体系.

3.3 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中必修课程学时为1932学时,占总学时的73.8%;选修课程学时为684学时,占总学时的26.2%.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是:44%的学生认为本校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不合理,33.2%的学生认为基本合理,另有22.8%的学生认为合理.

资料显示,国内许多高校选修课程学时所占总课程学时的比例平均为32%左右[2-3],而我校为26.2%,低于国内平均水平.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选课目的不明确,大多是为了修够学分去选课,根本不是为了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而选课.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的人文素养欠缺,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得不到较好的提高.因此应加强学生选课前的指导工作,确保选修课开设的目的和意义得到充分的保证和落实.

3.4 理论课程和术科课程比例

当前,国内外体育院校课程设置的趋势是加大基础理论课程比重 (国外约为30%±6.7%,我国为22.8%±4.7%),缩小术科课程比例(国外约占16.6%±7.6%,我国20.7%±4.6%).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所占的比例是37.3%,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是:68.3%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和术科课比例不合理,25.2%的学生认为基本合理,另有6.5%的学生认为合理.

相对而言,我校社会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所占的比例仍然偏高.这主要是受传统的“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注重技术、轻视理论,如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其它专业的学生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社会市场的竞争中不占优势.

3.5 实践课程

社会体育专业实践课程包括社会调查(实践)、实验、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学术活动等,为了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许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除安排其它实践活动外,还在实习环节上进行了改革,将实习次数由一个阶段改为两个阶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第一阶段的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实习时间为5周.这个阶段的实习,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中的一些基本方法,了解开展大众体育活动的基本手段,找出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便于在实习结束后总结经验,为返校后的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的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实习时间为10周,此时课程已经全部结束.经过第五学期的实习,学生感觉到自身在某些方面还有缺欠与不足,第六、第七学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就会有很强的针对性,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也会比没参加实习之前要好很多.因此,第八学期的再实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科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是:18.3%的学生认为实习安排两次不合理,安排一次最好,17.7%的学生认为一次与两次没区别无所谓,另有64%的学生认为安排两次合理.从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来看,普遍认为分阶段实习的改革是成功的,符合“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规律.

4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策略

4.1 提高学科基础课和通识课的质量,减少必修课的门类和比例

以校级优秀课程、省级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删减或者整合部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必修课程.在坚持“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前提下,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听评课、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专家讲学等多种途径,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积极抓好学科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加强拓展.这样,虽然减少了一些必修课程的门类和比例,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没有因为学时的减少而降低,反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4.2 适当增加通识选修课门类和比例,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一种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否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能否有深层次、全方位的发展,能否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要增加选修课程的门类和比例,加大选修课开课力度,建立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使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受到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根据学校特色和优势,开设“文学、艺术学、社会学、经济学、礼仪学”等系列课程体系;鼓励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开阔学习思路,扩大知识视野,达到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从而使学生发展成为适合市场需要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

4.3 合理调配理论课程与术科课程比例,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积淀

近几年来,受国际上大众体育、休闲体育发展趋势的影响,国内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发生了较大的变革,逐渐由重视技术动作向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转变.以往,各个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普遍采取了学科和术科相提并重的课程设置方式,相对而言,术科课程所占比例偏高.为适应社会的需求,新形势下要适当调配理论课程与术科课程的学时比例,提升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理论课教学的效率,以重点学科的建设为契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理论教学,努力优化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4 增加专业选项课的门类和学时,提升学生的专业特长

用人单位对社会体育人才的要求很高,往往要求毕业生在诸多运动项目中有一项必须达到“精通”,并且还要求其它的运动项目达到“熟练”程度.针对这一情况,按照 “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具体要求,从大一就开设专项课程,学生刚入学就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选专项.将选项课程由原来的两个学年变为三个学年,延长了学生学习专项课的时限,增加了专项课的学时.同时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特点增设专项课程的门类,增设辅修、辅选项目,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使学生的专业特长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社会市场竞争大潮中将具有一定的优势.

4.5 重视实践环节的设置,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实践教学是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学校要同体育管理部门加强联系,积极开展各个运动项目裁判的培训工作;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经纪人证书的培训以及考级等等;继续实行分阶段实习,采取集中与分散实习相结合、顶岗实习的手段,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技能[4].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身的社会价值,在实践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增知识、长才干”,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4.6 增设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专业目录》中将社会体育专业的性质,由原来的“非教师教育专业”调整为“教师教育专业与非教师教育专业二者兼有”.根据这一变化,在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将增设“教育学”、“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学”等教师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根据主要课程的门类,全新建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基本能力之外,还要紧紧依托教师教育专业的优势,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学校体育指导与管理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毕业后既能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又能做一个称职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这样,学生就业的选择面加大,也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拓宽了就业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著.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陈尔孝.浙江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0.

[3]张建会.对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4]林勇.修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重要性[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27(6).

猜你喜欢

术科学时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民族地区准体育教师术科能力下降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体育院系术科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评价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