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西藏牧民定居问题的讨论

2013-10-21罗明

卷宗 2013年7期
关键词:发展对策存在问题

摘 要:牧民定居是游牧民族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基本前提。牧民定居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和谐、社会进步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西藏牧民定居为出发点,调查研究了牧民定居现状,分析牧民定居中存在问题, 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牧民定居;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1 引言

西藏牧民主要指在青藏草原上放牧、生活的藏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西藏牧民世世代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十一五”期间,西藏实施的“安居工程”和人居环境综合配套整治,使全区住房条件比较差的27.48 万户、140 万名农牧民全部住上安全适用的新居。虽然牧民定居是一个伟大的变革,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 但若从一开始没有一个明确认识和系统规划,就会事倍功半,最终将难以成功,为此,我们分析了当前牧民定居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有效对策,这对进一步巩固和改善牧民定居环境,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后盾具有重要意义。

2 西藏牧民定居现状

游牧民定居工程作为西藏实施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一,自2001年开始实施,工程除补助建设牧民住房外,还配套实施了牲畜棚圈、贮草棚、人畜饮水和太阳能井建设。“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108125万元,共完成43359户牧民的定居工程建设。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发改委将尚未实现定居的12949户西藏牧户全部纳入游牧民定居工程规划,并计划逐年安排实施,到“十二五”末,使西藏游牧民全部实现定居。

西藏牧民定居模式:目前由于不同定居点的水土资源条件不同,对定居本身的认识水平和工作力度的不同,出现了多种定居方式。归纳有四种定居模式:初级定居模式;半定居模式;插花定居模式(生态移民);非牧经营定居模式。

初级定居模式:定居点建设接近于“三通、四有、五配套”的要求,有一定的人工饲草料地,土地条件较好,提高了种植业生产水平,初步改变了传统的靠天养畜游牧生产方式,走向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的生产方式。这种定居模式牧户占30%比例。

半定居模式:牧民定居水平达不到“ 三通、四有、五配套”的要求,牧民定居点建设的基础设施水平很低,牧民有住房、有饲料地,但面积少,种植业生产水平很低,冷季只能增加补饲。

插花定居模式(生态移民): 插花定居模式是采用分散或集中定居的形式在农区定居。

非牧经营定居模式:全区实施牧民定居过程中,在己经实现定居的牧民中还出现了无草地, 无畜,从事非牧经营的定居户类型。

游牧模式(对照模式):全区从“十一五”进行牧民定居以来,虽然实现43359户牧民的定居,但还有部分牧民维持着传统的游牧生产,因此,游牧模式仍是现阶段存在的生产方式之一。

3 西藏牧民定居存在的问题

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不断推进,西藏的牧民定居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草地资源不能合理利用。草地在科学合理利用前提下,牧草依靠自然更新实现永续利用,游牧制度带来草场利用的随意性,以草定畜、划区轮牧等控制放牧强度措施并未在牧区全面推行,草地超载现象极为普遍。目前西藏全区草地退化面积已经达到6.4亿亩,尤其是以那曲为主的藏北草原退化趋势更为严重,退化草地面积已达到2.05亿亩,约占当地草地面积的49%。

(二)人工饲草料的生产水平不能满足要求。根据牧民定居的要求,定居牧民户均耕地面积至少要达到50亩,本研究区域定居牧民的平均户均耕地面积仅有2亩,与目标差距很大。而且人工饲草料地开发地点自然条件不同,一些定居点由于定居时间短,新开荒地还没有完全改良,一些定居点的人工饲草料地的土层薄、土壤瘩薄、坡度大,在短时间内牧民没有能力完全改良和提高生产水平。

(三)国家对牧民定居方面的投入不足。目前牧民定居工作还没有纳入国家的建设规划,建设资金严重缺乏,是导致牧民定居发展速度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资助资金主要借助于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资金等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小型水利设施、饲草料地开发等工程。牧民自筹资金主要用于住房、棚圈建设等。

(四)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尚未改变为现代的畜牧业生产方式。牧民定居是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为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切入点。通过实现牧民定居来改变传统四季游牧靠天养畜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为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的农牧结合的畜牧业生产方式。目前,暖季放牧,冷季舍饲与轮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在全区尚未形成规模。

4 推进牧民定居的对策

(一)合理利用草地。实现冷季舍饲,给合理利用草地提供了机遇,使人为控制草地载畜量得以实现。借鉴兄弟省区经验,天然草地利用率控制在50%~60%为宜,夏牧场控制在60%,春秋场50%,冬场在50% 以下,并制订出有效的监控措施。

(二)发展专业化的种植业生产。发展专业化种植生产是指牧民定居点的人工饲草料地专门用于生产饲草料,饲草料加工专业化。目前西藏种植结构不合理,饲草料比重小于50%, 种植业生产技术落后,缺乏农业配套设施。定居后发展牧业,解决饲草料是关键,玉米、首稽等饲草料种植技术易掌握,产量高、营养丰富,能够作青贮、黄贮以备冬用,所以,应该提高饲草料生产水平。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扶持力度。牧民定居必须要制定长远规划,明确目标,为牧民真正提供完善的配套建设,使“三通四有五配套”真正達标,让牧民的生活水平有质的提高。

(四)建设创新增收型牧民定居经济带,增加牧民收入,促进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牧区生产经营应该把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效益低、分散的经营改为资源——产业——效益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化经营方式。牧民定居后生产组织应该重新组合,畜牧业生产和种植业生产有机结合,实现农牧结合。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是牧民提高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是牧民经济收入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许鹏.关于牧民定居工程与模式的讨论.软科学跨世纪发展的探索与思考.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9

[2] 吐尔逊娜依.新疆牧民定居现状问题及对策.现代草业科学进展中国国际草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北京:2002:451

作者简介

罗明(1980—),男,四川阆中人,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区域经济学。

猜你喜欢

发展对策存在问题
医院门诊一卡通收费信息化发展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新余蜜桔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LED照明系统研究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