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口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2013-10-21赵旋高晓燕

卷宗 2013年7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口译补偿

赵旋 高晓燕

摘 要: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化差异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和沟通带来了较大困难。译员应具有跨文化意识,充分考虑双方语言的文化差异,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文化补偿策略。

关键词:口译;文化差异;补偿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 中西交流的口译活动日渐增多, 口译活动质量也越来越为翻译界所重视。口译由于其特有的时限性及独立性,其效果除了取决于译员源语与目标语的语言水平外, 还取决于译员是否能在瞬时处理两种语言隐含的文化差异, 从而译出符合受众语言习惯的目的语, 因而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低决定了口译质量的高低。

1 口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关于口译的定义曾有许多专家学者根据不同的侧重因素做出不同的阐释。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认为: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问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张文教授对口译的概念进行了较全面的界定。她认为:口译是在人们跨文化、跨语言的交往活动中,为消除语言障碍,由能运用交流各方所使用的语言的人,采取口语表达方式,将一种语言所表述的思想内容以别种语言做出转述的即时翻译过程。

上述定义,虽然语言表述不同,但都基本表达了口译的本质,即口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在跨文化交际口译中,口译者很可能面临的是截然不同的文化,口译员必须要明确跨文化交际和口译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文化差异导致的种种错误。

2 口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口译过程中有时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译员发音准确,不存在语法错误,能够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却未能使交际双方达到沟通,有时还会使他们感到莫名其妙或不快,甚至会产生误解。下面举几个汉、英口译方面的例子:

情景1:一位年轻的译员陪同某个国家的大学校长代表团参观访问。尽管成员都是教授,他在介绍时却一律称为Mr. so and so。他觉得这样已经十分有礼貌了。殊不知客人们难免有几分不快。因为在英语国家里,对有教授职称和有博士学位的人应称呼“某某教授、某某博士”,以表示尊敬。而Mr., Miss., Mrs.是对所有的人的称呼。

情景2:主人陪一对六十多岁的美国夫妇游览观光一天后,将客人送回饭店。客人邀请主人去房间喝杯咖啡,主人谢绝道:“不打擾了。今天走了不少路,还登上了长城,您们这么大年纪了,一定很累了。早点儿休息吧。”译员将主人的话直接译成英文。客人立即回答说:“We' re not tired at all. We' re energetic enough to climb the Great Wall again and have a race with you.”虽然没有直说,但话语中流露出他们并未年老体衰的弦外之音。在汉文化中,“老”是尊称。主人是按照自己民族文化习惯在向客人表示关切。而在西方“老”意味着衰老,人们忌讳说“老”字,特别是对年纪较大的人。

另外,有时我们会看到译员在进行口译时,因讲话人使用了成语典故、习语套话或一种语言中特有的词汇、短语,在译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而“卡壳”的尴尬场面。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交际的失利或受阻,并不是因为译员遇到了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的障碍(即语言障碍),而是由于译员只注意语言形式的对等,忽略了转达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所造成的。在跨语言交际中,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传统习惯以及行为、思维模式各异,所有对应言辞的文化内涵迥然,而各自又都是在按照自己所遵从的文化模式来表述思想和感情,对于对方的背景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文化障碍。

文化差异和语言的差异是产生文化障碍的根源,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相互交往带来了困难。同一文化背景、操同一语言的交际双方由于共享一种文化模式,他们可以用对方所期待的方式对收到的信息进行解码。而在跨语言交际中,文化背景不同、母语各异的交际双方因为文化模式不同,处理信息的方式当然也就不同。因此在理解上就会出现偏差。换言之,一旦说话者和听话者赋予语言的文化意义在质上出现差别,误解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3 口译过程中的文化补偿策略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主张以“目的论”为中心,把译者和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翻译视为一种目的性行为。功能派学者们特别指出他们的理论也适合于口译。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这对译者灵活运用各种笔译方法处理口译中文化因素有很大的启迪。结合口译的具体特点和要求以及口译现场的实际情况,口译中处理文化因素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

1.增益法。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常常阻碍对口译内容的正确理解。在口译过程中对通常不易理解的地方加以解释,适当增词,这不仅能保留源语文化特色,也便于听众理解,不失为处理文化差异的好方法。

2.精简法。口译的即时性要求很强,反应时间一般为2秒至4秒,口译者必需在短时间内理解信息并准确精练地表达出来,这时,用减词、概括的方法传达隐含在语境中的意义则十分必要。

3.逻辑连接。由于英汉民族思维模式的不同,两种语言在句法上有着显著的差别。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英语则属形合语言。因此,在两者的相互转换过程中,口译者应注意连接词语的正确运用,符合听众的语言习惯。

4.人称指称。由于中英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两种语言中的第一人称复数能指与所指有不一致的情况。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而英美文化则是“个人主义文化”,人称代词的使用充分证实了这一说法。中国人喜欢用“我们(的)”,如“我们家、我们学校"、我们家乡”,听话人即便不属于自己的社团或机构;而英美人在“we”“our”的使用上非常注意,要看对方是否属于自己这一方,是否与自己站在同一立场。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中国人说的“我们”实际上就是英美人说的“I,my”。例如,“这儿就是我们学校,让我带先生参观参观吧!”这句话里的“我们”实际上就是指“我的学校”,翻译成英文时应用“my school”表达。由于中英的第一人称意义都较为模糊,口译人员在翻译时应特别小心,根据当时的语境辨别出真正的所指,以有效地传达信息。

5.审美补偿。美在不同的文化中,就体现出不同的形态。同样的事物在有些文化中被认为美,在别的文化中却很可能被认为丑,或是感受不到美,这就使得听众体味不到愉悦,从而给文化的传递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此种情况下口译者应尽量贴近目的语的审美观,用目的语文化中的审美客体代替源语文化的审美客体。

4 结语

口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文化差异使得口译过程表现出文化空白、文化冲突等现象。由于口译的即时性、现场性和松散性的特点,致使对译者在文化敏感度上,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进行文化补偿的能力上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译者应有较高的跨文化意识,通过适度的文化补偿措施更好地传递信息,使译语达到准、顺、快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C].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 刘宓庆. 口笔译理论研究[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3] 梅德明. 高级口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 王秉钦.《文化翻译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5] 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203-204.

[6] 仲伟合.《英语口译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口译补偿
无功补偿电容器的应用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植物补偿和超补偿作用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离婚时,能否要求家务补偿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