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爱情比较

2013-08-15李雁昆

文教资料 2013年32期
关键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艾米莉

李雁昆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女性是世界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形象,对女性爱情的描绘亦是文学不可忽视的方面。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不二的痴情少女的绝笔。作者以细腻哀怨的笔调记录了这个陌生女人的爱情。小说中,茨威格借助精神分析学说,将笔触伸向主人公灵魂最隐秘、最幽微的角落,挖掘女性的精神情感世界,展现她们在爱情上的心理。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福克纳在作品中通过对艾米莉·格里尔生小姐爱情的描写,既表现了对于已经逝去的旧南方文化传统的怀念,也表现了对南方文化传统的一种批判,并揭示其最终灭亡的原因。

在对女性爱情的刻画上,两位作家的见解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从两部著作中可以体现出来。因而具有可比性。

一、爱情的悲剧和悲剧的爱情

两部作品都讲述了一个关于为爱情而迷失的故事,也都以悲剧结束。然而,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爱情从发生时就注定是个悲剧,而女主人公虽然早就察觉到,但她仍然义无反顾地承受了自己的命运,并以此为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则是艾米莉在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压迫下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在挣扎中对爱情疯狂的挽留。爱情改变了她们的人生,在其后的生命中一个甘之如饴,一个走向疯狂。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主人公在少女时期与作家的第一次相遇已然奠定了她爱情的悲剧。作家R那不经意的目光却让她一见钟情,那种目光让本就对未谋面作家充满仰慕的少女,在直面作家的那一刻被他的“与众不同”所吸引,进而萌发了爱意。女主人公对他的爱强烈、真挚而又盲目,犹如飞蛾扑火般,即使知道无望,还是一脚踏进了自己的命运,从此不可自拔。在维也纳他们的第一次重逢,面对作家陌生的眼光,女主人公虽然第一次感到了现实,但仍无法也不愿抗拒。至此在女主人公的生命中,作家就是她的世界。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艾米莉在父亲死后,生活变得无可寄托。这时,从北方来的工头荷默·伯隆出现在她的眼前。他的爽朗风趣很快就吸引了孤独的艾米莉,使得她在自己被紧紧压抑的生活中找到可以喘息的地方。艾米莉就这样爱上了他,不顾全镇人的眼光和议论,我行我素。只是,最终这仍是她自己一个人的付出,荷默·伯隆根本不会为了她停留。对于他来说,艾米莉不过是一处可有可无的消遣。艾米莉的满心期待,最终仍是被现实残忍地熄灭。

在面对无法获得的爱情时,陌生女人的一生都是在等待,等待命运赐予的邂逅。她从不向作家解释,任由作家将她一次次遗忘,只因她认为自己,或者说自己的爱情与其他女人是不一样的。而艾米莉最终疯狂,选择了用砒霜杀死情人,将他永远留在自己身边,哪怕留下的是尸体,也要和他共同度过余下的生命。两位女主人公都用一生将自己的爱情变成一种“艺术”,即使是她们独自一人的孤独的爱情。

二、爱情背后的心理情结

弗诺伊德在《本能的冲动与成功》中写道:“所谓的幸福就是被深深压抑的那些本能需要的满足,……理性维持着人们现实生活的未定的秩序和健康的发展,而非理性则是在人们最关键的时候,暴发出有力冲刺”。

陌生女人和艾米莉在极度渴望爱情的情况下,受爱欲本能的呼唤,对所爱之人无法放弃。在爱情上,两位女主人公表现出来的共同心理,一是孤独,一是偏执。

因为孤独而产生的对爱情的渴望,因孤独而无法舍弃的对爱情的依恋。陌生女人在少女时遭遇激情,受到爱欲本能的召唤,一直追寻着作家,不论是遗忘、贫困、孤独、痛苦都矢志不渝,即使结局悲惨。对她来说,这份爱是本能的呼唤,是服从了快乐与痛苦原则,是真挚的感情流露。在小说中,陌生女人总是把每一天、每个小时甚至每一秒的心情都阐述得十分详尽。她不愿放弃哪怕是一秒钟对他的爱恋,因为他是她的精神支柱,是她的世界。陌生女人是一个文静而内心感情丰富的女性,从小在没有父爱的生活中长大,总是觉得自己与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她的内心渴望爱,渴望别人了解。陌生女人之所以成为爱情中的一个陌生人,是因为她从不告诉作家。她不愿、或者说害怕被作家误解,她坚信自己的爱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弗诺伊德认为,爱的状态就是自我的性欲冲动过多地流向对象,理想自我通过对性欲冲动的对象的满足添加了一些条件。陌生女人在未见到作家的时候已在脑海中构筑起作家的形象,在其后作家的形象更趋完美,就是少女心中最完美的爱人。她希望自己的爱情也是完美的,并且用一生来让它成为“完美”。她一个人的爱情,她的自尊心也正是她在爱情上的一种自恋心理,她认为这是她的尊严所在。

艾米莉作为南方传统价值的代表,被整个社会风气所压抑着。她的一言一行都被镇上的人关注着、评论着,人们把她作为一种价值观的代表,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艾米莉身上。在他们眼中,艾米莉的任何言行都不是自己的,而是受到所有人的监视的。在艾米莉因父亲去世而消沉时,全镇的人都一厢情愿地同情她;在艾米莉和荷默·伯隆出双入对时,他们又一厢情愿地苛责她,对于艾米莉所代表的格里尔生家族,他们既轻视又羡慕。在这种环境下,艾米莉一直处于不自由的状态中。镇上人对她的态度,既让她有着那种与生俱来的贵族尊严带来的自恋,又将她无形地和众人隔离开来,因而她始终是孤独的。而艾米莉也一直处于父亲的控制下,无法和外人有什么接触。这种情况下,她自然就养成了那种孤僻的个性。所以,当那个不和镇上人一样看待她的荷默·伯隆出现时,她像是终于找到了摆脱这种孤独与压抑的方法,她满腔的情意与怨恨也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地方。

也正是因为如此,艾米莉才对这段爱情那么难以放下。在那段日子里,不管镇上的人背地里如何冷嘲热讽,不管他们那“可怜的艾米莉”的同情声在整个镇上如何传播,这些都无法动摇艾米莉。她尽心尽力地对他,即使知道他最终仍会离自己而去。为了不再一无所有,不再回到以前那种生活,也为了维持自己的尊严,艾米莉买了毒药,最终杀死了荷默·伯隆。然后她不再和外界接触,只是终日陪伴那具尸体,从而摆脱那种孤独。

对于陌生女人和艾米莉来说,她们所迷恋的也许不是作家R和荷默·伯隆本身,而是迷恋爱上他们的那种感觉。她们看似不合时宜的举动,实则是对自身渴望的响应。出于内心的渴望,她们构筑了一份心中的爱情,为了达到愿望,不惜一切代价。

三、爱情悲剧的差异性及原因

陌生女人与艾米莉在爱情中都表现出了那种自身的孤独,内心的渴望,以及对爱情的执着与扭曲。但是她们仍有着不同,这与她们生活的环境和自身性格有关。

虽然,两位女主人公都表现出了精神上的孤独,但这种孤独却并不相同。陌生女人的孤独是源于父爱的缺失,母亲和自己并不相投,那些女同学又使她感到厌恶,周遭的环境也让人厌烦。在这样一个灰暗没有色彩的生活中,女主人公没有知音,生活在孤独中。正是在这样可怕的孤独中,作家R的出现让她感到了温暖,即使他是一个陌生人。精神上的孤独让这个女孩子变得纤细、敏感,从而使她在面对爱情时,才会那么勇敢而又胆怯。她一头栽进自己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

而艾米莉的孤独,首先来自于性格暴躁的父亲。在父亲的专断独行下,艾米莉从小就被剥夺了和人交往的权利,只能在父亲的影响下生活。所以,当父亲去世后,艾米莉才会表现出那种不愿承认的态度。不是出于对父亲的爱,而是不愿意一无所有,即使是恐惧与怨恨也不愿意独自孤独。同时,艾米莉所生活的城镇,是一个遵循南方传统价值观的地方,艾米莉所代表的格里尔生家族是没落贵族的代表之一,艾米莉的一举一动都是全镇人观察与议论的对象。对于艾米莉来说,镇上的人是无法沟通与交流的。自己在他们眼中只是一种标准,一个异类。在与全镇人互相排斥中,艾米莉更加孤独,不仅是因为没有亲人朋友,更是因为精神上的孤独。

陌生女人对爱情带有一种宗教性的虔诚,她将作家当作自己的整个生命,通过单方面的付出与奉献,来达到精神上的满足。不管怎样,都不肯违背“爱情”,对陌生女人来说,这整个世界,都只是和作家相关,否则对她来说这个世界就不存在。

而艾米莉的爱情虽然短暂,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即使荷默·伯隆也许只是虚情假意,但毕竟艾米莉曾和他共度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这份爱情既是她长久以来孤独的慰藉,也是她对当时那折磨她的社会的一种反抗。她个性中扭曲疯狂的那一面,让她无法面对无法忍受荷默·伯隆即将对她的抛弃,也无法挣脱社会加诸在她身上的价值观念。所以她选择亲手杀死他,让他永远无法离开,永远陪伴自己,而自己也终于摆脱了那种社会制度的影响。

陌生女人更多的是和自身相关,父爱缺失的经历在无意识中对她的生活中造成了极大地影响,最终导致她形成了那种心理上的妄想与偏执,从而也导致了她悲剧命运的开始。艾米莉的爱情悲剧则更多的是和社会环境相关。她的悲剧正是源于当时那种社会风气对自身的压制,生活在镇上的艾米莉无法摆脱与身俱来的那种身为标准的枷锁,也无法忍受会被抛弃的命运,因而只能选择杀人。她孤僻扭曲的个性究其根源也正是这种社会风俗下形成的。

四、爱情悲剧的意义

茨威格是一位以描写他人心理见长的作家。在早期他曾受象征主义与唯美主义的影响,坚信资产阶级的理性、仁爱。然而两次世界大战使茨威格蒙受巨大的精神痛苦,他的思想发生转变,变得消极遁世,心理分析小说成为茨威格宣泄内在痛苦和绝望的最好艺术表达方式。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他采用了便于宣泄情感的书信,深入细致地描写了陌生女人深沉而无望的感情。有学者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承载了茨威格精神世界的表达,茨威格幻想通过陌生女人的信,用语言艺术的方式营造一个超然的精神世界,以逃避日益风雨飘摇的现实。他以人道、自由来固守自己的精神领土,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他的追求如同陌生女人无望的爱情。

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一位著名的作家,《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他的一篇著名短篇。与他的《喧嚣与骚动》等作品比,这篇小说缺乏宏篇巨制的深刻寓意和宏大布局,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不同于茨威格对于陌生女人心理的细微描写,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作者始终没有对艾米莉心理进行直接刻画,甚至艾米莉直接说话的机会也很少。更多地是旁人对艾米莉的看法,以艾米莉的样貌装扮以及环境描写来反映艾米莉的心理变化。这样的安排既能表现艾米莉时时刻刻在镇中人的议论中生存,也使得最后显露的真相更能震动人心。福克纳在这部作品中也寄寓了很深的意义:艾米莉是美国南方旧价值传统的代表,她的去世也标志着这种价值传统的最终没落。对于日渐没落的南方社会,福克纳表现出一种既热爱怀念又批判嘲讽的态度。

五、结语

比较这两部作品,体会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相似的爱情心理,探寻爱情观的差异及背后的原因,对于女性在当今社会中构建自我,掌握自我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有着重要意义。而追寻作者透过故事想要宣示的理想,又给人关于作品深度的新的认识,让人能经由故事来体验作者在同一着力点上对现实不同方向的阐发,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现实社会的风雨。

[1][奥]弗诺伊德.本能的冲动与成功.文良文化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

[2]胡严艳.美国南方旧道德摧毁的一朵玫瑰:论艾米莉的悲剧人生.“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2005.

[3]李伟昉.蕴丰富于瞬间——茨威格心理描写方法一瞥.河南大学学报,1995(35).

[4]刘卓,彭昌柳.艾米莉:矛盾的南方人——解读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东北大学学报,2004(3).

[5]喻颖.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心理“父亲缺位”现象对女性性格的影响——解读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电影评介,2007.

猜你喜欢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艾米莉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如果回忆即遗忘
我的朋友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
“龙母”开启征战之路 艾米莉亚·克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