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行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2013-08-15王湘红王德顺

浙江实用医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肠系膜体征栓塞

王湘红 王德顺

(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温岭 317500)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外科急腹症之一,发病率虽低,但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1],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发展,依靠介入的方法在行血管造影的同时取出栓子开通动脉,提高了该病的治愈率。现将本院自2007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行介入治疗成功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33~72岁,平均58岁。合并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2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患者均以不明原因突然发生的剧烈腹部绞痛为主诉,其中出现恶心、呕吐2例,l例呕吐物中有少量暗红色液体,腹胀1例,伴有腰背部疼痛2例。本组5例自发病至明确诊断并接受治疗的时间为3~22小时。

1.2 方法 常规行股动脉穿刺,并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选择性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显示梗阻部位及范围后,行动脉取栓、溶栓治疗。在取栓的同时及之后留置溶栓导管期间,持续行全身肝素化治疗。

2 结果

本组5例经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后均显示主干栓塞,于DSA 下行溶栓治疗后情况良好,未中转开腹,无并发症发生,均治愈出院,随访至今均未复发或出现其他部位栓塞。

3 护理体会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起病急,病程复杂,患者及其家属都很紧张、焦虑,术前护士根据该病的发病原因、溶栓机制和常见并发症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介入治疗的目的、注意事项、用药要求,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防治措施及护理重点,使患者及其家属消除顾虑,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手术打下良好基础。

3.1.2 病情观察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临床罕见,具有病情凶险,症状体征不典型,误诊率、病死率高等特点,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行心电监护,吸氧;观察患者腹部体征变化,如出现明显腹胀、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呕吐物为血性、血便,可视为中后期表现,应及时报告医生[2]。

3.1.3 合并症的观察与护理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常合并有心血管系统疾病,本组5例均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持续剧烈的腹痛,易诱发心脏病的发作,需给予持续心电、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检测,在应用血管扩张药物时,应严格控制药物的输入速度和浓度,防止输液过快引发脑卒中和心肾功能的变化。

3.1.4 术前准备 为患者双侧腹股沟区备皮,做碘过敏试验,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建立静脉通路,行抗凝治疗,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行心电监护,吸氧。备齐急救药品和器材,以防发生意外。

3.2 术后护理

3.2.1 生命体征的护理 本组5例患者手术前后生命体征均无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是高难度操作,术后仍有潜在的危险性,如可能造成肠系膜上动脉撕裂出血、心包堵塞、肺栓及心功能衰竭等,故术后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3],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连续动态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一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对症处理。

3.2.2 疼痛的护理 本组5例患者年龄较大,且急诊手术前又未完全纠正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所以准确区分患者术后疼痛与心血管系统疾病所致的放射性疼痛非常重要。一般心血管系统疾病所致的疼痛都有胸闷、气急、心悸等先兆症状,本组病例在护理过程中无出现此类症状。

3.2.3 穿刺部位与活动的观察与护理 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及血肿,观察穿刺侧肢体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穿刺侧肢体轻度屈曲外展,局部予纱布加压包扎,无渗血、渗液,局部无肿胀,卧床至拔管后24小时。在卧床期间每隔1~2小时给予患者翻身,按摩受压皮肤,并指导患者活动肢体,防止压创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

3.2.4 抗凝治疗及护理 由于术中反复穿刺及造影,造成动脉壁损伤,加上术后患者卧床及穿刺侧肢体的制动,易继发血栓形成。因此必须严格执行医嘱坚持抗凝治疗,治疗期间患者需卧床休息,避免皮肤、黏膜损伤,同时需动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而本组5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并观察全身有无出血点及牙龈出血等症状,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抗凝药用量。

3.2.5 引流管的护理 本组5例患者均给予留置溶栓导管及胃肠减压管,治疗期间保持两管通畅,尤其在病情好转后,进行带管活动时防止因牵拉而脱落。要保证胃肠减压管有效的负压吸引,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并做好准确记录,同时注意有无活动性出血及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待肠蠕动恢复、无腹痛、腹胀后予拔出胃肠减压管,拔胃管后均无腹痛、腹胀等不适发生。更换引流袋及换敷料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发生。

3.2.6 营养与饮食指导 本组5例患者术后均继续留置胃肠减压管,期间予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力。当患者病情缓解,肠自主蠕动恢复后按医嘱拔除胃管,指导患者饮食由流质饮食开始逐步到普通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低脂肪少渣饮食,并以少量多餐为原则,逐渐增量,以利胃肠道耐受。

4 小 结

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性疾病绝大多数继发于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该病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发病率虽低,但病情发展迅速。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发展,依靠介入的方法在行血管造影的同时取出栓子开通动脉,提高了该病的治愈率。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本病的病因病理以及临床表现,护理要点为详细的术前心理评估并且密切观察和做好术前准备,术后生命体征监测、饮食护理、疼痛护理、抗凝治疗护理、引流管护理,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5]。

[1]容进显,梁健,关飞.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治疗.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6):32

[2]肖春芳,綦丽丽.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行介入治疗6例围术期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8):109

[3]李选,欧阳强,萧湘生.介入取栓术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临床研究.介入放射学杂志,2006,15(4):206

[4]陈宏玲,刘振川,陈明慧,等.颅内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6,41(7):620

[5]黎艳,李燕,林瑞燕.1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护理.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9,9(6):476

猜你喜欢

肠系膜体征栓塞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
头颈部富血供肿瘤的术前栓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