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54例超声诊断分析

2013-04-08张翠红

淮海医药 2013年6期
关键词:淋巴结炎下腹肠系膜

张翠红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病因很多,最常见的是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部疼痛常见原因,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或者腹痛反复间歇性发作,多伴有发热、胃肠道不适等症状,常与上呼吸道感染并发或继发。由于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易与肠套叠、肠梗阻、急性阑尾炎等急腹症混淆,故明确诊断较困难。若治疗不当,常导致病情迁延,患儿反复腹痛。笔者应用高频超声对患儿腹腔进行观察并随访,旨在为临床明确诊断、观察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4例均为我院患儿,男29例,女25例,年龄2~11岁。54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8例伴有呕吐,3例伴有腹泻。临床拟诊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实验室检查:33例WBC正常范围,17例略增高。

1.2 检查方法 使用仪器:采用MINDRAY-N6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凸阵:3.5 MHz 线阵:7.5 ~1.0 MHz。嘱患儿空腹大于5 h。先用凸阵低频探头扫查全腹,大致确认患儿腹痛最明显的部位,并观察腹腔有无积液,排除急性肠套叠、胆囊炎、泌尿系梗阻、阑尾炎等疾病。继而采用线阵高频探头,适当加压、纵、横多切面扇扫,重点观察脐周、右下腹及患儿所示疼痛最显著部位,观察有无肿大淋巴结,如有应记录其大小、数量、位置、及分布特征,并观察包膜、回声特点及血流分布特征,保存图像。

1.3 诊断标准 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示。长径大于10 mm、横径大于5 mm。CDFI示:血流信号增多,诊断淋巴结肿大[1]。

2 结果

2.1 声像图特征 本组54例患儿均于腹腔内探及淋巴结回声,最大的23 mm×11 mm,较小者5 mm×3 mm,其中右下腹31例(占57%),脐周20例(占37%),右下腹与脐周均探及者14例(占26%),左侧腹探及者仅3例(占5%),仅1枚者4例(占7%),大于(包括)2枚者50例(占93%)。肿大的淋巴结呈椭圆形,边界清,内为低回声,回声均匀,明显肿大的淋巴结其髓质回声稍强。淋巴门结构居中,CDFI:内部血流信号增多。肠系膜淋巴结声像图特征:(1)肿大的淋巴结多位于脐周、右下腹,多呈簇状、串珠样分布,为边界清的低回声结节,部分可见融合,纵横比大于2。(2)CDFI:肿大的淋巴结内探及点条状血流信号。PW示:动脉频谱;PSV:8~25 cm/s;RI:小于等于 0.65。

2.2 随访结果 所有病例均于抗炎治疗后7~14 d复查,其中38例患儿肿大淋巴结明显变小,16例患儿肿大淋巴结消失。其中2例初诊淋巴结较大23 mm×8 mm及19 mm×17 mm者于1月后再复查均消失,且患儿腹痛缓解、消失。

3 讨论

淋巴结是人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各种因素的刺激均可引起淋巴结内成分的变化,主要是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增生使淋巴结肿大[2]。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指因上呼吸道感染后而引起回肠、结肠区域肠系膜淋巴结炎症,多属于病毒感染,好发于冬春季节[3]。80%以上见于7岁以下儿童,男性患儿居多。临床出现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腹痛以右下腹及脐周痛多见,阵发性、痉挛性为其特点,痛点不固定,无腹肌紧张。这是因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丰富,尤以回肠末端及回盲部的淋巴结最为丰富,加上小儿淋巴系统发育不成熟,其屏障作用差,所以胃肠道、呼吸道的细菌、病毒等感染常易累及肠系膜区域,引起该区域淋巴结肿大。回盲部盲瓣的关闭作用使得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肠内毒素在回肠末端滞留的时间较长使吸收较多,因此临床以右下腹及脐周痛多见[4]。本组病例中54例患儿中。集中在8岁以下较多,占90.7%,其中3~5岁最多,占总样本的51.9%。正常淋巴结声像图,扁平卵圆形长径小于5 mm,内部呈低回声,皮髓质不易分清,沿淋巴管分布[5]。一般情况下即使使用高频彩超检查也不能显示腹腔内正常淋巴结,而当腹腔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高频超声便可探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诊断小儿肠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有利依据。

小儿腹痛临床较为常见,其病因繁多,由于小儿对疼痛耐受差,定位不准确,给临床明确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尤其易与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较难鉴别。急性阑尾炎超声表现:右下腹条索状低回声,形如蚯蚓,可见肠管结构,部分肠周可探及积液,结合转移性右下腹痛可做鉴别。肠套叠声像图表现:横断面“同心圆征”,纵切面“套筒征”,结合临床患儿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扪及包块等可作鉴别。本研究采用高频彩超检查显示肿大淋巴结结合临床可作出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的依据是:(1)间歇性不定位右下腹、脐周痛病史;(2)超声检查可见多枚肿大淋巴结;(3)彩显肿大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增多。由于小儿易哭闹应尽可能避免哭闹时及餐后立即检查,在超声检查发现可疑低回声结节时,应重点旋转及扇扫观察结节特征,必要时可适当加压,注意区分是淋巴结还是肠管回声,肠管可见管壁强回声及肠内容物蠕动回声,淋巴结回声一般形态大小固定,且边界清。

综上分析,高频超声分辨率高,对肿大的淋巴结显示率高,且可直观显示淋巴结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内部回声、分布及血流情况,并能同时发现急性阑尾炎、肠套叠等病变,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且此检查无创伤、无痛苦、定位准确,可重复检查,利于治疗前后对比,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作为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首选的检查方法。

[1]吴锡新,林纪光,金国信,等.高频超声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价值[J].江西医药,2007,42(11):985-986.

[2]李甘地.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9.

[3]张 苏,张周龙.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2009,28(20):163.

[4]叶菊芬.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6):2795.

[5]张 武.现代超声诊断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95.

猜你喜欢

淋巴结炎下腹肠系膜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腹直肌子宫悬吊术在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研究
扁桃体炎并发颈淋巴结炎 贴敷见效快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擦胸揉腹增强免疫力
多层螺旋CT在急性右下腹疼痛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