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跟着学生走—我的地理学科“生本教育”体验

2013-01-31孙冬梅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年8期
关键词:生本教育读图交流

孙冬梅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我校自2008年以来,各个学科积极推行“生本教育”,经过几年的实践,收获很多。在此,笔者谈谈自己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教师跟着学生走

笔者的课改是从我校各个学科推行“生本教育”开始的,我校开展的市级实验课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其实就是“生本教育”。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强调充分尊重学生,充分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与实践,笔者对“生本教育”课堂的理解是:如果说传统教育的课堂是教师带着学生走,那么“生本教育”的课堂就是教师跟着学生走。

教师带着学生走的课堂,走得快的、有力气的、愿意走的学生跟得上,只要一开小差,可能就有掉队的情况,有人掉了队,教师也可能无暇顾及,因为教师是领跑者;而教师跟着学生走的课堂,教师只要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确定目标,学习好的学生在前面带着跑,教师只是在关键知识点点拨、督促一下那些不想走的、走得慢的、想偷懒的学生就行了。这样的课堂,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得快的可以当教师),又解放了教师,教师可以站在更高的位置上通观全局,既能及时点拨优生“快跑”,又能督促基础差的孩子不掉队。

对于学习差的孩子来说,生本课堂里他有很多“教师”—有时候是他的组长,有时候是他的同学,还有教师的关注,他还能有偷懒的机会吗?这样的生本课堂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当然,在学生领跑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走错方向、走错路的时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能够高屋建瓴,能够随时把控课堂的走向,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情况下,不背离文本,不误入歧途。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到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如果把生本课堂想象成教师“放羊式”教学,那是绝对错误的,生本课堂在组织形式上要“活而不乱”,教学内容上要“形散神聚”。

二、自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笔者的生本课堂经过了大量探究实践,仅从组织形式上就有过许多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其宗旨始终不变,那就是:课堂必须是学生的,课堂必须是有思考的,课堂必须是有生成的。

课堂上,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要通过自己的读图思考,把书本上呈现的内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己能学会的,记录整理下来,落实到图上,例如在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时,新疆在中国的位置特点、陆上邻国、地形特点、绿洲及水源的分布等知识,学生通过阅读、读图、查资料,自己就能学会,这就要求他们写下来,落实到图上,因为地理的学习必须注意读图能力的培养,其实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培养读图能力的过程;另一部分是自己弄不明白的,或者说模糊不清的,也要记下来,然后交给小组讨论解决。

三、小组交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交流时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要求教师把学习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这一节时,笔者没有按照惯例让学生去预习这一节,而是让小组长设计游戏引导学生去预习,并激发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认识宝岛台湾。

游戏内容是:教师准备到宝岛台湾去旅游,台湾旅游资源丰富,不知选择哪些旅游景点才好。学生每7人组成一个小组,事先了解有关台湾省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然后找特色、抓重点,设计好旅游景点及路线,并向教师推荐,教师通过对比分析后,才决定选择哪些旅游景点。

学生一见是玩游戏,并带有竞争性,于是在兴趣和好胜心的驱使下,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愿望,并从中获得了关于台湾省的知识与经验。在组长的主持下,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在小组交流时,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很高涨的,除了质疑、解疑外,学生们还会交流对自然界地理现象的认识。比如,在学习了我国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及治理后,学生马上联系到我国首都北京的扬沙、沙尘暴等天气,讨论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如何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等。

小组学习的环节,应尽量让基础差的学生先提问,让基础好的学生学着做教师。而基础差的学生要给基础好的学生做教师的机会。在这一步做好之后,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找到一点当“教师”的感觉,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样他们也会逐步提高。

四、全班交流,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

让学生探究学习,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敢于把教材中的知识设计成问题,做到“有问题、找学生”。 例如,在学习我国的“季风气候”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从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三个方面去分析影响我国气候形成的条件,得出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将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转移到日本,让学生分析A,B,C三个因素对日本气候形成的影响与我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争辩、探究,然后让各小组发表见解。

在这一环节,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真实性、开放性和思考性,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讲解之前先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的课堂更加活跃,学生会把他们小组的焦点问题提供给大家,有时候也把自己小组里已经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这时候会有更多的个人表现机会。他们会针对同学的问题做回答、谈看法,也会对同学的回答提出自己的质疑,学生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的时候,也就是课堂最精彩的时候,这时的课堂气氛往往能达到高潮。

五、归纳总结,提高自我

课堂小结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虽然经过自学、小组合作交流、质疑、答疑,但是获取的知识是感性的、零碎的,只是初步的结论。因此,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归纳、深化。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出简明扼要的知识结构联系图,让学生填空,对所学知识进行高度提炼、精要概括和系统整理,加深学生的理解,以巩固当前所学知识,使学生统揽知识要点。必要时,也可以画一幅版图,让学生填空,由此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小结和归纳、读图填空,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还可以诱发学生运用已获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六、结束语

“生本教育”的课堂实现了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是新课改理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猜你喜欢

生本教育读图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读图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读图
读图
读图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