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苦味药的应用

2013-01-31柳吉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1期
关键词:胃经痞满泻下

柳吉玲

浅述苦味药的应用

柳吉玲

(广西省梧州红十字会医院药学部,梧州543002)

通过对苦味药的归经及在常用中药中的调查,总结了苦味药在五味中的重要性及其具有的治疗作用。

苦味药;归经,治疗作用

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苦味,能泄,能燥,能坚。一般能通泄,降泄,清泄的药物和燥湿,坚阴的药物都有苦味。在常用中药中,苦味药在五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归经以肺经、胃经、心经、大肠经为多。有人曾对《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的五味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以苦味最多(占36.4%),辛味次之(27.4%),苦、辛两味共占63.8%。说明苦味药不仅在临床应用广泛,而且所占比例最高。尤其当苦味与其他味相配伍后,更能展现其独特的治疗作用[1]。

1 苦味药的概况

从我院门诊用药的调查中,苦味药以苦寒药物占较高的比例,占34.4%,而温、热和平性药占的比例低。

2 苦药味与归经的关系

苦味药归经范围广,以肺、胃经为最多。其次是心、肝经。苦味能泄、能燥、能坚。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如热证有肺热、肝热等不同,治肺热咳喘,即选归肺经而善清肺热的黄芩、桑白皮等;治肝热或肝火证,即选归肝经而善清肝火的龙胆草、夏枯草等。由于脏腑经络的病变可以互相影响,临床治疗各种病证并不是某经病单纯使用某经药,还要根据脏腑经络之间的生理关系和疾病传变规律,选择归它经的药与之相配进行治疗。

2.1 苦味能泄 ①通泄:指能泻下通便,排除胃肠积滞,燥屎及其它有害物质。本类药大多苦寒。如大黄苦寒降泄,作用强烈,素有将军之称。入脾胃大肠,既善通肠泻热,攻积导滞,又能导湿热之邪从大便而出,促进黄疸消退。入心肝血分,既善泄血中实热火毒而凉血止血解毒,又能通利血脉而活血化瘀。大黄配芒硝,大黄苦寒,功能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芒硝咸寒,功能泻下、软坚、清热。两药相合,既善泻下攻积,又善润软燥屎,还善清热泻火,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效佳。而大黄配巴豆、干姜,其寒性可去,泻下之力缓和而持久,善治寒积便秘。若里实兼有表邪者,当先解表而后攻里,必要时攻下与解表药同用,表里双解,以免表邪者内陷;里实而正虚者,应与补虚药同用,攻补兼施,使攻下而不伤正。如当归配木通,熟地辅黄柏;阿胶合黄连等,做到祛邪而不留弊。②降泄:具有润降、降逆的功效,如杏仁苦温润降,入肺、大肠经,上能降肺气以止咳喘,下能润肠燥以通大便。代赭石苦寒清降,质重镇潜,既善平肝潜阳,又善降逆。③清泄:指清热燥湿。如黄连大苦大寒,清泄燥湿,药力颇强,主归心胃经,兼归肝与大肠。作用偏于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湿热,为治湿热火郁之要药。黄连配木香:黄连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木香辛苦性温,功能理肠胃气滞而止痛。两药相合,既清热燥湿解毒,又理气止痛,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黄连与吴茱萸相合,既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和胃制酸,治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伤寒论》半夏泄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均苦降之黄连、黄芩伍辛散之干姜,意在取其苦降辛开以调理脾胃,使清阳能升,浊阴得降,痞满呕逆自除[2]。

2.2 苦能燥湿 指具有化湿运脾的作用。①治寒湿,本类药多辛香湿燥,主入脾胃经,功能化湿醒脾或燥湿运脾,兼解暑发表。中药书籍记载有苍术、厚朴等十多个。可见,化湿药大多苦而善燥湿,适用脾为湿困,运化失职而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泻,食少倦怠,舌苔白腻之证。如苍术辛苦温燥,内能燥湿而健脾,外能散风寒湿而除痹发表。既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又为治风寒湿痹及表证夹湿所常用,尤宜寒湿困脾者。苍术配厚朴,既善燥湿行气,又能消积健脾,凡寒湿中阻或夹食积者即可投用。若为湿热者,当再配苦寒之品。②治湿热,黄柏苦寒,清泄燥湿,主归肾与膀胱,兼归大肠经。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火,退虚热,除下焦湿热。如黄柏配苍术,黄柏苦寒,功能清热燥湿,作用偏于下焦;苍术辛苦性温,功能燥湿健脾,兼祛风湿。两药相合,既清热又燥湿,且走下焦,治湿热诸证,特别是下焦湿热证有效。

2.3 苦能坚 苦味药能坚阴,即固守保守阴液之意。[2]使阴液或脏腑组织不致亏虚而坚实。如黄柏,知母能泻火存阴。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遗精病症,它具有泻火存阴的意义。[3]知母苦寒清泄,甘寒滋润,清热之力虽稍逊石膏,但却擅长滋阴润燥。上能清肺润燥,中能清胃生津,下能滋阴降火,善清上、中、下三焦之热而滋润,有良好的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功。与黄柏相配,能清热降火坚阴,治阴虚火旺效佳。苦能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连有厚肠止泻作用。

以上是苦味药的主要作用,但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3 小结

苦味药在中药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方剂中配伍运用广泛,既可用于顽痰气结、寒热痞满,瘀积腹痛、邪气呕吐,也可用于气弱阴虚、湿浊热结、失眠心烦,虫动蛔厥等病症。临床上若能依其清泄、通降、燥湿、下行、逐瘀之性,与其余诸味妥善配伍,灵活运用,则可更好地使方证对应,充分发挥其效用[4]。对不同的病因要认真把握,辨证施治[5]。

[1]吴安芝,张引拖.论述苦味药的药性的特征及其配伍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1,2(7):85.

[2]李玉忠.孔祥英.论苦味“坚阴”[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7,22(12):827.

[3]孙适人.谈苦味与辛味药配伍[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7):642.

[4]袁振仪.苦味药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J].中医药学刊,2003,21(4).

[5]彭红.合理使用苦味中药的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1,11(11):919.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1.082

1672-2779(2013)-21-0111-01

杨 杰

2013-07-16)

猜你喜欢

胃经痞满泻下
张唐法主任医师针药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经验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一条经络,可让你“面如桃花”,不信试试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太阳
漫话中医之十二经络的值班表
常见食物的性味归经,别私藏,给朋友们都看看!
疏肝和胃针法治疗痞满的临床研究肝胃不和型
苏玉伦主任治疗痞满的临床经验
泻下类中药性味归经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