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宣发膜原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40例※

2013-01-31王凝寒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1期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功能

田 谧 林 艳 王凝寒

宣发膜原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40例※

田 谧1林 艳2王凝寒3

(1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长春130021;2深圳市龙岗区中医院,深圳518116;3吉林省肝胆病医院,长春130062)

目的 观察宣发膜原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临床效果。方法 共40例,治以宣发膜原法,药用抗乙达原饮治疗,连续服用6个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总有效率为92.5%,综合疗效判定总有效率为80.0%。结论 宣发膜原法治疗CHB效果显著。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宣发膜原法;抗乙达原饮;中医药疗法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简称慢乙肝),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后而引起的一种肝炎,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大约有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约3.5亿人成为慢性HBV感染者,每一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因感染HBV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细胞癌[1]。而据我国的CHB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显示,1~59岁普通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为0.96%,由此可推算出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0.93亿,其中CHB患者约0.2亿[2]。西医学尚无根除HBV的方法,而中医药则具有一定的优势。现将笔者采用宣发膜原法治疗CHB的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40例,均为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肝胆科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CHB患者,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24~65岁,平均43.9岁;病程1年~15年,平均6.5年;病情程度:轻度31例,中度9例。全部患者均排除合并其它病毒感染或肝病,亦排除糖尿病、高血压、肺结核的可能。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2]①病史:有乙型肝炎病史,或HBsAg阳性超过6个月。②症状: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部分患者可有黄疸和发热。③理化检查:肝功能检查显示肝功能受损,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提示肝炎病变。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邪伏膜原证:主症: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胁肋疼痛,烦热;次症:口干苦,倦怠乏力,或有寒热往来,食少纳呆,小便黄,大便秘结或稀溏;舌脉: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而数。

1.3 治疗方法 治以宣发膜原法,药用抗乙达原饮治疗,组成如下:槟榔15g,厚朴10g,草果15g,知母10g,白芍20g,黄芩15g,甘草9g,柴胡10g,丹参20g,藿香15g,黄柏10g,栀子5g,荷叶10g,五味子15g。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ml,100ml/次,2次/日,口服。连续服用6个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3]记录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胁肋疼痛、烦热、口干苦、倦怠乏力、食少纳呆等主症及次症,其中无症状记0分,主症轻、中、重分别记2、4、6分,次症轻、中、重分别记1、2、3分,舌脉不记分。临床痊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N≥95%;显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N<95%;有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N<70%;无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N<30%。

2.2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3]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肝脾无肿大或回缩,肝区无叩痛及自主痛,肝功能恢复正常,HBeAg、HBsAg、HBV-DNA均转阴;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明显压痛及叩击痛,肝功能恢复正常或较治疗前异常值下降50%以上,HBeAg、HBsAg、HBV-DNA有1项或2项转阴;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理化检查等指标未达到上述指标者。

2.3 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痊愈17例(占42.5%),显效11例(占27.5%),有效9例(占22.5%),无效3例(占7.5%),总有效率为92.5%。综合疗效:临床治愈10例(占25.0%),有效22例(占55.0%),无效8例(占20.0%),总有效率为80.0%。

3 讨论

CHB属中医学中“胁痛”“黄疸”等范畴,其感染HBV后的表现与中医学“邪伏膜原”证候十分相似,其病因病机是外感湿热疫毒,入里后伏于半表半里、膜原之间,不易消除,湿邪阻碍气机,热邪耗伤津液,疫者具有传染性,而毒邪壅滞则可对人体造成巨大伤害。故此,笔者拟治以宣发膜原法,在前贤吴又可达原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自拟抗乙达原饮一方,该方以达原饮(槟榔、厚朴、草果、黄芩、知母、白芍、甘草)为主方,清里解表,透达

膜原,透达膜原之湿热邪气;伍以栀子柏皮汤(栀子、黄柏、甘草)以增强清热利湿之力;柴胡和解少阳,清热疏肝,藿香、荷叶和中止呕、化湿,丹参活血化瘀、凉血,五味子养阴生津,以防热邪耗津及热药伤阴之弊。全方共奏宣发膜原,清热利湿,解毒活血之效。药理研究显示,五味子、甘草有一定的抗HBV作用,而白芍、柴胡、丹参等均有一定的保肝、降酶、保护受损肝细胞、抗肝纤维化的作用[4]。

总之,治以宣发膜原法,采用抗乙达原饮治疗CHB,可显著改善症状,保护肝功能,抗病毒,副作用小,效果显著。

[1]欧松,孙克伟.参仙乙肝灵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9):194.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S].胃肠病学,2011,16(6):351.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0-151.

[4]赵兰才,吴丹明.简明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50-63.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1.006

1672-2779(2013)-21-0013-02

苏 玲

2013-08-14)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项目[No:2012-111]

猜你喜欢

乙型肝炎肝功能
《世界肝炎日》
2011—2020年平顶山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藏医催泻疗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回顾性研究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慢性乙肝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的关系分析
胸腺肽α1治疗36例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效果观察
B[a]P和DDT亚急性联合暴露对小鼠肝功能酶ALT、AST和γ-GT的影响及作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