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恶性肿瘤的辨证论治※

2013-01-31潘淑云李秋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1期
关键词:舌质脾胃

潘淑云 李秋华

浅谈恶性肿瘤的辨证论治※

潘淑云 李秋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沈阳110034)

探析中医药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特色疗法,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针对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在整体观指导下,调整脏腑功能紊乱,纠正气血阴阳的失调,重视中气,将调理脾胃贯穿于治疗始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恶性肿瘤;中气;调理脾胃

1 理论渊源

恶性肿瘤在中医学文献里虽然没有这个名词,但根据其形状及其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特征,很早就有类似证候的记载。如《内经》就有“积聚”“症瘕”“肠覃”“石瘕”等病的记载,《内经》中对肿瘤的病因解释为“营卫不通”“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喜怒不适……寒温不时,邪气胜之,积聚已留”,而《神农本草经》里主治“恶疮”和“瘿瘤”的记载亦每每多见。《难经·五十五难》指出:“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藏所生,聚者,六府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对积聚的生成及临床表现进行了阐述。公元三世纪《金匮要略》里有了“胃反”的记载;七世纪《晋书》上有“大瘤疾”的记载;十一世纪宋代《卫济宝书》提出“癌”字;元朝《丹溪心法》已经提到了“乳癌”,此外还有“舌岩”“茧唇”“石瘿”“石疽”“阴疽”“失荣”“肾岩”“翻花疮”“锁肛痔”等;《诸病源候论》说:“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李东垣曰:“古之至人,穷阴阳之造化,究乎生死之际,所著《内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此六者以谷气上行,皆胃气之别称也。使谷气不得升浮,生长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泛言疾病的内因皆归于脾胃气虚。《外证医案》中也明确指出:“正气虚则成岩”,另外历代医家所说的“风痨鼓膈”和“十二带证”“五十倒行经”“咳血”“尿血”等都包含着现代医学的恶性肿瘤内容。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凸显出了它的优势特点,主要是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通过实验已经证明。

2 恶性肿瘤的中医病因病机

《内经》指出:“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奇邪淫溢,不可胜数,愿闻其故。夫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为人生风乎,何其异也?”主要阐述了外邪在积聚发病中的重要性。而《内经》亦指出:“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可以看出七情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卒然多食饮,则脉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则说明了饮食、起居不节等因素促进恶性肿瘤发生的原因。另外,由“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论述,可以看出脏腑虚弱等体质因素对于发病的影响。

综上所述,外邪侵袭,客于肌肤,稽留于筋脉筋骨;内伤七情,忧忿动怒,致脏腑气机郁结;饮食失节,肠胃填满,汁沫外溢;烟酒过度,日积月累,脏腑蒙受熏灼;导致气滞血瘀或痰饮食凝积毒相互搏结。单纯的一个病因不一定能够形成本病,往往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

3 辨证论治分析

恶性肿瘤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均可以生长,它的病因病机极其复杂,同一种恶性肿瘤发生在不同的个体,病情各不相同,因此治疗上辨证论治尤为重要。据临床经验结合现代中医肿瘤学的研究进展,辨证多以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热蕴、食积、气虚、血虚等方面着手,分别采用疏泄气机,活血化瘀、开痰祛湿、清热消食、补气养血和软坚散结等法则治疗,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4 治疗原则

初期以攻为主,因其正气尚盛;中期攻补兼施,因正气已伤;末期以补为主,因正气大衰,而调理脾胃贯穿于治疗始终。

《内经》“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论》“人以胃气为本”“脾胃为元气之本”。均

提示脾胃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营养的吸收及药物的运化,全赖脾胃的运送。若脾胃虚弱,中气不能运转,积块何能得消,故重脾胃在治疗上有着重要意义。附病案两例:

4.1 胃癌案 陈某某,女,70岁,农民,辽宁省海城县人,1942年4月16日生。收效满意。

2012年9月28日初诊:病史:胃痛反复发作近二十年,曾在当地县医院胃镜诊断为胃小弯处胃溃疡,中西药间断治疗。最近半年,胃脘部疼痛加重,消瘦,乏力,食后腹胀明显,在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胃镜及病理诊断为低分化腺癌。因体质虚弱,同时患有陈旧性下壁心梗,不同意手术,也未行化疗,欲求中药治疗来诊。四诊可见:胃脘部疼痛,饥则痛甚,食后胀闷,轻则喜按,重则拒按,食少纳呆,消瘦乏力,大便色黑而溏。舌质淡紫,苔白腻,脉小弦无力。查体:面色白光白,精神萎靡,。血色素50g/L,便潜血试验:强阳性。胃小弯低分化腺癌。四诊合参,证属中气久损,脾失健运,痰湿内停,脾阳不振,摄血无权,久病入络,血络瘀滞所致。中医诊断:积证——脾气虚弱,痰凝血瘀;西医诊断:胃低分化腺癌;法当温中消痞,健脾止血,利湿化痰。处方枳实理中汤加味:炮姜炭10g,党参、白术各15g,半夏9g,炙甘草10g,枳实10g,三七粉5g,桂枝10g,牡蛎30g,猪苓、茯苓各15g,白及15g,薏苡仁30g,莪术10g,地榆15g。水煎服,每日1剂。10剂。

2012年10月8日二诊:服药后,胃脘部疼痛较前好转,食量较前增加,时有黑便,舌质暗淡,苔白,脉弦细。即用上方20剂。

2012年10月28日三诊: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典型黑便,体重增加1kg,血色素:90g/L,便潜血弱阳性。即用上方20剂。

2012年11月18日四诊:胃痛症状间断发作,程度明显减轻,食后轻度胃胀,2小时候缓解,无黑便,体重增加1kg,血色素10g。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方中去炮姜炭,加麦冬防止行气太过伤及阴液。汤剂30剂,日1次。

2013年1月五诊:复查胃镜,病灶较前局限,有缩小。病情稳定,血色素:12g/L,身体条件可以适应手术,择期进行手术。锁骨上窝未触及淋巴结。

按:胃癌临床常见胃脘部疼痛,消瘦,食少纳呆,或见呕吐,脘胀,便血等。本案脘痛近20年,积聚成癌。中气久损,脾失健运,痰湿内停,脾阳不振,摄血无权,久病入络,血络瘀滞所致。中气虚则机体功能衰退,中气亡则“出入废,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中气寄予中焦脾胃,脾胃不能纳谷,中气得不到补充,则可见脉小弦无力。李时珍《本草纲目·升降浮沉篇》指出:“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其性然也,升者引之以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此非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权者,不能至此。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也在人也[1]。”本例以胃痛,呕吐,脘胀,便血等为主证,系属胃肠之气郁滞,气机不畅,郁而生热,气冲咽嗌,灼伤津液所致。《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2]”。张锡纯在《医学中衷参西录·肝脾不调》中指出:“肝脾者,相助为理之脏也。人多谓肝木过盛可以克伤脾土,即不能饮食。不知肝木过温不能疏通脾土,亦不能消食[3]”。立温中消痞,健脾止血,利湿化痰之法。予党参、白术等燥湿温中。半夏消痞,健脾止血,加三七有化瘀止血之功;加白及、地榆有止血之功,加猪苓、茯苓、半夏、薏米利湿化痰之功,加牡蛎有化痰散结之力,加桂枝有温中行血之能,其中茯苓、猪苓、薏米、莪术有抗癌消瘤之功。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2 肺热痰凝气结之肺积(右肺中心型肺癌,肺内转移)案 赵玉恒,男79岁,1934年5月24日生。退休工人。沈阳市人。

2013年5月14日初诊:该患于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咳痰黄白相间,质黏不易咳出,自服抗生素,未见缓解,症状出现加重趋势,先后就诊于沈阳盛京医院、陆军总院、省肿瘤医院,肺CT提示:右肺下叶中心型肺癌,肺内转移,不能手术切除。既往: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四诊可见:咳嗽咳痰,痰黏咳出困难,色黄白灰均有,咳嗽加重,夜间无法睡眠,喘促,伴有胸闷胸痛,病人思想负担重,饮食少,消瘦乏力,小便频少色黄,大便略干。舌质暗红,舌苔黄白而腻,脉弦数。四诊合参,证属久患肺病,肺气不足,复因思虑过度,伤及心脾,肺气郁闭,脾失健运,心神失养而致热郁痰凝气结所致肺积证。西医诊断:右肺下叶中心型肺癌,肺内转移。中医诊断:积证——热郁痰凝气结。治则:攻补兼施,攻邪为主,辅以扶正,治以清热化痰,散结解郁。处方:陈皮15g,半夏9g,瓜蒌20g,重楼15g,海浮石25g,玄参15g,鱼腥草20g,蜂房10g,麦冬15g,仙鹤草30g,浙贝母15g,炙甘草10g,紫菀20g,薏苡仁30g,鳖甲20g,杏仁10g,远志20g。7剂,水煎服。

2013年5月21日二诊:服药后自觉咳痰较前容易,咳嗽稍有减轻,喘促、胸闷较前好转,乏力,大便可,小便短少而频,舌脉同前,治疗用上方去杏仁,加白茅根20g,以加强清利小便的作用,二便通,则肺气得降,心神得宁。14剂,水煎服。

2013年6月3日三诊:自诉咳痰顺畅,咳嗽减轻,二便基本正常。无口干,食欲差,睡眠明显好转,胸闷、胸痛减轻,舌质暗,舌苔白腻,脉弦。肺热征象减轻,故上方中减鱼腥草、浙贝,加昆布20g,焦三仙各15g,以加强软坚散结,健脾开胃之功。15剂,水煎服。同时给予三七粉2g,日2次冲服。以增强散瘀之功。

2013年6月18日四诊:临床病情相对稳定,食欲较前好转,体重有所增加,患者情绪较前明显好转。舌质较暗,舌苔润滑,苔薄,脉弦细。处方中加太子参15g,

以加强益气之功。余治疗同前。10剂,水煎服。

2013年6月28日五诊:偶有咳嗽,少量咳痰,无咯血,胸痛偶作,但能忍受,食欲可,体重增加,睡眠可,二便正常。舌质稍暗,苔薄,脉弦细,继续目前治疗。20剂,水煎日二次口服。

2013年7月30日六诊:治疗二个半月复查肺部CT:提示右肺下叶病灶较前略有缩小,转移灶无增加。临床症状偶作,可正常生活,继续治疗原发病。病情变化随诊。20剂,水煎服。

按:肺癌临床常见咳嗽,咳痰带血,消瘦,胸痛,甚则发热,中医文献中,与肺癌类似的证候的记载,散见于咳嗽、哮喘、咯血、胸痛、痰饮、积聚、肺痿、肺疽等病,《素问·咳论》:“肺咳之状,咳而喘息,甚则唾血……而面浮肿气逆也。”《医学入门》[4]:“积聚皆属于脾”,“积初为寒,久则为热”,“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得通,为痰……为血,皆邪正相搏,邪即胜,正不得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本案为久患肺病,肺气不足,复因思虑过度,伤及心脾,肺气郁闭,脾失健运,心神失养而致热郁痰凝气结所致肺积证。法当消清为主,扶正为辅。方中重楼、鱼腥草、浙贝清热化痰,鳖甲、蜂房、半夏、薏苡仁、海浮石软坚散结,紫苑、杏仁肃肺止咳,远志安神,麦冬、炙甘草养阴益气扶正;治疗过程中随症加减。诸药共同作用,使郁热得清,宿痰得化,瘀血得散,收效显著。

[1]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0.

[2]叶桂.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280.

[3]张锡纯.医学中衷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05.

[4]李梴.医学入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16.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1.001

1672-2779(2013)-21-0001-03

苏 玲

2013-08-1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

猜你喜欢

舌质脾胃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中医舌象与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
细嚼慢咽护脾胃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