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宾搭配内部差异性及分析

2012-11-10辛平,方菊

关键词:动宾义项宾语

动宾搭配内部差异性及分析

辛 平1,方 菊2

(1.北京大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100871;2.大连外国语学院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44)

从大规模语料库中考察汉语常用动词组成的动宾V+N①本文的研究内容为常用动词动宾搭配中的V+N搭配,下文也写作动宾V+N。的搭配情况,发现动宾搭配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其主要表现为:动词组成的动宾V+N的数量存在差异;动宾V+N中名词的数量及其分布形式呈不均衡态势,存在高频搭配及高频名词。笔者运用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词库理论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阐释,认为形成差异性的原因既包含语言内部因素也包含语言外部因素。

词语搭配;动宾搭配;搭配的差异性

一、引 言

上个世纪80—90年代出现了汉语词语搭配研究的热潮,研究者开始关注词语层面的搭配并认识到词语搭配的内部差异性,开始讨论词语搭配的性质和分类问题,如马挺生、宋玉柱、沈开木、常敬宇、朱永生、张志毅等学者的研究。

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符淮青、王惠以及张国宪的研究。符淮青[1]在分析“打”的组合能力时,分别考察了“打”的28个义项在各个语法功能上的结合能力,发现不同义项的“打”组合能力是不同的,“打”的宾语名词存在着很多限制。

王惠[2]借助于语料库数据,分析了4300余个名词义位的组合情况,指出搭配存在“语法限制”和“搭配限制”,“搭配限制”主要体现在词汇和结构两个方面,词汇方面的限制表现为搭配词语限于某种特定的语义类,搭配对象限于某些特定的词语。两位学者的研究关注语义和搭配能力的关系,同时认识到词语层面也存在搭配限制。张国宪注意到了单双音节动词在搭配时受到音节的影响而出现了搭配差异。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关于搭配的性质、分类研究提高了词语搭配研究的理论性,但研究成果的数量不甚丰富,建立在对语言真实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描写基础上的词语搭配研究开始出现。本文从词语层面分析词语搭配的内部差异性,采用基于语料库数据的方法,在全面描写常用动词组成的V+N搭配面貌的基础上,探索动宾V+N差异性的具体表现,并运用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词库理论对词语搭配的差异性进行阐释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动宾V+N是指词语层面的搭配,V、N之间的语义关系是动宾关系。我们首先根据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制定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2001)中的等级词汇表,选取其中最常用的甲级动词作为研究对象,在语料库中逐个考察常用动词的搭配行为,采用人工筛选的方法获取名词宾语,并对提取的名词宾语进行汇总分类,以此分析动词所组成的动宾V+N的搭配情况,总结出搭配的差异性特征。

三、基于数据的动宾V+N搭配的内部差异性研究

(一)单音节动词组成的动宾V+N的差异性表现

甲级词中的单音节动词共有143个,排除关系动词、状态动词中表生理动词等21个动词,本文共统计122个单音动词(共284个义项),具体数字见表1:

表1 单音节动词及义项

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单音动词V+N搭配的差异性表现如下:

1.动词(义项)组成的动宾V+N数量差异很大,平均每个动词(义项)组成近36个动宾V+N搭配,最多的组成了255个动宾V+N搭配,最少只组成1个动宾V+N搭配。从动词组成的动宾V+N的数量上看,动词(义项)能带名词宾语的能力不同,在动宾V+N结构中,动词的活跃程度存在差异。

2.动宾V+N搭配中,N的数量分布不均衡,动词(义项)平均带21.1个名词,带名词数量最多的达到190个;也就是说在动宾搭配中,有的宾语是由多个名词充当的,有的宾语则限制在少数名词上。

3.一个动词组成若干动宾V+N中,N的分布情况也存在不均衡情况,有的N出现的次数多,和动词共现的几率大,有的N出现的次数少。

如动词“花”只有一个义项:“用耗费”,组成的动宾V+N却有189个,但是这189个V+N中只有38个名词,共现频次5次以上的名词有6个,按照出现次数降序排列为:“钱、时间、力气、功夫、气力、心血”。6个名词的出现次数之和为148次,占全部V+N的78%,也就是说,“花”的宾语名词中的78%都是由这6个名词构成的,因此我们就可以说,“花”的宾语主要集中在这6个名词上。

(二)双音节动词组成的动宾V+N差异性表现

甲级双音节动词一共108个,排除不能带名词宾语动词、关系动词等36个动词,共统计72个双音节动词。

通过对语料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常用双音节动词组成的动宾V+N搭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每个双音节动词(义项)平均组成126个动宾V+N,数量多,但是在动词(义项)之间存在很大差异。(2)72个双音节动词、86个义项,每个义项带宾语名词的平均数是58.6个,单个义项最多带了251个名词,最少带了5个名词。(3)宾语名词出现的次数不均衡,一个名词最多重复出现了313次,最少的出现了1次,不同名词在动宾V+N结构中的重要性也有很大差异。

动词和名词共现次数最多的出现在“解决”组成的搭配中,“解决”一个义项,出现了450个宾语,出现次数6次以上的宾语名词如下:

问题313 困难31 难题24 矛盾23 争端10 危机6

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共现的概率很大,在我们检索的数据中,“解决问题”出现了313次,占了全部“解决+N”搭配的69.4%,“解决问题”是“解决”组成的典型动宾搭配。

总之,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常用单、双音节动词组成的动宾V+N搭配内部存在着显著差异。

四、动词组成动宾搭配数量上的差异分析

我们发现动词带宾语名词的能力有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动词(义项)在语料库中出现的动宾V+N搭配实例在数量上差别很大,我们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认知语言学从范畴理论的角度解释了范畴内成员典型性程度不同的现象,在一个范畴中,原型成员比边缘成员更具有典型性,李福印[4]认为“在一个范畴中,原型成员比边缘成员更具有凸显性,凸显来自于完型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指人们在观察一个情景时,往往会选择一个最明显、最能吸引注意力的事物作为观察对象。”原型是范畴内最典型的成员。当被要求概述某一特定类别的样例时,人们更有可能去描述其中最典型的成员。李晋霞[5]认为,动词的典型度和构成动宾V+N搭配的能力成正比,动作性强的动词组成动宾V+N的能力强;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和语料库数据观察,我们发现动词范畴内的典型成员的动作性一般都比边缘成员的动作性强,比如“关(關)”的本义为“以木横持门户也”,指的是门闩,门闩用以关门,引申为“关闭”;古代罪犯戴枷锁时脖子或手足穿过刑具,也称为“关”,后来就出现了“关”的拘禁义。在现代汉语“关”的四个义项中,关1的语义是“使开着的物体合拢”;关2的语义是:“使机器停止运转、使电器装置结束工作状态”;关3的语义是“企业等倒闭;歇业”;关4的语义是:“放在里面不使出来”。在这四个义项中,关1是范畴中的典型成员,最接近“门闩”的本义,所以关1组成的结构中,“关”的凸显性最强,动作性最强,而“关”的其他三个义项都是后来的引申义,凸显性减弱,动作性减弱。因此组成动宾V+N时,关1的搭配能力就优于其他义项。在“关”的义项中,关1是组成动宾V+N的常用义项。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凸显性高、义项清晰,动作性强的动词,其带宾语的能力也很强,是动宾V+N搭配中的常用动词。

2.动词的活跃程度决定了动词组成动宾V+N的能力,如果动词(义项)在现今的语言实际中仍然被广泛使用,动词(义项)带名词宾语的能力就强,我们检验动词是否是活跃性动词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两个:

(1)检验这个动词(义项)在动宾V+N中是否可以在保持语义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被其他动词替换,不能被替代的动词是活跃性动词。如“发展2”(扩大组织、规模义)在“发展党员”、“发展工业”中也很难找到可以替换的动词,所以其构成动宾V+N的能力就比较强。

(2)根据词典里的释义方式,我们可以判断这个词是否存在一个替换词,有些词条释义使用的是另外一个动词,但是带有附加条件,如“下2”的释义是:“(雨雪)等降落”,这是有限制条件的,“雨、雪”限制了它的搭配范围,这样的动词基本不能被替代,所以构成V+N的能力就相对较强;另外词典释义如果使用的是描写性的短语,说明在语义上不存在一个相近的动词,这样的动词也基本不能被替代,如“解决1”语义是“处理问题使有结果”,基本不存在可以替换“解决”的动词。

一般来说,动作性强,具有凸显性、意象清晰的动词,带宾语名词的能力很强,属于带名词宾语的常用动词(义项);另外在语言使用中,经常使用的动词(义项),也显示出相对较强的带名词宾语的能力。

五、动宾搭配中名词分布上的差异性分析

通过观察语料库数据,我们发现,在动宾V+N中,宾语名词的分布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名词分布存在集中趋势,小部分名词和动词的共现概率很高,其他名词和动词共现次数很少。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理论中获得解释。

(1)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话语中的词汇同现现象是概念同现的话语体现,概念、词语、句子以及任何层次的语言结构意义都不是抽象的,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源于我们的生活经验或经历,搭配实际上是语言结构拟像性、概念范畴化、概念隐喻制约的产物,因此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常态情况在语言现象中出现得就比较多,使用的频率也就比较高。

(2)认知语言学认为,词语组合的理据是概念重叠(Conceptual overlap)或称语义对应(semantic correspondence),所谓语义对应是指一个语义结构的组成成分与另一个语义结构的成分一致。也就是说,搭配的两个成分要语义相容。李葆嘉认为搭配的两个词语之间要语义兼容[6],我们认为,概念重叠程度和搭配的稳定程度以及常用度是相关的,语义的对应程度越高,搭配重复出现的次数就越多。

比如一些动宾V+N中,名词的语义特征已经包含在动词之中,概念重叠度大,这类搭配中的动词一般不能替换,这些搭配的共现次数就会比较高,如:

“点”的语义是“引着火”,“点灯、点烟”中的“点”不能替换成其他动词;

“解决”的语义是“处理问题使有结果”,“解决问题”中的“解决”不可替换成其他动词;

(3)一些抽象动词组成的动宾V+N在语料中的共现频率很高。一般来说,这些动词都是原义的衍生义,动词的动作性减弱,抽象性增强,组成的V+N中凸显的是名词意象,动词的凸显性降低,如:

开玩笑、打电话、打喷嚏、起作用

动词的动作性减弱,其意象也很模糊,在组成的动宾V+N搭配中,动词的语义存在着依附性,一般只能从搭配的意义中获取,也就是动词的语义依赖于搭配中的名词成分来确定,从搭配中获取语义,动词和名词搭配紧密度高,结构稳定,动词(义项)有固定在一些名词上的趋势,其出现的次数往往就会增多。

(4)从心理词库理论上看,一个语言单位使用得是否频繁,取决于这个语言单位在心理词库中被激活的閾限,而心理词库中激活的閾限值和这个语言单位在实际语言中出现的次数有关,Langacker在谈到语言单位时有这样一段话:“一个结构的每一次使用都能对这个结构的固化程度产生积极的作用,而长期不用会产生消极影响。”[7]用概率来解释临时用法被接受的程度,他认为语言单位的确立有赖于该单位在现实语境中的出现频率[8]。

从语用角度看,语言功能主要是交际和传达信息[9],在于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所以,人类在表达思想时,都会注重语言的共通性,会倾向于使用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词语搭配,使用大众化的表达方式表达思想、完成交际,这些搭配就逐渐成为高频搭配。

六、结 论

动宾搭配的差异性不仅反映在动词组成动宾搭配的能力上存在差异,动宾搭配中的名词状况也存在差异,名词的数量以及分布都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本文对动宾搭配内部差异性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我们认为动宾搭配的内部差异是在语言内部因素和语言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1]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280-299.

[2]王惠.现代汉语名词词义组合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5-57.

[3]张国宪.单双音节动作动词搭配功能差异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1):141-145.

[4]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37.

[5]李晋霞.现代汉语动词直接做定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5-54.

[6]李葆嘉.汉语的词语搭配和义征的提取辨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6):1-9.

[7]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M]r.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59.

[8]Hoey,M.Lexical Priming-a new theory of words and language[M]Routledge Taylor&francis Group,2005:180.

[9]武成.跨文化交际中话语适切度的认知理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18.

Corpus-based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of Verb-object-noun Collocations

XIN Ping1,FANG Ju2
(1.School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2.Institute of English,Dalian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Dalian 116044,Chin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Chinese common verb-object-noun collocations in larger-scale corpus.When we explore general picture of Chinese common verb-noun collocations,we find Chinese common verbs differ greatly in collocation ability.There are powerful verbs in V-N collocations.Amount distribution of object-noun is also difference.There are high frequency nouns in V-N collocations.We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with theories of cognition linguistics and mental lexical theory.

Collocation;Verb-object-noun Collocation;Differences of Collocation

H14

A

1001-6201(2012)03-0122-04

2012-01-16

教育部社科研究基金青年项目(11YJCZH101);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WJQ2011031)。

辛平(1964-),女,吉林长春人,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方菊(1974-),女,辽宁大连人,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张树武]

猜你喜欢

动宾义项宾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及练习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动宾式离合词的教学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救火”带标记动宾对象式结构语用认知分析
动宾结构中动词虚化的认知阐释
谁来管管“吃”的宾语?
Enhanced Precision
现代汉语“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搭配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