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特点研究

2012-10-15李正雯

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

李正雯

摘要:目前,随着中外合作交流培养模式的不断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也呈現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以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为例,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在形势任务课程的设置安排上呈现出的特点。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51-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也日趋多元化。其中,中外合作交流培养的模式以其更加全面多元的教育资源、更加国际化的就业方向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在这一全新的培养模式下,如何合理安排形势与政策课程,使之与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完美结合,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也随之成为一个全新的问题。本文以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对中德合作办学模式下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设置安排问题进行分析。

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必要性

首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与《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将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面对的学业课程、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环境变化很大,学校不再是象牙塔,学生要面临国内国外双重的教育和考核,要接受来自国内外教师的课程教学,要在四年本科学习中完成从普通大学生到留学生的身份转换,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中德间语言、文化、生活等差异。以我院为例,学院招收四年制本科双学位学生,前三年在国内学习,30%的专业课程由德国教授以及德资企业资深工程师教授。按照培养计划,凡德语和各科成绩符合要求的学生,均可在大四赴德国共25所合作院校完成第四学年的课程,并在德国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

因此,利用好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设置,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客观、正确认识国内外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分析暨相应形式与政策课程特点

特殊的培养模式下,学生面临的环境和对学生的要求呈现不同的特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安排也会凸显其一定的特殊性。

1.更加着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党爱校教育

通过对我院已赴德留学在校生的了解,很多反馈表明,“藏独”、“法轮功”等反动势力在国外依然活动频繁,经常会见到类似反动标语出现在街头。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尤其对将赴国外留学的在校生,要更加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党、爱校教育。

我院在设置形式与政策课程时,在课堂中,以学校开设的校史教育为主导,同时开设党史教育等讲座。在课余,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参观上海“一大”会址,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等。每次讲座或者活动结束,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思想总结汇报。对于大三学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与《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可不再设形势与政策课程,但我院仍会在每学期结束时安排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思想总结。

2.根据具体课程安排,适当设置与留学相关的内容讲座

根据我院教学培养计划,大四学生符合要求者即可前往德国25所合作应用科技大学进行大四学年的学习。每年都会有150名左右学生出国,分散在德国境内25所高校中,如何做好这些留学生的管理工作,成为学生工作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

我院利用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相关内容的讲座,内容涵盖学院详细培养模式、25所合作院校简介、留学手续办理流程、出国前各个方面准备工作、出国后注意事项,等等;通过这些讲座,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留学德国的基本常识,让每一位即将远赴海外的学子都能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这方面内容的讲座是我院这一特殊办学模式下的产物,在整个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中起辅助作用,因而课时数不宜过多,一般每学年安排一到两个课时为宜。

3.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增加与留学相关的内容

(1)学生经济压力增大,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力度加强。毋庸置疑,相比普通培养模式,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要承担的费用将会很高,学生除去一般培养模式下正常缴纳的学费和住宿费,在办理出国手续时还需要一笔自保金和其它一些办理费用。我国高校学生的经济来源绝大多数还是来自父母,因而增加的这笔不小的费用会给本来经济困难的学生及其家庭带来一定压力,甚至会有部分学生因此放弃出国机会。

在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程时,会针对这一情况,在授课内容上和授课形式上有所侧重。内容方面,收集近年来各种实例,以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和教育;授课形式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团日活动、建立朋辈联系等形式。

(2)专业课程和语言课程数量增加,学业压力增大。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语言关和学业成绩是衡量学生能否顺利出国、完成交流培养的关键标准。因此,在教学计划安排中,除了必修的通识科目,还会安排大量的语言和专业课程。如我院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会统一安排1000多学时的德语强化教学,让学生的德语从零开始,在两年内达到出国要求的标准,即TestDaF≥14分。大三学年还将安排近30%的专业课由德国合作院校教授进行全德语授课。据统计,我院每学期课时量达到35周学时,而同济大学其它学院周学时数维持在20~25左右。学业压力增大,部分学生会出现厌学情绪,甚至会产生放弃学业的想法。因此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也相应增加,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加强自身抗压能力。

(3)环境适应性与人际交往方面。由高中进入大学,很多大一学生出现难以适应新环境的问题,而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还要面对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适应。据我院往届参加交流培养的学生反馈,初到德国,首先面临的就是语言的问题,虽然出国前学生都经过语言的强化培训,并且通过相关的语言测试,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会出现国内学生语言学习一个通病:即使在TesTDaF考试中有口试内容,考试取得高分,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却不能开口交流。语言方面的沟通障碍直接影响学生在德的生活和学习,少数留学生出现适应性偏差问题,甚至出现将自己关在宿舍,不和任何人沟通交往的严重问题。基本上每位赴德留学的学生都要经过两到三个月的适应期,包括语言、生活习惯、学业等等方面。

人际沟通方面,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也造成留学生的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各种困难,经了解,中德工程学院每年派出的留学生,赴德初期日常交往仍然局限于中国学生内部,要经过半年的适应后,才能融入到德国学生的社交圈,比如,会参加同学或者宿舍室友的生日party,会参加学校或者院系举办的旅行参观活动等。因而在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程时,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将有所加重,每学年至少安排两个课时,教学内容上也会更加紧密结合上述几个特点进行安排,适当将往届赴德留学的反馈情况进行详细总结,以案例形式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以应对环境的巨大变化。

(4)利用课堂与课余时间,为留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补充民族文化知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我国高等学校对外交流的一个开放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日益增加,中方派往国外的留学生成为对外展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使者。而现阶段的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传统民族文化知识匮乏的现象,很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因此,我院利用形势与政策课适当安排这方面的讲座,教学内容以普及性知识为主,课余时间也鼓励学生多参与此类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学生出国后也能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以我院为例,在两个学年会安排一到两次课程(两到四个课时)的民族传统文化讲座,内容广泛涉及传统文化,例如剪纸、国画、传统戏剧等方面,课余也会组织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邀请德方来华留学生参加,为双方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提供平台。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国际交流的一个窗口和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设置和安排,既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也要兼顾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自身的特点。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合理设置,使中外合作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在面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情况下,放宽眼界,激发爱国主义情操,树立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维护祖国利益,抵制错误思想和言论的侵袭,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吕连福.加强和改进中外合作办学形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2]徐玫.谈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教研探索,2008,5(22).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外合作办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