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基于城市发展差距的Q型聚类分析

2012-10-14李皎

关键词:合肥差距安徽

李皎

安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基于城市发展差距的Q型聚类分析

李皎

依据区域经济理论和发展经济理论,运用聚类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安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论,并提出了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农村人口有序流向城市的对策建议。

区域经济;转移支付;Q型聚类

近年来,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和积极发展皖江城市带以带动安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安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12263亿元,同比增长12.9%,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地理位置、人口文化素质、资金投入和发展政策的差异,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的集聚有增无减,欠发达地区发展相对缓慢,造成了安徽各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仍将继续存在,并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目前安徽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在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22个成员城市中,省会城市合肥的发展水平尚处在中等靠后的位置,因而不能简单地为了缩差距而缩小差距,而应该在不牺牲核心地区发展速度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逐步遏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安徽经济区域的划分

经济区域的划分是研究区域经济关系的基础,对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和施行经济措施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一定意义上看,支持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是中央区域经济政策重点的一次重大转移,为安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在这一前提下,明确安徽省内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分布格局和发展差距,对于安徽省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和发展皖江城市带并带动全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选取了综合经济实力(GDP)、人民生活水平(人均年消费性支出)、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固定资产投入)、对外开放程度(商品进出口总额)、科技文化发展(大型企业R&D项目数)五个方面作为经济区划评价主要指标,对安徽省17个城市进行聚类分析,作为经济区域划分标准。图1为2010年安徽省17个城市Q型聚类结果显示。

图1 2010年安徽省17个城市Q型聚类结果示意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就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安徽省17个城市可大致分为三类。其中合肥自成一类,马鞍山、巢湖、滁州、安庆、宣城和芜湖为第二类,阜阳、黄山、蚌埠、宿州、淮北、六安、亳州、池州、铜陵、淮南为第三类。

合肥是安徽的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中心。从经济社会进步的一般规律看,一个地区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往往是在一个核心区域的带动下形成新的突破,打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指导下,合肥市向着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的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金融中心迈进,并创造了“合肥速度”,即连续3年领跑全国26个省会城市。2007~2009年,合肥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财政收入占全国省会城市的第10位。合肥市在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区的过程中,其综合经济实力(GDP)、人民生活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入)、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贸易额)、科技文化发展(科技投入)五个方面的发展都远超其他城市,是安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领跑者。

马鞍山、巢湖、滁州、安庆、宣城和芜湖为第二类,从现实状况来看,这些城市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它们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其中,马鞍山、滁州和芜湖凭借邻接南京的地缘优势,成为南京都市圈的成员城市。南京都市圈地处长三角洲的北翼,具有相对完整的大工业体系,基础产业实力雄厚,科教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基础产业、制造业、科教文化基地之一。近年来,巢湖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的系列计划,重点推进皖江北岸、巢湖北岸、沿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沿线等地区建设发展,积极与合肥在产业资源整合、基础设施共享等方面对接。 宣城和安庆有着较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经济建设基础,其中安庆正积极发展铁路建设,宣城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阜阳、黄山、蚌埠、宿州、淮北、六安、亳州、池州、铜陵、淮南为第三类。其中,淮南、淮北、铜陵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安徽处于较好水平,工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基础,建立起了以煤炭、电力、化工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对皖北地区的崛起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但是其新增固定资产投入和其他城市相比较少。目前,这3个城市的基础建设投入不及其他城市。蚌埠、阜阳、亳州、宿州处于安徽西北部,属于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阜阳和亳州,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仍在30%以上。六安和池州经济发展较慢,科研能力不足,其科研人才数量居于安徽省末端。黄山市是驰名中外的旅游城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位居全省第一,今后应进一步挖掘旅游的潜力,使旅游业从观光旅游为主转化为观光、度假、专项旅游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根据以上分析,安徽省各城市所处的经济区域得到了比较清晰的归类。虽然有些被划分为同类经济区的城市在地理位置上相距较远,但它们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是相近的。

二、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良好态势,尽管相对差距矛盾有所缓解,但区域非均衡发展格局在继续强化,总量差距以及增长质量的差距仍在扩大。目前安徽省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即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迅速,逐步由点发展到大规模的城市带,形成所谓的“大都市区”和“超级城市”,但是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仍然发展缓慢,城市发育迟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增速差距

2011年前三季度安徽城市GDP名义增幅有较大差距,各城市增幅最大值为芜湖52.31%,最小值为淮南18.31%,极差34%。地区间经济增长速度很不平衡。其中名义增幅在30%以上的城市有:芜湖为52.31%,马鞍山为41.31%,合肥为35.17%,宣城为31.97%,铜陵为30.97%。

(二)人均GDP差距

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它最能恰当地反映地区之间的差异。从2000年到2010年各区域人均GDP水平看,各区域人均GDP绝对额均逐年增加,但区域之间的人均GDP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反映出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发展基础的差距。2010年,人均GDP最高的东部比最低的中部之间差距,由2000年的2.12倍扩大到4.26倍,极差由3907元扩大到41767元。2010年合肥地区人均GDP最高,三类地区最低,三类地区人均GDP不到合肥地区的1/3,地区之间人均GDP的差距扩大更甚(表 1)。

表1 2000、2005与2010年人均GDP(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差距

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区域差异是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是扩大再生产、推动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源动力。当前我省经济以投资拉动为主,2010年,各地区的投资额(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下同)增长强劲,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30%以上,但投资额在各区域分布差异过大。2010年人均投资额最高的合肥地区为23316元,是二类地区的2.0倍,三类地区的6.2倍。合肥地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远远高于其它地区,这种资金集中投资于合肥地区,使得合肥地区在各方面的经济指标上均远超其它地区,势必影响并将拉大各区域的经济差距(表 2)。

表2 2010年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元)

(四)地区科技差异

2010年安徽省共有R&D机构2221家,R&D人员37439人,R&D经费支出1637219元。全省共申请专利13553项,有效发明专利数6210。 其中,一类地区城市平均拥有R&D机构数为693家,拥有R&D人员数15842人,分别是二类地区的5.5倍、10.0倍和8.17倍、23.0倍。三类地区之间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数量差距非常大(表3)。

表3 三类地区平均R&D机构数和人员数

三、安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一)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手段。安徽省应当积极制定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弥补财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使欠发达地区能够享受到与其他地区大致相同的公共服务,消除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方面与发展较好地区的差距,为其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二)鼓励农村人口有序流向城市

国际经验证明,缩小区域间的收入差距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平抑不同地区的工资差异。目前,安徽省劳动力和科研人才从经济不发达地区向核心城市转移,主要归因于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要创造条件引导欠发达农村劳动力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转移,要解决农民工的城市户口问题,让他们享受城镇居民同样的权利、待遇、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由此解决他们的未来生活安全问题,使他们能更大胆地消费,加速整个经济的发展。

(三)引进和培养人才

落后地区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的多余人才。发达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所需求的人才层次也逐步升级,势必有一部分人才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无用武之地的多余人才。可他们的技术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应是落后地区引进人才的首选对象。要抓住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机会,多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当“村官”或任教,设法让大学毕业生能够“下得去”、“用得上”,从而推动落后地区农村建设快速、有序、和谐发展。

(四)通过密切空间分工布局加强核心带动力

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分工和布局是缩小区域差异、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皖江地区作为安徽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区,需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交流和合作,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从而带动起安徽整体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对其提升承接产业转移层次的重要支撑作用,并通过密切空间布局,加强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等区域的核心带动力,改变皖北地区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的局面。

[1]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省统计年鉴(2001、2006、2010、2011)[Z].

[2]安徽省统计局.2008年安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3]车维汉.发展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5]李博,靳取.安徽经济区域划分研究[J].地方经济,2009(23).

[6]陈栋生.论区域协调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05(2).

[7]王可侠,彭玉婷.安徽“十二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学术界,2010(3).

[8]董昭礼.合肥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No.3(2010~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F207

A

1673-1999(2012)06-0107-03

李皎(1989-),女,安徽蚌埠人,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 233041)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2012-01-06

猜你喜欢

合肥差距安徽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生态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