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骶段脊柱结核的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观察

2012-09-22赵振东

当代医学 2012年9期
关键词:植骨结核脊柱

赵振东

脊柱结核是由于椎体病变产生循环障碍和结合感染导致的有骨质破坏及坏死、干酪改变形成脓肿,继而椎体因为不能承重和病变而发生塌陷,最终使脊柱形成弯度的结核。脊柱结核约占骨关节结核总数的75%左右,原以儿童、青少年群体等发生最多,近年出现了青壮年为高发群体的状况[1]。随着脊柱结核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找到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已称为医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治疗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8月~2010年8月在我院行前后路术32例患者为观察组,行单纯后路手术28例为对照组,以上患者均确诊为腰骶段脊柱结核,并且排除有其他重大疾病者。观察组患者年龄25~66岁,中位年龄43.5岁;病程3~18个月,平均8个月;对照组患者年龄23~62岁,中位年龄44.1岁;病程4~20个月,平均8个月;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患者均通过常规的胸片排除粟粒性肺结核;至少通过2周抗结核药物化疗,或采用HRSE联合化疗;定期检查肝肾,每周查1次查ESR,ESR下降趋势并且结核中毒症状改善的患者即可进行手术治疗;同时加强营养改善低蛋白血症[2]。

1.2.2 手术适应证 下腰严重疼痛或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影像学可见受累椎体遭到严重破坏,腰骶不稳或有死骨,坏死组织压迫神经,一侧或双侧出现巨大脓肿,手术前联合抗结核治疗至少2周。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上症状。

1.2.3 手术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进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气管内插管进行全身麻醉,从后路进入用螺钉固定椎弓根,植骨在融合结合前路彻底清除病灶,融合植骨。具体操作如下:先俯卧位,用螺钉撑开、固定后路椎弓根,令碎屑状自体植骨融合;继而更改为侧俯位,重新消毒,做倒“八”切口,经腹膜后侧与外侧入路,结扎椎前段血管,进而显露出病灶,吸光脓液,彻底清除肉芽、死骨、干酪物质和坏死组织,对有马尾或神经受压者,进行椎管内减压处理。最后用骨刀切除病变椎体和终板,直到正常松质骨,作植骨床,撑开植骨,于病灶内放入异烟肼0.1g和链霉素1g,结束后放置负压引流。

观察组患者进行淡出后路手术,直接经后方椎管处病灶清除,椎弓根用螺钉固定,自体植骨融合。具体操作如下:根据左右侧的破坏程度,选择入路点,切开L1或L5的椎板和黄韧带,撑开硬膜囊和神经根,继而切开脓肿,彻底清除病灶,用碎屑状自体植骨和明胶海绵来填塞。放置负压引流。

1.3 术后处理 术后第2天,拔出引流管,术后10~12d,为伤口拆线。继续进行为期9~15个月的抗结核治疗,按时复查肝功能及血常规,每3个月复查1次X线片。术后患者需要卧床3个月,6个月内佩戴腰围保护。1年以内患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如有链霉素过敏,应立即停药。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与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各项指标 观察组术后融合数和融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前后路联合手术时间较观察组略长,出血量略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比较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 观察组术后发生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1%;对照组术后发生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各项指标比较(±s)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各项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融合时间(d) 融合率[例(%)]观察组(n=32) 230±28 460±31a 180±13.6a 32(95.5)a对照组(n=28) 180±23a 430±29 180±15.2 22(88.6)

3 讨论

作为腰椎前凸和骶椎后凸的交界处,腰骶段前方的解剖结构相当复杂,既有大血管和神经丛,又有输尿管、静脉丛,很难牵引开,致使手术视野有限,不便于进行繁琐的手术操作[3]。前后路联合手术正是基于腰骶段的解剖和生物力学以及患者自身的临床特点,一方面从前路彻底清除病灶,融合前柱,同时后路手术进行正常解剖入路,通过前后路联合手术实现了腰骶段环形融合,有效矫正后凸畸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融合数和融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前后路联合手术时间较观察组略长,出血量略高于观察组,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

尽管前后路联合手术时间略长,术中出血也相对较多,但只要有符合腰骶段解剖特点的前路内固定器械,则可大大减少手术的时间,已有学者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因此前后路联合手术对于腰骶段脊柱结核的治疗是有临床价值,值得推广的。

[1]戴湘波.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0,6(9):22-23.

[2]叶飞.手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治疗体会[J].四川医学,2010,31(8):1070-1072.

[3]陈军.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效果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9,31(3):227-228.

猜你喜欢

植骨结核脊柱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一度浪漫的结核
层次分析模型在结核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多孔钽棒联合植骨治疗成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感染的中医辨治思路
一期复合植骨外固定架固定、VSD引流治疗Gustilo-Anderson Ⅲ型骨折的临床观察(附8例报告)
疣状皮肤结核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