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旅游产业研究文献的分析与综述

2012-09-05朱宇巍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空间布局旅游业旅游

石 莹,王 蕾,朱宇巍,肖 寒

(辽宁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国内旅游产业研究文献的分析与综述

石 莹,王 蕾,朱宇巍,肖 寒

(辽宁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期刊1989~2011年内发表的文献共3 159篇作为综述对象,综合运用定性描述和定量统计的分析方法,从旅游产业基础性研究、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地区旅游产业、旅游产业关联与融合、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综述,总结出当前国内的旅游产业研究仍存在基础理论框架薄弱、研究内容失衡、新兴产业研究匮乏等问题,认为未来中国旅游产业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构建、地区旅游产业、旅游产业融合与关联性的探讨将会进一步加强。

旅游产业;文献综述;国内研究

中国旅游产业经过30多年发展历程,其产业性质及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面对一个行业规模巨大,关联众多,类型复杂,形式多样,既有空间关系又有产业联系以及产业边界难以界定的旅游产业,其包含的内容、运行方式与发展规律等,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内进行检索,以“题名”作为检索项,“旅游产业”作为关键词,最早与旅游产业有关的文献发表于1989年。到2011年底为止,短短23年间,相关研究文献已多达3 159篇,筛选后剩余有效文献2 961篇。本文主要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讨论。

一、旅游产业研究文献的总体分析

作者对检索的文献数量按照发表年份进行了简单统计,如图1,以此来归纳旅游产业研究整体发展态势。

图1 文献年度发表量变化图

从历年发表论文的数量来看,国内旅游产业研究基本与产业发展同步,在1999年以前,旅游产业的相关研究处于探索阶段,文献量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几乎空白; 1999年以后进入萌芽发展阶段,由此开始,国内旅游产业研究的论文篇数逐渐增加;2005年以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各地旅游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加快,旅游产业领域的研究出现飞跃,论文篇数首次超过100,并在之后的各年份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反映出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度以及旅游产业研究的重要性。

二、文献内容分类分析及述评

当前针对旅游产业的研究除了基础性方面和产业发展对策之外,更多集中于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以及细化的地区旅游产业研究。根据文献的研究内容,作者根据其所占比例,具体将文献分为旅游产业基础性研究、地区旅游产业、旅游产业关联与融合、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旅游产业发展对策及其他6大类,部分类别还有待进一步细分。文献分类及6大类中每一类别的文献数量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其中,发展对策性研究占研究总量的54%,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占19%;基础性研究占研究总量的11%;地区旅游产业及产业的关联与融合研究分别占5%和2%;其他相关研究占9%。本文主要就这几方面内容进行回顾和评述。

图2 研究文献占比分析

1.基础性研究

(1)旅游产业内涵。目前国内学术界在旅游产业内涵的认识上仍未有统一的定论,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一致性。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旅游产业是否等同于旅游业:戴斌等未对旅游产业和旅游业进行明确区分,而是直接将旅游业视为产业;而王兴斌等认为旅游产业不仅包括旅游业,还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提供物质、文化、信息、人力、智力、管理等服务和支持的其他行业;曹国新、占佳分别认为应从旅游消费和旅游供给的角度定义旅游产业,以区别于传统产业并利于与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对接[1]。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旅游产业是“综合性、经济性产业”。

(2)旅游产业范围。关于旅游产业范围的界定主要分为两派,谢春山等认为旅游产业指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旅游企业和旅游相关企业的集合体,包括旅游观赏娱乐业、旅行社业、餐饮住宿业、交通通讯业和旅游购物品经营业[2];王兴斌认为旅游产业不仅包括第三产业的许多行业和部门,还包括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为旅游业提供物质及非物质供应与支撑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众多行业和部门。随着旅游方式多样化发展,2002年后有学者对“旅游产业链”的内涵和结构范围进行了相关研究。

(3)旅游产业结构。关于旅游产业结构研究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结合实例分析旅游产业结构特征,探讨地区旅游产业(如辽宁、陕西、黄山等)结构调整的对策。二是探讨旅游产业优化升级的途径,从旅游经济综合性角度研究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其对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3]。至于旅游产业结构本身,则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框架,这与旅游产业的内涵和范围在学术界至今仍未有统一定论有关,研究旅游产业的结构离不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范围。因此,确定旅游产业的内涵与范围问题是构建旅游产业结构的前提。

(4)旅游产业地位。由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巨大成功,唐晓宏等将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来阐述,形成一股“旅游产业热”。然而,旅游业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将旅游业定位于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必须十分谨慎。董雪旺等认为旅游业不是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作者认为不能囿于传统产业的成见,只看到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给旅游产业一名正言顺的产业地位。虽然学者们所理解的旅游产业将导致旅游业与线性产业分类标准中的许多产业相交叉、重叠,但不能就此否认旅游业的产业地位,这是旅游业现实发展的需要。

尽管学者们对旅游产业内涵、范围、结构、地位的研究已经做了诸多阐述,但目前学术界对旅游产业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在进行概念界定和层次划分时应避免出现将旅游产业范围无限扩大化的趋势。一味地扩大旅游业的范围不但会造成产业之间界限的混乱,引起其他产业人士的质疑,也会使对旅游产业的具体分析不具有实际操作性,从而遭遇旅游统计方面的尴尬。

2.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

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是指旅游产业在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现象。随着旅游业空间集聚现象的出现,进入21世纪后,对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才受到学界的关注,其中“集聚效应”的研究数量比例最多。旅游产业空间集群研究是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对旅游现象进行的一种研究。

(1)空间布局特征。庄军指出旅游产业集群的系统架构包括3个层次,4种网络结构以及协作型和竞争型2种市场结构。正是这些结构,才形成了旅游产业集群。金卫东,王忠诚相继探讨了长三角地区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模式[4]。黄向以恩平市为例认为带状极核型的空间配置有利于实现产业集群的空间聚集,产业链的三维延伸策略有利于实现产业集群[5]。

(2)空间布局影响因素。邓冰、吴必虎等提出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不可或缺的作用[6]。叶红将旅游产业区分为城市型、景区型和社区型[7]。谢春山认为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受自然条件与旅游资源的禀赋、区位因素与集聚效益、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市场需求、旅游产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王欣、邹统钎研究了高速铁路网对旅游产业发展与布局的影响[8]。王天佑、付红艳、张一楠等以旅游区域为例,探讨了重庆、湖南、天津滨海新区等地的旅游产业集群的影响因子。

(3)空间布局发展趋势。李庆雷、李琼等指出旅游产业集群必须采取生态化和循环经济理念的发展模式。杨勇用定量研究方法,为中国旅游产业聚集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的论断,提供了稳健的证据。叶红提出应更新旅游产业区布局观,努力发展城市型集聚、限制景区型集聚、引导社区集聚发展等对策。未来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将由资源禀赋地转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由旅游资源地进一步向客源市场靠近、旅游城市和旅游区的空间互动性将进一步增强、区域化趋势显著、城市将成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等趋势。

学者们结合实例从多方面研究了旅游产业空间布局集群的发展。这些思路和理论能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以及特征、趋势提供一定的解读,但仍有很多问题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很多研究都是先假定某地存在旅游产业集群,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有些重要的问题被忽视:如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类型进行各种分类,但没有对具体类型进行细化、深入的研究;又如没对具体的主题旅游(生态旅游、遗产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集群)进行研究,及哪种主题的旅游产品存在旅游集群又应该怎么发展等。另外还有旅游产业集群的识别和统计标准的研究;注重个案研究,缺少普遍适应性研究;对案例地区缺乏全面深入的实际调查和分析等。以上也是今后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3.旅游产业关联与融合

(1)旅游产业关联。作为综合性产业,旅游产业与众多产业发生关联,不同背景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其开展研究。卢璐分析了旅游产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及新兴产业的内在结构和相互影响程度;刘晓欣研究了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之间的前向与后向关联关系,揭示出旅游业有较高的后向产业关联度,对国民经济有较大拉动作用,且有日益增强的趋势,但旅游业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等。

(2)旅游产业融合。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新的产业要素和产业形态不断产生,旅游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新热点,陆林等从旅游产业融合的形式、动因、路径、障碍、作用及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方面进行了讨论[9]。未来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应更加深入,改进研究方法,加强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性研究、旅游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旅游产业融合与企业经营战略结合的实证研究等。将研究的理论成果投入到实践中去,在内部推力和外部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提升社会经济系统协同程度和自组织能力,将会对中国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就业率的提升均有重要意义。

4.旅游产业其他研究

(1)地区旅游产业的研究。学者们对不同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区域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从地域上看,景庆虹、刘耿大等分别对北京、上海和东部沿海的旅游产业进行了研究,而西北与旅游业欠发达地区却少有研究者。这是因为旅游业发达地区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且学者们多以实例分析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加强对旅游业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的研究,并在实践中指导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当今旅游学届需要关注的问题。另外,随着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今后应将区域旅游产业的共性与地方旅游产业的个性相结合,在区域旅游产业整体的发展中展现地方旅游产业的特色,从而谋求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之路。

(2)旅游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刘文波、丁力等分别从分工、资源、调控、技术、市场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来探寻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为实现旅游产业的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除了要针对旅游产业的特点并综合考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外,必须从文化、主次、集群、城市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来探寻发展思路与对策。

(3)其他研究。除了以上主要几个方面,学者们还从旅游产业生态过程、生态系统结构与管理方面对旅游产业生态化问题进行了阐述;从区域、国内、国际等看空间尺度上对旅游产业竞争状况进行了解析;对旅游产业组织模式、旅游产业安全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三、研究展望

1.研究内容展望

在研究文献中,以发展及对策相关研究的数量最多,占54%。可见,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是学者们最关注的领域。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是次关注领域,其他部分文献数量发展趋势如图3所示。这些领域相关论文研究数量在2005年后增长迅速。2005年是中国旅游业全面融入世界旅游业的分界线,面对入世带来的挑战,大批学者将目光投向旅游产业如何发展的相关领域。

图3 主要研究内容历年发表文献数量表

从图3中可以看出地区旅游产业、旅游产业关联与融合问题是近些年兴起的新热点,且都呈现出上扬的发展趋势,将日益为学者们所关注。旅游产业融合相关研究是2008年后出现的,可见该领域是随着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而兴起的新兴领域,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旅游产业基础性研究在2007年有一个小高潮,这是因为《旅游学刊》等刊物在2007年组织了以“旅游产业的范围与地位”为主题的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广大学者踊跃投稿促进了这一时期旅游产业内涵、范围、地位相关研究的发展。但以目前来看,对旅游产业基础性问题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仅占11%,由于旅游学科的不成熟性,使得旅游产业的基础理论体系较薄弱,而过度强调对策性研究。恰恰是针对旅游产业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基础性研究遭受冷遇,使得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论指导体系至今未能搭建成形。没有成熟的理论作为指导,实践活动中往往出现意见分歧,难以指导旅游产业良性发展。可见夯实旅游产业基础理论框架是研究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10]。

2.研究思路展望

旅游体验是旅游产业研究的纽带,食、住、行、游、购、娱各大旅游要素的发展都离不开旅游者的体验。从体验的视角研究旅游产业,把握游客优先的尺度,以游客的体验为视角进行旅游产业各部分核心内容的研究。目前旅游学研究内容复杂多样,且大多是其他学科的衍生内容,如旅游心理学、旅游交通学、旅游保险学、旅游会计学等,而旅游学本身定位尴尬,很难全部从属于某一学科,找不到准确定位。因此,将旅游学同经济学、管理学等设立为并列的一门独立科学,有助于构建及完善旅游学的理论体系。旅游产业作为旅游学研究的一大分支,应在哲学的思想体系指导下,以旅游者的体验为核心研究旅游产业。

3.需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国内有关旅游产业研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尽管许多学者对旅游产业的体系和地位都作了一定的研究,但由于缺乏旅游产业理论体系的支撑,阻碍了旅游产业研究向更深一步的发展。因此,深化旅游产业的基础框架、理论深度,创新研究方法,在高新技术的发展下,将更多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旅游学中来,是今后研究发展的关键。另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及运行方式也是一个较为复杂而且远没有得到充分研究的问题。

[1]曹国新.旅游产业的内涵与机制[J].旅游学刊,2007,10(22):6-7.

[2]谢春山,孙洪波.旅游学概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黄蔚艳.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经济地理,2009,4(29):693-396.

[4]王忠诚.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J].经济地理,2006,12(26):83-86.

[5]黄向,梁明珠.区域带状极核型主题旅游产业集群培育--以广东恩平旅游经济走廊为例[J].经济地理,2007,6(27):977-980.

[6]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旅游论坛,2004,6(15):53-57.

[7]叶红.我国旅游产业区模式:比较与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06,8(21):24-29.

[8]王欣,邹统钎.高速铁路网对我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与布局的影响[J].经理地理,2010,7(30):1189-1194.

[9]陆林.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产业融合[J].旅游学刊,2011,5(26):6-7.

[10]王辉,宋丽,郭玲玲.大连海岛旅游发展策略[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04):366-370.

(责任编辑 董邦国)

Analysis and Review on Domestic Tourism Industry Researches

SHI Ying,WANG Lei,ZHU YU-wei,XIAO Han
(College of Tourism Management,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81,China)

This paper takes 3 159 articles published from 1989 to 2011,which are included in CNKI,as the objects of this review.It analyses domestic results and presents situation on tourism industry researches with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Reviewed from basic research,spatial layout,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tourism industrial correlation and convergence,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trend and countermeasures,other aspects,it summarizes the features and problems of Chinese tourism industry study:weak basic theoretical framework,unbalanced research contents,scarce research on emerging industry,etc.It holds the view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theoretical framework concerning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tourism industrial correlation and convergence will be strengthened further.

tourism industry;literature review;domestic research

book=4,ebook=107

F59

A

1009-315X(2012)04-0376-05

2012-03-21;最后

2012-04-28

石莹(1988-),女,辽宁抚顺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空间布局旅游业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浅析美术馆建筑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空间布局图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