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牧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2-09-05扬,曹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牧区子系统指标体系

张 扬,曹 阳

(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605)

中国牧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张 扬,曹 阳

(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605)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牧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总结了相关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牧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和原则,并设立了一套由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生态可持续发展系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以及协调发展系统构成的牧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牧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 言

中国牧区主要包括13个省(区)的268个牧区半牧区县(旗、市),牧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牧区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牧区作为一个具有特定生态意义的区域,其战略地位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草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牧区是主要江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牧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筑中国西部和北部生态安全屏障;其次,牧区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民族团结、边疆长治久安的可靠保证;第三,牧区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第四,牧区可持续发展也是中国战略资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牧区具有不同于农区、山区及工业区的自然、经济及人文社会环境,其发展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如何科学、准确地把握牧区当前发展的进程,衡量是否符合规律,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当前的重要课题。解决的关键就在于建立一套科学、有效、能够体现牧区自身发展规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国内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邓波将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研究,将草原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为压力指标、承载指标和区际交流指标三个子系统,共选取31个指标,并对锡林郭勒盟草原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2]。王晓鹏、曾永年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协调性出发,构建了青藏高原牧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3类、7组,包含有人均水资源、人均草场等共计27个指标项,在此基础上运用该指标体系对青海省内的30个牧区县给出了发展现状的评价[3]。郭强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为核心,从社会、经济、生命支持系统、人口、资源等5个方面,使用27个指标构造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4]。高风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以综合性、可比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构建了“四层叠加,逐层收敛”的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以及变量层四个等级,变量层共采用86个指标[5]。杨伊侬根据内蒙古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造了包含三个层次的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指标体系中目标层为内蒙古牧业可持续发展;准则层包括牧业生产可持续子系统、牧业经济可持续子系统、牧区社会可持续子系统和牧业生态可持续子系统;指标层包括草地生产率、牲畜良种率等24个指标[6]。

作者认为,当前研究成果具有三方面优点:一是注重指标体系的全面性,能兼顾牧区人口、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等几方面;二是注重指标体系的简洁性,尽量选取较少的、可搜集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便于应用;三是注重指标体系的针对性,设计时尽量体现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然而,当前研究成果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在于没有强调牧区草原的生态可持续,草原是陆地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中国作为草原大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约为森林面积的2.5倍,耕地面积的3.2倍,是中国国土的主体和面积最大的绿色屏障,因此,指标体系中必须要强调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其次是反映牧区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程度指标的缺失,目前中国牧区发展中存在“四维”矛盾,即畜牧业快速发展造成草原生态的不可持续、草原生态建设造成牧民增收的不可持续、粗放式生产方式造成畜牧业发展的不可持续、牧业人口压力造成畜牧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不可持续,反映了牧区子系统之间的矛盾是牧区可持续发展的阻碍性因素。总体上,国内学者对牧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并不多见,未能形成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框架体系。构建牧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是要能够客观、准确的反映牧区发展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

三、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牧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和理论依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应从牧区实际出发,体现科学发展观,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因素,以形成多属性、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反映人口、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等子系统相互协调、良性发展。

2.基本思路

(1)体现生态优先的牧区发展基本方针。《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17号)中确立了牧区发展的基本方针,指出长期以来片面强调草原的生产功能,忽视其生态功能,是造成牧区人、畜、草关系失衡,牧区生态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意见》进一步指出,只有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才能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牧区发展必须树立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走出一条又好又快新型发展之路[7]。所以,牧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突出体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2)体现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以人为中心,资源终归是有限的,智力与知识的潜力则是无限的,是最大的可再生资源。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经济作用的体现,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科技知识,谁就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永久动力与源泉。未来的发展和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竞争,离开人的全面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既应有反映控制牧区人口数量的指标,也应有反映人口素质的指标[8]。

(3)体现牧区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既依赖于各种资源的持续供给,又依赖于各部门、各领域的协调。对于牧区而言,应特别注重其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的协调,不可因为过度追求生产、生活功能而破坏其生态功能,反之也不可因为过度注重其生态功能而限制牧区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协调发展是从横向关系视角理解发展观问题,寻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合理优化,强调人口、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

四、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应该建立在充分研究牧区人口、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础上,能够较为客观和真实地反映牧区发展状态和各子系统的相互联系,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能较好地度量牧区可持续发展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

2.系统性原则

牧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从社会、经济到人口、资源、生态等系列领域。因此,指标体系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要有较广的覆盖面,能从不同角度描述刻画牧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况,综合地反映影响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如资源的利用,生态的破坏及治理状况等。

3.可操作性原则

要充分考虑指标的量化及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及可靠性,尽量利用现有统计资料,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综合性指标。指标经过加工和处理之后,必须简单、明确且容易理解。用尽可能少的指标,科学、准确、全面地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反映牧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

4.针对性原则

牧区具有不同于农区、山区及工业区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其发展也必然具有特殊规律。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具有针对性,能够体现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五、牧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牧业人口过多给牧区生态及畜牧业发展造成很大压力,同时牧区的发展也离不开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因此,牧区可持续发展需要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支撑,“推动牧业人口转移,提高牧区人口素质”应是一段时期内衡量牧区人口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

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资源的永续利用。资源丰裕程度反映出牧区发展的潜力,资源转化效率则反映出牧区发展的持续性,因此,作者构造资源基本指数与资源转化效率指数作为资源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的核心指标。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牧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确立了将生态优先作为牧区发展的基本方针,生态可持续不仅对牧区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同时还关系到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根据WECD的观点,可持续发展在经济领域的具体目标是消除贫困并实现适度的经济发展。因此,作者将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指数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的核心指标。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牧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牧区可持续发展在社会领域的目标是满足牧区人民就业和生活的基本需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体系,保证牧区社会的安全稳定。作者以社会基本指数度量牧区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能力,以人民生活指数度量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以社会安全指数度量牧区社会安全稳定程度,三者构成社会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的核心指标。

牧区可持续发展是涉及人口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五大子系统的复杂均衡,必须达到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共生才能最终实现总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作者将协调发展子系统加入牧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用以度量五大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综上,牧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生态可持续发展系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以及协调发展系统6大系统、17个指数、46个指标构成。根据德尔菲法,本文对人口、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子系统权重进行了三轮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出具体指标的权重情况如下表,都满足了一致性检验。

表1 牧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对牧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指标体系。但是,由于牧区可持续发展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条件下,其侧重点有所差异,指标体系也应有所调整。因此,作者提出的牧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随研究任务、研究对象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

[1]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17号.

[2]邓波.草原区域草业生态系统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3]王晓鹏,曾永年,曹广超,等.基于多元统计和AHP的青藏高原牧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与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6):139-144.

[4]郭强.甘肃省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高风.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4):23-29.

[6]杨伊侬.内蒙古可持续牧业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

[7]马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董邦国)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s Pastoral Areas

ZHANG Yang,CAO Y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research is a major aspect in study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areas.After summarizing some related researches,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ideas and principles for building the index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et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pastoral areas which include the following:popul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resour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ystem.

pastoral areas;sustainable development;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ook=4,ebook=115

F205

A

1009-315X(2012)04-0333-05

2012-03-01;最后

2012-04-25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点项目(10AMZ006);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青年项目(09CMZ02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DC10050201);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DC10020202)

张扬(1980-),男,吉林白山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战略管理、工业系统工程研究。

猜你喜欢

牧区子系统指标体系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内蒙古牧区旗县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锡林郭勒盟牧区储水窖工程建设探究
车载ATP子系统紧急制动限制速度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