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介入封堵治疗低龄低体质量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意义

2012-08-15沈群山张刚成尚小珂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年9期
关键词:低龄主动脉瓣房室

沈群山,张刚成,姚 艺,尚小珂

自1997年Amplatzer法经皮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术成功应与于临床,至今已经20年,临床上取得极大的成功,使该方式成为替代外科手术治疗该病的首选治疗方式。超过98%的PDA患儿能通过介入治疗而根治。但少数患儿由于体质量低,动、静脉血管纤细,且多合并明显肺动脉高压,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并发症较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近7年来进行的低龄低体质量婴幼儿PDA封堵术,探讨其可行性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7月—2012年1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应用经皮介入治疗的PDA患儿105例,其中男20例,女85例;年龄7个月~3岁,平均 (12±3.6)个月;体质量7~12 kg,平均 (10.2±2.2)kg。其中无合并症21例,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84例,左房室瓣轻-中度关闭不全26例,主动脉瓣轻度狭窄12例,21-三体综合征19例。所有患儿术前均行常规血生化检查、胸部正位片、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诊断及明确封堵适应证。

1.2 治疗方法 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所有患者均按照中华儿科杂志出版的《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1]的方法进行操作,基础麻醉下常规行右心导管检查,测量肺动脉压力、肺动脉至右心室连续压力阶差,右心各部位及降主动脉采血测血氧含量,计算左向右分量 (Qp/Qs)。并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PDA形状并测量,用Amplatzer法选择比PDA最窄直径大4~6mm的封堵器进行封堵 (为上海形状记忆金属公司及深圳先建科技公司生产的)。置入封堵器后,再次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观察封堵器的腰征是否明显,残余分流情况,重点了解降主动脉有无狭窄及梗阻,必要时再次测量降主动脉跨封堵器处的压力阶差,重复测量封堵后肺动脉压力。如封堵器腰征明显,无或仅有少许残余分流,无医源性降主动脉缩窄,可以释放封堵器,完成手术。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肺动脉压力下降≥25%,主动脉升高,提示肺动脉高压为动力型,也可以封堵PDA。

1.3 术后治疗及随访 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1~2d,行术肢伤口制动及沙袋压迫,次日复查血常规,需注意血小板变化。术后次日复查超声心动图、胸部正、侧位片及心电图检查。出院后1个月、3个月、半年、1年返院复查。

2 结果

2.1 手术时结果 105例患儿中102例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7.1%,PDA最窄径2~8mm,平均 (4.1±2.5)mm。封堵器置入5min后行主动弓降部脉造影,56例有微量分流。1例患儿封堵器释放后超声心动图提示中等量残余分流,分流性杂音明显,改行外科手术;1例C型PDA患儿由于PDA在主动脉侧成角畸形,封堵器置入后部分阻碍主动脉血流;另1例患儿PDA巨大,封堵器显著牵拉主动脉呈褶曲畸形。上述2例患儿造影虽无残余分流,跨封堵器处亦无压力阶差,考虑封堵器释放后可能出现医源性降主动脉缩窄,遂收回封堵器而放弃封堵。

2.2 术后早期结果 56例术中造影有微量分流的患儿,1例仍有中量分流伴明显分流性杂音,送外科手术治疗。其他患儿均无残余分流,降主动脉血流速度亦无增快。3例患儿术后术肢股动脉搏动明显减弱,该侧下肢呈花斑样改变伴皮温降低,经给予尿激酶溶栓、罂粟碱扩血管及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1例患儿术后因哭闹躁动致穿刺处大量出血,及时发现后重新压迫止血、加压包扎及输血后恢复。26例患儿合并左房室瓣轻-中度关闭不全,术后24h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反流程度均减轻,仅2例仍为轻-中度关闭不全,3个月后复查均无临床意义的左房室瓣关闭不全。12例患儿合并主动脉瓣轻度狭窄,封堵前用端孔导管直接测主动脉瓣跨瓣压差10~30mmHg(1 mmHg=0.133kPa),封堵后均重复导管测左室至升主动脉连续压示跨瓣压降至10mmHg以下或无压力阶差。

2.3 随访结果 102例PDA封堵成功的患儿术后3~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均未发现残余分流,左房室瓣和主动脉瓣未发现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关闭不全及狭窄,未出现医源性降主动脉狭窄及左肺动脉狭窄,全组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随着Amplatzer法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术在国内的开展及普及,由于其安全、无创、并发症少等优点,该方式已成为PDA的首选治疗方式。超过98%的PDA患者都可以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随着经验的积累,很多医疗单位开始向低龄低体质量和巨大儿PDA方面发展[2],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本研究患儿均为3岁以内的低龄低体质量的婴幼儿,该类患儿由于PDA直径较大,左向右分流量大,容易出现发育延迟、呼吸道感染、慢性心功能不全,并较早出现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应尽早治疗。本组患儿最低体质量7kg,最小年龄7个月,PDA最窄径最大8mm,多数均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绝大多数患儿均成功完成封堵手术。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有其自身的特点:发育差、低龄、低体质量、血管纤细导致穿刺困难,不宜选用过大的输送鞘管,血管并发症多,易造成医源性降主动脉缩窄及左肺动脉狭窄。同时患儿往往反复肺部感染,术中呼吸道分泌物多,存在误吸风险,术中呼吸道管理较困难,对麻醉的要求高。本组105例患儿成功率为97.1%,总结经验如下:(1)选择合适型号的封堵器。1989年Krichenko等[3]报道A、B型PDA较适合行介入封堵术,C型和窗型尤其是PDA最窄经>5mm时较难封堵。本组1例失败患儿为C型PDA最窄径6mm,封堵器置入后导致主动脉褶曲狭窄而失败。婴幼儿血管弹性好,封堵器置入后动脉导管会明显增宽,年龄越小扩大越显著,因而婴幼儿PDA封堵时往往需要选择大于PDA最窄处至少4~6 mm型号的封堵器才能有效地闭合PDA。对于C型PDA,当PDA最窄径≥5mm时,所选封堵器的直径应2倍于PDA的最窄径。同时由于婴幼儿主动脉较细,选择封堵器时应重点考虑封堵器主动脉侧的大小,可以根据漏斗部的直径选择合适型号的封堵器,尽量使主动脉侧封堵器完全嵌在PDA漏斗部内,同时术后必须测量升主动脉跨封堵器的连续压力阶差,如压差大于5mmHg,说明存在降主动脉缩窄,必须收回封堵器。部分婴幼儿动脉导管内径较大,主动脉壶腹部窄小,加之主动脉腔管径细小,常规蘑菇伞置入后可能会部分凸入降主动脉内,造成主动脉的变形和管腔狭窄,有条件可选用成角型封堵器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封堵器置入后降主动脉的狭窄和牵拉变形[4]。本组1例患儿也是C型PDA,基本无漏斗部,置入封堵器后主动脉侧成角明显,造成降主动脉褶曲畸形,最终放弃封堵术。(2)可以有效鉴别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的肺高压性质。它可以通过直接封堵PDA观察肺动脉压力变化。PDA堵闭后,如果肺动脉压力不降或反而升高,同时主动脉压力下降,外周血氧饱和度下降,血流动力学不稳,氧合下降,需要考虑阻力性肺高压,应慎重考虑是否释放封堵器。在上述情况下,应该收回封堵器,并予降肺动脉压的药物治疗3个月后再次行右心导管检查,根据导管检查结果再决定是否有手术机会。如果PDA堵闭后,肺动脉压下降≥25%,同时主动脉压力不变或上升,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氧合正常,则可释放封堵器。相对于传统的右心导管检查+吸氧试验或吸药 (万他维)试验,这种封堵试验的准确性更高。本组患儿有84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平均压≥50mmHg)23例,均成功实施封堵治疗,术后观察10~2min,肺动脉压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符合前述特点,遂释放封堵器。术后随访超声心动图及胸片,肺动脉压力及左室大小在1年内一般都能恢复正常,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生长发育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说明婴幼儿早期封堵PDA具有积极的意义,能明显改善该病的预后,避免Eisenmenger综合征的发生。(3)合并瓣膜病变:婴幼儿由于PDA分流量多数较大,Qp/Qs多在2.0以上提示大量左向右分流,PDA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左室前负荷增加,容易在原有主动脉瓣解剖病变基础上加重狭窄程度,导致临床过高估计主动脉瓣狭窄程度。左室前负荷增加、左心室扩大,左房室瓣容易出现相对性关闭不全,中度以下的主动脉瓣狭窄 (跨瓣压差≤50mmHg)和中度以下左房室瓣关闭不全,瓣膜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可以只需封堵PDA,而不处理心脏瓣膜,术后随着血流动力学的改善,左心前负荷减轻,左室缩小,主动脉瓣狭窄或左房室瓣反流会自行好转。本组26例合并左房室瓣轻-中度关闭不全和12例合并主动脉瓣轻度狭窄的患儿,3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均未发现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改变。(4)并发症:PDA介入封堵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多发生于小儿及大型PDA。包括残余分流、医源性降主动脉和左肺动脉狭窄、溶血、血栓形成及封堵器脱落等[5]。婴幼儿选择合适型号的封堵器需要一定的临床经验。偏小的封堵器,易造成残余分流、溶血和封堵器脱落,太大又可能造成医源性降主动脉和左肺动脉狭窄,建议依据漏斗部直径选择封堵器尺寸。本组1例封堵器选择偏小,术后出现中量残余分流及明显分流性杂音而转外科手术治疗。低龄低体质量患儿,周围血管纤细,术后发生血管并发症的几率较高。本组3例患儿术后术肢股动脉搏动明显减弱,下肢侧呈花斑样改变伴皮温降低,考虑血栓栓塞,经溶栓、扩管及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小儿凝血功能好,所以小儿术后压迫血管事件不易太长,加压包扎力量不宜太大,术肢制动时多按摩下肢以促进术肢血液循环。1例患儿术后由于哭闹及躁动导致伤口出血,未及时发现,出血量较大,最后经输血治疗后方好转。

综上所述,婴幼儿PDA的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早期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患儿预后,延缓和逆转肺动脉高压。但应该严格把握介入适应证,并且由有丰富经验的儿科介入医师操作,术后需要严密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于Krichenko C型和窗型及PDA>5mm的婴幼儿,选择介入封堵的方式要慎重。

1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委员会.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 [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3):234-239.

2 Robert H.Multicenter USA amplatzer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occlusion device trial[J].J Am Coll Cardiol,2004,44(3):513 -519.

3 Krichenko A,Benson LN,Burrows P,et al.Angiograph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isolated persistently patent ductus arterious and implication for percutaneous catheter occlusion [J].Am J Cadiol,1989,63(12):877-800.

4 Faella HJ,Hijazi ZM.Closure of the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with the amplataer PDA device:immediate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J].Cardiovascul Intervent,2000,51(1):50.

5 Masura J,Walsh KP,Thanopoulous B,et al.Catheter closure of moderate-to large-sized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using new amplatzer duct occluder:immediate and short- term results [J].J Am coll Cardiol,1994,23(4):1666-1670.

猜你喜欢

低龄主动脉瓣房室
低龄未成年人案件核准追诉问题研究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致复杂心电图表现1 例
2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主动脉瓣下狭窄的再次手术
超高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围术期护理分析
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型生物瓣膜替换治疗老年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的近中期结果
房室阻滞表现多变的临床心电图分析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测房室交界区前传功能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低龄儿先天性并指
低龄未婚先孕者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后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研究
低龄晚孕穿透性胎盘植入1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