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会话叙事的基本特性及社会认知叙事分析模式的建构*

2012-08-15赵玉荣

关键词:经验性会话叙事学

赵玉荣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随着后经典叙事学研究领域拓展到日常话语,在叙事学和话语分析的交叉领域,会话叙事学研究传统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逐渐确立。首先,Fludernik于1996年出版的《走向自然叙事学》[1]一书从理论上对这一研究范式加以概括和提高,系统阐释了会话叙事,即自然叙事研究的意义和方法。本世纪初 Norrick的《会话叙事》[2]、Ochs和 Capps的《生活叙事》[3]等专著,Quasthoff和 Becker主编的《叙事互动》[4]以及 Thornborrow和Coastes主编的《叙事的社会语言学》[5]等论文集陆续发表,这一方向的研究悄然兴起。

国内学者对后经典叙事学并不陌生。首先,近些年,国内出版了一系列对国外叙事学研究的译著和评介性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新叙事学译丛”系列自2002~2011起先后翻译出版了女性叙事学、修辞叙事学、电影叙事学等方面的多种译著。同时,谭君强[6]、申丹与王丽雅[7]等编著的对后经典叙事学导论性著作和申丹[8-9]、唐伟胜[10-11]等在期刊上的大量评介性文章都激发了国内研究者对后经典叙事学研究路径的兴趣。目前,国内媒介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等的应用研究发展较快,如:杨鹏[12]、尹兴[13]等媒介叙事学专著和禹建湘[14]、柯倩婷[15]等女性主义叙事学专著先后出版。然而,自然会话叙事研究似乎还未受到话语分析和叙事学领域学者的重视,倒是从文艺学和传播学角度,仅有少数学者对叙事型相声[16]和叙事谈话节目进行了分析[17-18]。然而,文艺节目中的叙事都是经过剪辑加工、甚至提前编排的,无法反映日常生活中真实会话叙事的机制和功能。

总之,国内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整体发展势头很好,但国外新兴的自然会话叙事研究在国内尚未开展。笔者将在国外研究基础上讨论会话叙事这一新的叙事体裁的基本概念、基本属性,并尝试性地提出会话叙事的社会认知叙事分析框架,以期唤起国内学者对自然会话叙事的研究兴趣。

一、会话叙事的基本概念

叙事随时随地在发生,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经验和知识概念的组织方式。从叙事中,可以学到关于人类自身和周围世界的很多知识。然而,叙事的经验意义是如何得到交流和他人的确认却是难以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兼具会话和叙事特征的会话叙事或许是获得答案的突破口。

会话叙事通常是一种个人经历叙事,即与生活中叙述者的个人生活真实经历的事件顺序相匹配的一系列叙述子句[19]398,但不能简单等同于一般的通过社会访谈搜集的个人经历叙事语料。按照Norrick的说法,会话叙事专门是指出现于日常会话中的经验叙事,具有话题的动态发展,没有固定次序和长度限制的话轮转接,听话人不断给出倾听信号等面对面的互动交际特点[2]23。

会话叙事是Fludernik所定义的自然叙事中的一种。所谓自然叙事,是自发性会话中出现的故事讲述,包括经验性会话叙事、叙事报道、笑话或轶事。叙事报道是指简单的事件先后顺序的叙述,缺少故事性和反思性;而笑话或轶事不会更新听话人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同样缺少经验性和反思性。经验性会话叙事是指在自然会话交际的话轮转接中完成的针对叙述者个人直接或间接经验的故事讲述[1]57-63,是 Fludernik 所强调的自然叙事以及一切其他叙事的原型。文献中讨论的会话叙事主要是指这一种。

按照 Ochs 和 Capps的研究[3]57,会话叙事是一种“生活叙事”,是在日常社会交往中交谈双方合作建构的、未经任何修饰的生活事件的叙述。这类叙事的结构不是那么完善,连贯性不是那么充分,但这类叙事是人们建立和维护日常生活的方式,是认知和交际的方式。

参照Fludernik对经验性的界定及上述各项定义,笔者将自然会话叙事定义为日常会话中自发性的、交谈双方合作建构的、具有经验性和反思性的故事讲述行为,同时是构成日常社会交际和认知活动的一部分。

二、会话叙事的基本特性

顾名思义,会话叙事兼具叙事与会话交际的双重特征,同时,作为会话交际中的叙事活动,又具有语境内嵌性。

(一)叙事特征

会话叙事是日常社会交往中的一种故事讲述行为,具有充分的叙事性,这主要体现在经验性与认知性、可述性、序列性、结构性与建构性几个方面。

1.经验性与认知性

根据Fludernik的观点,“叙事性由经验性构成,而经验性是指对‘真实生活经验’的摹拟性再现”[1]12-13,这就要求一个行动者和一个具有意识和思维表征能力的叙述者。换句话说,经验性反映的是与人类存在和需求密切相关的体验认知框架——有行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人(或拟人性的行动者和体验者)是其基本要素。基于此,以真实生活经验及其反思为内容的会话叙事自然是探究叙事经验性和叙事者对世界的体验认知的资源。

Bruner曾经指出,叙事方式是与科学(哲学)方式并行的,人类组织经验和建构现实的基本思维模式[20]27。当在会话叙事活动中将生活经验切分组块,并赋予其因果关系、典型性、序列性,就加深了对世界和生活的认知,获得了一些重塑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21]170。因此,会话叙事具有充分的认知特性,是探究叙事如何作为认知工具的资源。

2.可述性

可述性概念缘于Labov等对个人经历叙事中评述性话语的分析。Labov注意到个人经历叙事者往往会强调其经历的奇特和不寻常的性质,特别是在叙事中随时运用评述性话语强调所述事件的意义和相关性[22]371。不过,近些年学者们对会话中叙事的可述性研究发现所述事件的可述性并不单纯是事件的内在性质,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话交际语境的动态变化以及受述者与叙事者的交际互动[23]34,或者说取决于会话叙事中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维护与建构过程[2]1,15-116。因此,会话叙事的可述性的实质似乎是意义的动态建构问题,很值得深入探究,以期了解叙事与会话交际的关联性问题。

3.序列性、结构性和建构性

会话叙事的核心是一个叙述者意欲与受述者分享的故事,叙事活动本身以及叙述中包含的叙述子句都呈现序列性。正如Sacks等指出的那样,会话叙事活动一般按照开场、讲述和反馈的顺序依次进行[24]337。同时,会话叙事活动围绕一个或一系列具有可述性的事件来展开,而事件的发展本身具有内在的序列性。故事讲述中的叙述子句与实际的事件发展顺序相匹配,也随之具有明显的时间顺序标记[19]399-402。同时,故事的讲述也会参照讲述者和受述者头脑中的事件脚本顺序、空间顺序、因果关系顺序,符合认知过程的序列性。

在序列性的基础上,会话叙事具有结构性和建构性。首先,会话叙事活动由开场、讲述和反馈三项子活动构成,每部分的活动按照话轮次序和故事发展的顺序进行。其次,会话叙事中的故事会在叙述者的讲述下,依照概述、背景、发展、评价、结局[22]363的顺序展开,并因此具有基本清晰的情节脉络。同时,会话叙事在实时的会话交际中进行,故事的结构和意义是叙述者在受述者的评述、提问等的影响下动态建构的,而且受述者须按照故事讲授的顺序随时建构、调整自己对故事的把握和理解。

(二)会话交际特征

1.互动协商性

会话叙事具有明显的互动协商性。自发性会话叙事是在互动的话语交际中完成的,叙事的内容随会话参与者的话语发生变化,讲述的细节也往往因听众而异。换句话说,会话中的故事常呈现出听者驱动的特征。除讲述的内容外,叙述者对故事的态度和评价也往往与听者直接相关[25]84-90。因此,故事的可述性和语境关联性是在双方互动交际中逐步确立,故事的意义也最终在协商中得以确立。而当话题与受述者的兴趣关联紧密,或受述者也是叙述者所述的事件的部分知情者,会话叙事还会从听者驱动进一步发展成合作叙事,故事的讲述由双方协商配合完成。

因此,自发性会话叙事是理解话语和意义建构的“对话性”的最佳路径。在这类叙事中,意义的确立和延展不是在单一维度上由单一讲述人的叙述完成,而是由双向、或多向的维度上由合作的讲述人协商完成。这种意义的多元性、协商性恰恰反映了巴赫金所说的人类话语的本质特征——对话关系[26]106。

2.社会实践性

会话叙事既然是互动交际的一部分,而叙事者和受述者又都是社会人际关系链条中的一部分,那么,叙事活动还具有社会实践性,是社会交往活动的一部分,承担着人际关系的维护与调整的任务。一方面,会话叙事的讲述者、受述者都要依据社会文化语境下传统会话规约的限制[23]3,75,扮演规约所要求的活动控制者、配合者或合作者的社会角色。另一方面,会话叙事的参与者往往借助叙事互动完成其所处的时空环境、社会人际环境所要求的社会交际任务,比如:建立亲密关系、缓和冲突、维护自我形象等[27]25-29。此外,会话叙事还可以协助完成儿童社会化、叙事医疗等实际的社会工作。

探究会话叙事的社会实践性可以帮助理解会话叙事如何服务于人际交往所处的话语世界的大语场的要求,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

(三)语境内嵌性

Ochs和Capps(2001)将语境内嵌性作为分析口语叙事的一个重要维度,分析故事的讲述活动与周围的话语的疏离或内嵌的程度,指出自发性会话叙事显然要比访谈诱发的口语叙事具有更高的内嵌性。[3]23

这里所说的语境内嵌性不涉及上文所述的社会语境,而是指故事讲述的上下文。故事讲述部分与其邻近的会话交际在主题、意义上具有紧密的关联,会话叙事的引入一般是为了给叙事者的某一观点提供论据或回应受述者的问题等等,而故事讲述之后双方对故事展开的评论又往往会引领双方回到会话交际的主题,也就是说,叙事前后的互动交际构成了故事讲述的框架。会话叙事的语境内嵌性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会话叙事中讲述故事的意义与会话交际语境之间的互文性,了解故事讲述如何重塑语境,而故事的结构和意义又如何因语境的限制而被改变[28]37-38。

三、建立会话叙事的分析框架

综上所述,会话叙事本身是互动交际行为的一部分,具有互动协商性、社会实践性以及语境内嵌性等特性,而叙事互动的核心是叙事者使储存在记忆中的经验片段成为意义明确的、又符合交际语境的外部故事;与此同时,受述者要完成对故事的认知和理解,并参与故事的建构。因此,会话叙事又具有经验性、认知性和建构性。为充分揭示这些特性,笔者在叙事学、会话叙事研究、认知叙事学基础上,结合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的经验潜势的说法,尝试性地提出会话叙事的综合理论分析模式。该分析框架模式主要包括两部分理论假设:第一,会话叙事的框架层次——分析会话叙事的会话交际特征和语境内嵌特征;第二,故事世界的建构和识解——分析会话叙事的叙事特征及叙事建构与理解过程。

(一)会话叙事的框架层次

根据Genette的论述,叙事分为外叙述层(指故事之外的叙述行为)、内叙述层(叙述中呈现的故事)和元叙述层(包含在内叙述层之中的叙事)三个层次[29]228。这一叙事分层说影响很大,但Genette将第二层的叙事行为与内嵌的故事置于第一层故事内部的做法,未能清楚地区分不同层次的叙事行为,一直饱受争议,遭到 Rimmon-Kenan等学者的反对。Rimmon-Kenan等主张将元叙事层称作次级叙事层[30]91-92,Fludernik 采纳这一提议,将叙事分层概括为4层,即:A.外层(异叙事者);B.故事层(包括C作为情节构成的一部分);C.人物的叙述性话语;D.人物讲述的故事[1]342。这样,第一层次叙事和附属层叙事中的故事都包含在叙述性话语之中,叙事的分层更加清晰合理。笔者赞同Rimmon-Kenan和Fludernik将故事统一置于话语中的做法,但在会话叙事中,叙事者本人就是故事主人公或主要参加者,故事层次简单,一般不会包含嵌套叙事,而话语层次较为复杂,既有直接关于故事本身的话语交际,也有故事开场前和结束后的针对同一主题的话语讨论。

Young关于民俗文化口语叙事的层次区分,更接近于笔者的看法。Young主张故事包含在话语中,而话语分为直接表述故事的话语层和会话。具体地说:故事世界(taleworld)包含在故事话语领域(storyrealm)中,而故事话语领域(storyrealm)以会话领域(realm ofconversation)为框架[31]14-17。不过,由于 Young 研究的是民间故事,所说的会话领域只限于故事的导入和结束语部分。针对自然会话叙事,笔者认为应将其拓展一些,包括故事讲述前与其主题一致的会话讨论和故事讲述结束后针对故事的进一步讨论。Young所命名的故事话语领域(storyrealm)与故事世界(taleworld)概念分别指表述故事的话语和话语交际时空之外的、故事所述的行动序列所在的抽象时空。笔者认为针对互动性、经验性更强的自然会话叙事可做更进一步的区分,将交际双方在故事讲述中针对故事的互动交流视作叙事层,将叙述中所包含的与叙述者个人生活真实经历的事件顺序相匹配的一系列叙述子句称作故事层。而参照功能语言学的看法,经验是意义的潜在资源,语言所表述的行动序列对应的是不同类型的经验[32]48,可以将行动序列视作经验层。那么,可以将会话叙事理解为4个层次上的意义空间,最底层的是意义的来源:经验(包含不同类型的行动),经验基础上的有序列、有结构的叙述子句构成故事,故事内嵌在互动性叙事话语中,叙事内嵌于与其同主题的会话交际中。

(二)故事世界的建构

依据David Herman等学者的主张,叙事是一种“认知方式”;叙事理解就是受述者根据故事讲述的语篇或话语指示重构故事世界,更新大脑中的认知模式的过程[33]6。Herman指出故事的读者或听者要理解叙事话语,需根据叙事的线索建构一个具有指示中心、人物关系、事件图式和行为序列的心智空间—故事世界。Herman还提出系统功能语法关于经验过程和参与者角色的及物性分析框架可以反映叙事语篇的意义系统(故事世界)与语言形式系统的对应关系[33]140-146。可以沿此方向,运用及物性理论分析叙事背后经验链(及物性过程)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在不同类型的会话叙事中是否也存在不同的经验表征方式;分析叙事背后的故事链又如何通过在经验链中加入因果、时间关系链而建立起来,借以探究故事世界如何在经验世界的底层搭建起来。

但Herman的故事世界似乎更多地是指受述者要利用各种文本或话语的线索重构曾经在作者创作故事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的思维表征,而对受述者本人的知识和经验背景在建立故事世界中的作用较少强调,由于笔者所关注的会话叙事中故事的讲授以及受述者对故事的重构均以会话交际为框架,故事的建构和理解中双方的互动频繁,因此,会话叙事中的故事世界建设既会依循叙事话语的各种线索,也会充分体现参与者的认知共同场。

还有一个遗留的问题是,叙事者对过去经验的记忆如何转化为话语交际中的故事的?Jahn区分了外部故事和内部故事,将在回忆、想象、梦想中出现的故事命名“内部故事”,将小说、轶事、电影及戏剧中有形的故事称为“外部故事”,并主张二者在叙事的心理建构中可以相互转换:真实生活事件或外部故事经过心理感知成为内部故事;内部故事经过外化过程可以变成外部故事[34]200-201。笔者认为在会话叙事的故事世界建构过程中,叙事者将记忆中的经验组织成故事的过程是内部故事的构建过程,而在交际中叙事者对故事的讲述过程即是故事的外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听话人通过叙事层次上的互动会对叙述者讲述的细节及故事的意义阐释发生影响,从而间接参与外部故事的建构。与此同时,受述者在交流过程中对叙事者所述的故事及故事中包含的经验理解加工,使之成为想象空间的内部故事,这一转换过程双方的脚本、图式等知识起到重要作用。

四、会话叙事的社会认知叙事分析框架

综合以上对会话叙事基本属性的论述和上面的两项理论假设,可以综合采用社会认知叙事分析模式来解析会话叙事的叙事、会话交际和语境内嵌等特性。

其基本假设是:在作为互动交际行为的会话叙事中,存在着经验、故事、叙事、会话;最底层的是处于记忆的黑箱中的交际双方的经验片段,其中包含着双方关于行动和故事的基本认知体系和各自的真实生活世界经验;这一层次是交际双方完成故事的建构和理解的根基。叙述者将储存在记忆中的经验片段系列化和逻辑化,使之具有内部故事的雏形,讲述过程中叙事者在交际语境的刺激下对其做进一步认知加工,该故事完形成为外部故事。外部故事在叙事互动中为受述者所接收、感知,并进行加工处理。一方面,受述者这时会调动自己经验世界中关于行动序列和故事的脚本知识,对叙述者的外部故事进行预期并通过提问、修正等策略验证其假设,从而协同参与外部故事的建构,这样,故事世界充分体现参与者的认知共同场;另一方面,受述者会利用叙述者讲述话语中的一切语境提示,努力理解对方所述故事中的真实生活事件以及叙述者对该事件的感受,在想象中建构对方所述的故事世界并借此探知对方的经验世界,从而丰富自己的间接经验和对真实世界的认知。

上述故事的建构和理解是借助叙事层次上的互动来完成的,交际双方在这一层次的互动搭建起一个叙事世界,这一层次是故事世界和话语世界的交汇地带。然而叙事世界并非一个自足的世界,而是整个会话交际的部分,对叙事世界及其内部的故事世界的理解还需借助整个会话交际的社会人际关系框架,在叙事互动中体现着双方社会人际关系的调整和维护。总之,故事世界的建构和理解以经验世界为基础,以叙事世界为框架,而叙事互动又以会话交际为框架。在会话叙事活动中社会人际工作、以真实经验为基础的叙事建构和认知理解同时在进行;经验、故事、叙事和会话环环相扣,每个世界的建构和识解彼此相通。

[1]FLUDERNIK,M.Towards a“Natural”Narratology[M].London:Routledge,1996.

[2]NORRICK,N.R.Conversational Narrativ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

[3]OCHS,E.& L.CAPPS.Living Narrative:Creating Lives in Everyday Storytelling[M].Cambridge:Harvard UP,2001.

[4]QUASTHOFF,U.& T.BECKER(eds.).Narrative Interaction[C].Amsterdam:Benjamins,2004.

[5]THORNBORROW,J & J.COASTES.The Sociolinguistics of Narrative[C].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

[6]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申丹,王丽雅.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申丹.多维 进程 互动——评詹姆斯·费伦的后经典修辞性叙事理论[J].国外文学,2002(2):4-12.

[9]申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理论的新发展[J].当代外国文学,2005(1):46-53.

[10]唐伟胜.性别、身份与叙事话语: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主流研究方法[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75-82.

[11]唐伟胜.阅读效果还是心理表征?——修辞叙事学与认知叙事学的分歧与联系[J].外国文学评论,2008(4):35-44.

[12]杨鹏.卡通叙事学[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

[13]尹兴.影视叙事学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14]禹建湘.徘徊在边缘的女性主义叙事[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15]柯倩婷.光影之间的性别叙事[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16]高爽.协同与排斥:叙事型相声的会话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外语学院,2009.

[17]华丽.凤凰台叙事型谈话节目分析[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2009.

[18]代树兰.电视访谈叙事性话语中主持人与嘉宾的话语角色[J].江西社会科学,2010(1):43-47.

[19]LABOV,W.Some Further Steps in Narrative Analysis[J].Journal of Narrative and Life History,1997,7(1 –4):395 –415.

[20]RYAN,M.-L.Toward a Definition of Narrative[C]//In D.Herman(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Narrative.Cambridge:Cambridge UP,2007:22–38.

[21]HERMAN,D.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C].Stanford(CA):CSLI Publications,2003.

[22]LABOV,W.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Studies in the Black English Vernacular[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2.

[23]POLANYI,L.Telling the American Story:A Structural and Cultural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Storytelling[M].Norwood:Ablex,1985.

[24]SACKS,H.An Analysis of the Course of a Joke’s Telling in Conversation[C]//In R.Bauman & J.F.Sherzer(eds.)Explorations in the Ethnography of Speak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4:337 -353.

[25]KOIKE,C.Interaction in Storytelling in Japanese Conversations:An Analysis of Story Recipients’Questions[D].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9.

[26]BAKHTIN,M.Speech Genres and Other Late Essays[M].(Trans.Vern W.McGee).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6.

[27]TANNEN,D.Talking Voices:Repetition,Dialogue,and Imagery in Conversational Discourse[M].Cambridge:Cambridge UP,2007.

[28]HERMAN,D.Basic Elements of Narrative[M].Oxford:Wiley-Blackwell,2009.

[29]GENETTE,G.Narrative Discourse:An Essay in Method[M].Ithaca:Cornell UP,1980.

[30]RIMMON-KENAN,S.Narrative Fiction:Contemporary Poetics[M].London:Routledge,1983.

[31]YOUNG,K.G.Taleworlds and Storyrealms:The Phenomenology of Narrative[M].Dordrecht:Martinus Nijhoff,1987.

[32]HALLIDAY,M.A.K.,C,M.I.M.MATTHIESSEN.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M].London & New York: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1999.

[33]HERMAN,D.Story Logic: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of Narrative[M].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2.

[34]JAHN,M.“Awake!Open your eyes!”The Cognitive Logic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Stories[C]//In Herman,D.(ed).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2003:195 -213.

猜你喜欢

经验性会话叙事学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肿瘤医院感染患者革兰阳性菌分布与耐药性及经验性抗MRSA的研究
降雨型滑坡经验性降雨型阈值研究(以乐清市为例)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汉语教材中的会话结构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呈现——基于85个会话片段的个案研究
先验性与经验性的融合: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实质
《法哲学原理》的经验观——兼论马克思对概念的逻辑的经验性批判
冲突语的会话分析研究
对外汉语课堂英语通用语的会话调整功能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