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因素及对策分析

2012-08-15

关键词:过度毕业生大学生

路 平

(1.中州大学德育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04;2.武汉大学 中部发展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大学生失业率为9.1%,2010年为12%,2011年为17.5%。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形成鲜明对比。

关于大学生失业或就业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从需求层面上讨论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结构等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影响。例如,李彬探讨了产业结构转换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性,认为大学生在不同行业中具有不同的就业特征,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结构受产业结构转换质量的制约[1];还认为,大学生城镇就业与社会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专业供给结构关系密切,并成为影响大学生城镇就业规模的主要因素[2]。赖德胜和田永坡探讨了劳动力市场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认为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3]。谭永生认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在于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和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4]。另一方面是在供给层面上,讨论大学教育制度、课程设置、专业设置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谢作诗和杨克瑞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之间的内在矛盾[5]。曾湘泉认为,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过程中,高校规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数量增多,求职、就业成功机会减少[6]。综上可知,当前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宏观层面,从大学生群体供需匹配视角探讨就业问题,对大学生这一微观行为主体的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因素重视不够。鉴于此,本文基于微观个体层面,从大学生自身因素入手,揭示大学生群体就业选择的基本特征,以期为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因素

就业观念、职业期望、人力资本等个体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我国当前大学生之所以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在择业过程中一味追求地理位置和物质待遇以及地域条件的优越,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7]。结合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相关调查和研究,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特征。

(一)就业观念僵化:过度看重“初次”就业在长期就业中的地位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逐步被接受。但过度看重初次就业仍较为普遍,甚至出现误把初次就业当成终生就业。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称,约有56.79% 的毕业生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就业观念。相关调研发现,大学生过度看重“初次”就业主要是因为“初次”就业的企业层次、岗位和薪酬是大学生个人声誉的起始价码,它的高低和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再次就业时博弈的地位和优势。

(二)就业能力准备欠佳:过度强调应试能力培养,忽视职业规划和实践能力

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具有较大就业能力弱势的问题早已存在,因为在高校扩招前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有限,大学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十分稀缺,使这一问题得以掩盖[8]。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经济体制市场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模式依然没有发生转变,学校过度注重应试教育,缺乏素质教育,轻视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动脑能力较强,动手能力较弱”,“想得多,做得少”,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再加上教材较为落后,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专业教育与企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同时,许多大学生缺乏长期的职业规划,对未来方向并不明确。

(三)就业地点偏好大城市:过度偏向于大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

近年来,尽管国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但对大城市过度偏爱仍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特征。《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希望在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工作的比重达到69.4%,愿意在地级城市工作的比重为23.1%,愿意到县城和乡镇工作的比重仅为6.7%。可以看出大城市对毕业生更具有吸引力,这主要是大城市经济发达,综合环境优越,可以给予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不愿意到小地方就业,而来自中等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也怀着“鱼跃龙门”的心态希望留在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被进一步强化。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聚集了更多的就业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就业职业选择单一:过度追求高工资和盲目偏向“铁饭碗”

收入预期是影响大学生择业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大学生对预期工资的要求受到人力资本投资、家庭背景、专业差异,以及生活成本和高等教育成本等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成本增加对大学生的预期工资产生重要影响[9]。更高的人力资本投入要求更高的经济回报。此外,Minicozzi研究发现,那些教育负债水平较高的学生更倾向于希望能获得较高的起始工资,他们通常希望尽早挣到足够的钱来偿还由于接受高等教育而欠下的债务,但这种影响具有短期效应[10]。韩翼祥等人研究发现,对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不仅对职业选择和就业地有明确要求,而且对期望收入有更高的诉求。因此,家庭经济条件的提升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倾向产生抑制作用[11]。

(五)就业信息渠道狭窄:过度偏向于依靠高校招聘会和家庭社会关系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我国的就业政策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到改革开放后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再到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方式也由“计划、分配、派遣”的被动形式转向了自主“就业、创业”的主动状态。目前,我国新生代的大学生群体基本上是“80后”、“90后”,往往多是家庭的独生子女,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独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相对缺乏。大多数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较少,对就业信息的获取能力有限,对学校举办的招聘会以及家庭社会关系、网络依赖程度较大。谭永生的调研发现,80.4%的失业毕业生对国家就业促进政策并不太了解,半数以上认为目前网络招聘信息虚假和信息过时问题严重。大学生就业信息渠道单一、过度依赖特征明显。

三、我国大学生摆脱就业难的思路与对策

研究预测,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年均供求缺口分布为100万和132万,失业率平均为13.2%和13.4%,失业率分别较上一时期上升1.2和0.2个百分点。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矛盾不仅持续存在,而且就业结构矛盾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因此,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要看清形势,明确定位,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提高就业成功机率。

(一)勇于突破传统就业观念束缚,适应角色转变,树立动态、全面的就业观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错误观念,树立动态的就业观,合理调整就业目标和就业期望值,实现“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要逐渐摒弃“精英”意识,坚持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参照,从自身发展和客观实际出发,全面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符合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理想,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要突破对特定职业、特定单位、特定地区的过度执着,放宽就业视野。要积极应对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勇于独立承担和面对,提升择业过程中的抗压能力。

(二)重视人力资本积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人力资本是决定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根本要素。高校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积极拓宽知识面与提高职业能力,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全面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前沿的动态,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也要大力拓宽知识面,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特别是与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创新等紧密相连的知识,构建起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提高包括决策能力、发明创造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内的职业能力,也要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竞争意识和培养进取精神[12];既要完善理论知识的学习,参与“动脑”活动,也要提高“动手”能力。

(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建立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本,会对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产生显著影响[13]。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努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认清自身价值,准确把握个人特点和优势,定位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并为之积累相应的资本。要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假期实践、工作实习等社会活动,增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建立相对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取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奠定就业基础。

(四)挖掘自身竞争优势,采取差异化的就业竞争策略,探索多元化就业形式

在就业单位选择上,要避免过度集中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外企等热门部门,可以考虑选择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就业;在就业地点选择上,要改变过度扎堆于生活压力较大的“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考虑选择到生活压力相对较小、工作性价比较好的中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城市就业;在就业模式上,要改变过度依赖传统的稳定性就业模式,积极探索非全日制企业就业、中小企业阶段性就业、个体经营、临时性就业、自主创业等弹性就业模式。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这几年国家一直倡导的热点,国家不仅通过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给予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理论知识,而且还通过优惠政策和措施给予实践鼓励。

:

[1]李彬.中国产业结构转换与大学生就业关联性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2).

[2]李彬.中国高校规模扩张与大学生城镇就业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6).

[3]赖德胜,田永坡.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J].经济研究,2005,(11).

[4]谭永生.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的趋势分析及治理对策[J].中国发展观察,2011,(10).

[5]谢作诗,杨克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J].教育研究,2007,(4).

[6]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

[7]代锋,吴克明.弹性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新思路[J].大学教育科学,2008,(6).

[8]王霆,曾湘泉.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9,(1).

[9]翁杰,周必彧.基于劳动力市场工资匹配的大学生失业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3).

[10]Minicozzi Alexandra.The Short Term Effect of Educational Debt on Job Decisions[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5,24,(4).

[11]韩翼祥,翁杰,周必彧.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决策和职业期望——以浙江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07,(3).

[12]李新生.构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体系[J].湖湘论坛,2006,(2).

[13]陈宏军,李传荣,陈洪安.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绩效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1,(10).

猜你喜欢

过度毕业生大学生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伤心的毕业生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