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创新教育看复合型俄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2012-08-15陈桂华

关键词:俄语外语人才

陈桂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45)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创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既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也包括教育创新、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等涵盖科学、政治、经济各领域的创新活动。经济学家J·A·熊彼德(JosephA.Schumpeter)最早将“创新”概念引入经济学并使之成为一门有影响的经济理论。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将“创新”概念引入管理领域,将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两种,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创新理论。

创新是人类永恒的活动,是人类主体性的体现。创新既指新出现的事物,也包括对旧事物的改造而产生新的形式和方式。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通过创新活动,人类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更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使人自身内涵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充。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前,新观念、新发明、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创造不断涌现,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竞争科技化趋势不断发展的世界格局中,指明了中国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创新教育在我国已经提出多年,利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科技创新辅助决策支持平台》进行检索,得到科技创新辅助决策支持报告——“教育创新”主题分析报告,从中统计出近10年有关“教育创新”主题期刊论文66 533篇,学位论文1 481篇,会议论文3 022篇,科技成果42项。且近十年来每年都以30%的数量增长,成为我国当代学术界热门研究课题。

唐国庆、周振铎认为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教育与教学实践》一书中指出:“创新教育,应该说是创新素质教育,是一种关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的教育。它是以激发人的创造本性为前提,以传授现代科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学习创造技法为内容,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人们的创造力、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挥,并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育。”[1]

杨曼英著《创新教育导论》将创新教育定义为:“创新教育是依据人的个性发展,通过教育过程,以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为手段,以激发和开拓人的创新意识为核心,以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全面落实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2]

传统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教科书上的和老师传授的知识,并积累其他知识。教师教学的方法目的主要是“传授知识、教会知识”,学生学习的方法目的是“学习知识、了解知识”;而创新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要求教师不仅要“启发研究”,而且要“诱发才能”,要求学生对教科书中的知识批判吸收,不仅要研究知识,而且要深入挖掘知识,开发个人创造力。因此,创新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创新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创新教育就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人本主义理论反对行为主义不重视人的本质特征、不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指出,在认知理论中,虽然重视人的心理认知结构,但忽视了人的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个性,允许学生自主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选择策略与方法。同时,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由选择,全面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根据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坚持尊重个性原则。在实施创新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营造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环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要通过学校课堂教育和教学渗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而且应用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专门活动,通过大量的科技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系列教育和教学实践活动来实现。

创新教育必须以德育为先,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长和人格,以平等、博爱、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自由舒展、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思考,以问题为线索,探究、发现、创新都要围绕着问题展开,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

创新离不开传统,传统孕育创新。创新教育的本质是突破传统,对传统教育思想观念进行革新和扬弃。创新一旦成熟,也会演进为传统。创新教育理念的新颖性是以传统教育的坚实性为基础的。倡导创新教育,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育,而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要,创新发展,赋予教育新的活力。

二、复合型俄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模式

目前,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世界各国的重点本科院校都设置有俄语专业。俄语也是我国最早开设的外语专业之一。建国初期,为了适应国家对大量俄语人才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俄语课程,高等院校更是大力推广和发展俄语专业,使得我国的俄语教育迅猛发展。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俄语教育受中苏关系恶化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几乎处以停滞、瘫痪状态,文革结束后才又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中苏关系正常化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以黑龙江为主,辐射许多省份的对俄边贸带动了俄语人才市场需求及其培养,学习俄语的人数迅猛增长。据统计,1999年全国共有40多所高校设有俄语专业,学生人数3千多人。由此形成了中国俄语教学的第二次高潮。进入新世纪以来,中俄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2009年在中国举办“俄语年”、2010年在俄罗斯举办“汉语年”、2012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旅游年”等系列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两国经济、文化、贸易的交流,进一步巩固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俄语和汉语在两国的推广与传播,为我国的俄语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再次激发了中国人学习俄语的热情,俄语教学的规模也迅速扩大。到2006年,全国已有俄语教学点88个,根据报名参加全国俄语四级考试的人数估算,在校生总数已经超过1万人。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已有12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俄语专业,俄语专业学生超过2.5万人,且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俄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经历了从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的过程。建国后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我国俄语教育一直是以培养具有俄语语言技能的工具型人才为目标,办学模式基本上是单一的语言教学体制,课程设置完全以语言技能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所开设课程基本以语言课和文学课为主,辅助课程及选修课程极少开设,全国一盘棋,缺乏多元化,缺乏灵活性,忽视学生个性与学习的主动性。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交流多元化浪潮的兴起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工具型的外语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外语交际能力,同时又具备多学科知识的外语复合型人才成了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俄语教育应顺应社会的需要,课程设置改变单一的语言、文学形式,注重俄语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交叉和渗透,探索复合型俄语专业人才的培养[3]。

目前,我国综合类院校、外语院校、师范院校、理工院校是俄语专业开办的主要院校,各自培养“具有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受到俄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良好的技巧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较好的业务素质和较强能力,能从事翻译、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管理或进入外企工作的俄语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是精英人才、精英加实用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从根本上讲,俄语是一种技能、一种工具,只有当俄语与某一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人才。我国每年仅需少量语言类或文学类俄语专业人才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则是俄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事、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利用《科技创新辅助决策支持平台》进行查询,近10年来,我国研究“外语教育”主题的期刊论文有11 545篇,学位论文549篇,会议论文238篇。“俄语教育”主题的期刊论文有177篇,学位论文10篇,还有多篇会议论文。且近10年以来,平均每年期刊论文发表数量的增长都在40%左右,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表明我国俄语教育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与深入。

通过查询,有关外语创新教育的文献却相当有限,以“外语创新教育”为主题的期刊论文仅有10篇,且均发表在普通CN期刊上,研究热度不高,研究成果有限,表明外语工作者对创新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俄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是培养与世界沟通的人才,培养出的人才将走向世界与不同民族的人交往,就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的俄语人才。

培养复合型外语创新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交际能力、情感调控能力和综合知识的建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专业上做到文理渗透、博学多才、一专多能。具体到俄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来,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系统掌握足够的中国文化知识,也要系统掌握俄罗斯文化知识,学习俄国历史、地理及社会状况、俄国文化状况。这既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两国文化对比的需要,也是在未来国际化交流中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同时,作为复合型俄语人才,基本的科学素质应具有初步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应用科学知识,特别是要掌握数学和计算机知识。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内在灵魂与生命。这里的人文知识涉及外交、外事、金融、经贸、文学、法律、新闻等诸多学科领域。当然,要求学生全部掌握这些学科领域是不现实的,但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将来要走向的工作岗位,有计划、有目的地去选择学习,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复合型俄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对策

(一)明确复合型俄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传统上,开设俄语专业的高校主要是外语院校、师范院校和办学实力强大的综合性大学,为顺应我国社会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许多理工科院校也根据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办学优势开办了俄语专业。虽然各高校开办的俄语专业都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但是由于各类高等院校学科优势、服务面向、发展规模不同,俄语专业在各院校的发展也极不平衡。由此造成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内容、进程也因地、因校而异。目前,所采用的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俄语专业加经贸、科技、文化等专业方向;(2)俄语专业加英语、日语、德语等第二外语专业;(3)俄语专业课程加法律、经贸等辅修专业;(4)俄语专业加跨学科双学位非外语专业。这几种模式在各高校俄语专业教育中,有的采用单独一种模式,有的则多种形式并举[4]。例如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俄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面向水利,面向河南,培养具有一定的科技、工程、经贸专业知识,能在科技、工程、经贸、外事、旅游、文教、情报、研究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的有较强国际交际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俄语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是:俄语+英语+科技(或商贸)方向,同时允许学生参加法律等辅修专业学习或通过考试取得跨学科双学位学习资格。这样的专业模式完全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覆盖面广、针对性强、设置合理、规划科学的俄语人才培养体系,能够利用理工院校的传统学科优势和师资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突出俄语专业的相对优势和俄语人才的培养特色。培养出文化视野开阔,知识结构新颖,富于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强,能熟练运用俄语语言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各类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二)走国际化办学之路,与俄罗斯或独联体国家高校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

国际化办学的真正目的和内涵是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实现国际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国内俄语学科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化办学不但能够为学生提供掌握标准俄语,又掌握经济、贸易、法律、社会、教育各学科专业知识的专业教师,解决高水平的师资问题,而且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俄语语言环境,学生在真实的俄语语言交际环境下,可以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可以深刻体会到俄语的独特文化背景,建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实现复合型俄语人才的快速成长,这在国内目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

独联体国家有着良好的教育传统,与很多西方国家相比,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具有质量高、收费低、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等优势。我国高校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培养俄语人才主要采用了本科、本硕连读、研究生三种层次的联合办学。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主要采取“3+2”的培养模式,即在国内大学学习3年,主要是进行语言基础知识、语言交际技能的学习和理工基础知识的学习;在俄罗斯的2年中,用半年时间进行适应性的语言强化学习和提高,其余时间则用于基础知识和理工专业运用的学习和实习。

合作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等俄语教育的发展。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模式已由简单的语言培训变为语言+专业的培养,专业也由学科的单一转变为多样化。通过国际合作办学不仅弥补了国内俄语教学在这些方面的欠缺,增强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且加强了两国俄语教师的密切往来。互相交流俄语教学经验,互换信息,交流教材,共同合作编写教材等,弥补了我国俄语教材相对陈旧、信息量少的缺憾。通过与俄罗斯高校的合作,使我国俄语教师有机会出国学习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提高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实现国际教育资源共享,是增强国内俄语学科综合实力的一条有效途径[5]。

(三)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是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提出随机进入、支架式、情景式等自主学习策略,学生不再是教学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而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的工作是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一理论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俄语教学中各种语言活动是相互联系和促进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灵活选择教学模式,并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教学对象进行有侧重或平衡的综合训练。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和有利于交际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中感受、理解和运用外语,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式的“我要学”,最终走上能自我教育式的“我会学”的路子。

在俄语教学中采用主题式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外语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主题式模式是将主题内容与语言教学活动融合起来,涉及的内容有风俗习惯、社会问题、日常生活等,内容专业性不是很强,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教学活动,灵活性、自主性比较大,配以图表、PPT演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来进行。这种模式“意在以语言为媒介获取新信息,在获取新信息的过程中,结合听、说、读、写包括语法在内的语言技能来提高语言水平”。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外语的内在动机和融合性动机更强,学习外语的努力程度更高,学生使用更多的学习策略,尤其是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会策略。内在动机的强度大,时间持续长,学习者有较大的主动性,学生愿意主动地学习语言,锻炼思维能力,因此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生的外语水平[6]。

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相互影响,应在观念上和实践中体现五项技能的均衡发展,把握区别,因材施教。

(四)重视跨文化交际理论,加强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

复合型俄语创新人才不仅要掌握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等表面形式,也必须掌握俄语文化背景,了解俄罗斯的生活方式,如:俄罗斯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习惯、人情世故、社会组织、相互关系等。学习俄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俄罗斯在科技、文化、经济等各领域进行沟通与交流。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了解、吸取和发扬优良的文化传统,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力越强,文化交流的范围就越广。不了解俄语的文化知识背景就很难达到与俄罗斯文化交流的目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就成为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后半个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不断促成新兴的外语教学观与教学法的变革。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录音技术日益进步,兴起了听说法教学法,彩色电视机普及后,电视教材成为电化教学的主要辅助器材,电视教学更改变了以往面对面的师生互动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以及计算机终端的大众化,特别是笔记本电脑、ipad、手持移动阅读器以及手机阅读的普及,使得网络外语成为现代外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外语网络教学是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通信网络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把教室扩展到校园网、互联网上,使资源在全校甚至全国、全球范围共享。具有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交互性、渗透性强,多媒体,无形化,无时间、地点、场所限制的优势,以其跨越时空的优势创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语言教学环境,它使学习者接触更多的真实的语料,促进课堂中以项目为基础的语言学习效果,大幅度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为学习者创立更优越的学习环境,为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更新知识乃至终身学习提供机会和技术支撑,成为最受当代青年学生欢迎且熟练掌握的教学手段。

利用网络教学不仅可以实施“一点对多点”的网络教学,解决师资力量相对短缺的矛盾,而且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优秀教师,使教学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办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网络教育在过程上是透明的,在效果上是公开的,这就要求俄语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新时代对复合型俄语人才的要求,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乃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创新意识,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育过程中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肩负起新时代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俄语人才培养的重任。

:

[1]唐国庆,周振铎.创新教育与教学实践[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2]谢祥清,杨曼英.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刍论[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

[3]郝淑霞.新中国高校俄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历史回顾[J].中国俄语教学,2010,(1).

[4]陈桂华.论理工院校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6).

[5]童丹,王利众.论21世纪俄语专业的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4).

[6]吕朦,刘桂华.CBI理念下主题式教学模式应用的实证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3).

[7]李秀民.构建工科院校俄语专业办学模式[J].山东外语教学,2008,(2).

猜你喜欢

俄语外语人才
人才云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大山教你学外语
俄语称呼语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