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改革“先驱”贾探春实践样本的现代性解读

2012-08-15

关键词:探春诗社大观园

王 宁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当代社科视野》编辑部,浙江杭州 311121)

贾探春,《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贾宝玉的同父异母妹妹,在“元迎探惜”四“春”中,人物艺术形象最为丰满。她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对岌岌可危的封建家族命运有着清晰的预见和深深的隐忧;她发起成立海棠诗社,开启大观园文化改革的序幕;在王熙凤生病期间,她被指定为主要的执行管家,在贾府经济领域大力开展革新。在贾府的封建统治阶级中,能具有如此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改革意识且付诸实践的,惟有贾探春一人,堪称改革“先驱”。

一、贾探春成为改革“先驱”所具备的个人特质

(一)意识——改革的动力

在抄检大观园事件中,王夫人授权王熙凤带领“王善保家的”等几个婆子前去抄检。这些人狐假虎威,在搜检大观园各处时均未遭到抗议,惟有探春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她责骂领命搜检的老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1](P607)这一席话由抄检大观园引发,她却不仅仅就事论事。这起事件原本由贾府统治阶级内部邢夫人和王夫人的矛盾冲突引发,由此探春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封建家族暗藏的各种危机和弊端。这种批判精神和警醒意识,成为探春力主改革并付诸实践的强大动力。

《红楼梦》善用谐音,如“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卜世仁”——“不是人”,“冯渊”——“逢冤”,“霍启”——“祸起”,“娇杏”——“侥幸”,等等,举不胜举。有着如此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目光,探春别号“蕉下客”,自称“我却爱这芭蕉”,或可理解为曹雪芹故意谐音为“焦下客”,对封建家族——贾府的现状有深深忧思和焦虑。

(二)个性——改革的前提

在《红楼梦》众多人物中,探春算是相对完美的形象,善良、耿直、刚毅、自重、自强,这些优秀的品格在她身上都有所体现,与其亲生母亲赵姨娘和胞弟贾环的心术不正、粗俗鄙陋形成鲜明对比[2]。探春是庶出,在封建等级社会中,出身较为卑微,加上其母其弟都经常做出一些令人极为厌恶的事情,让她时常陷入尴尬境地。然而,她用人品、睿智和才识折服众人,赢得尊重,先天的不利条件客观上反而促使探春与逆境抗争,为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她能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贾府赢得上下敬重,这不能不说是由于她的个性使然[3]。她称自己生母为“姨娘”,尽管后来这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孝”的表现,但这毕竟是由于封建意识和时代局限造成的。这也反映出她并没有自轻自贱、屈服于现状,而是以贾府主人翁的姿态自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生存环境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担忧,为她的改革实践提供可能。她曾试图为重振贾府不遗余力,然而,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积重难返。当贾府每况愈下时,她不得已远嫁海疆,宝玉、宝钗等人都不免伤心痛惜,而她却表现出刚毅、坚强的一面,“生于末世运偏消”,她用最后一次机会采取积极行动寄希望于力挽狂澜,进一步印证她之前励精图治,试图重振家业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三)才志——改革的支撑

才华本来就很出众的薛宝钗,对探春也是由衷地钦佩:“我们家的姑娘们就算她是个尖儿。”[1](P826)太虚幻境判词中的“才自清明志自高”便是对其的凝练概括。她的志向和抱负的确卓尔不群:“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儿也没有我乱说的。”[1](P436)她胸怀远大志向,巾帼不让须眉。她感慨自己偏偏生为女儿身,但实际上她的行为并不逊色于男人。在结诗社和协理贾府等事件中,她独当一面,表现出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贾赦强娶鸳鸯东窗事发后,贾母大发雷霆责骂王夫人,所有人都不敢吭声,惟有探春走上前去,一句话就化解了现场的紧张气氛。她特有的胆略造就了自己出类拔萃的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而凡称得上改革家的自然绝非平庸之辈,首先得是个强者,否则根本无法担负革故鼎新的重任,集中在探春身上的令人钦佩的才智和胆识,为其大胆的改革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人际关系——改革的保障

赵姨娘和贾环的人际关系算得上是主子中最差的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府中上下对探春的喜爱。由于探春的人缘极好,当她发帖邀请大观园中各位小姐公子成立诗社时,宝玉看到帖子就往探春住处跑来,却只见宝钗、黛玉、迎春、惜春都已在那里了。虽然结社只是寻常的文娱活动,但探春一呼百应,体现出强大的号召力。后来,薛宝钗听说探春即将出阁远嫁时,“听得明白,也不敢则声,只是心里叫苦”[1](P826)。这种心里叫的苦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可见二人平时的情谊颇深。

不仅如此,探春虽为妾所生,却能受到王夫人的充分肯定,这一点可从王熙凤对平儿说的话中知晓:“太太又疼她,虽然脸上淡淡的,皆因赵姨娘那老东西闹的,心里却是和宝玉一样呢。”[1](P441)王熙凤是何等的精明,对于贾府中大小事情自然洞若观火,在她看来,王夫人一向视探春为己出。王熙凤本人“在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就只单怕他三分儿”[1](P439)。这样,连贾府的实权派都如此支持探春的行为,自然为探春树立了改革的权威,为她顺利推行改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创办海棠诗社:开启大观园文化改革大幕

《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和文学史上具有至高的地位,它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有学者对该书中的诗文作过统计:全书诗词曲赋总计225篇,其中,诗有81 首、词有18 首[4](P3)。这些诗文中有相当数量是曹雪芹借小说中人物的口吻所作。不过,在第三十七回之前,只有贾元春省亲时,大观园的公子小姐们集中作过诗词,其余皆为创办海棠诗社后书中众人所作。从这一点看来,第三十七回由贾探春倡议成立的海棠诗社,开启了大观园一系列诗社活动的序幕,可谓大观园文化改革第一人。

“话说史湘云回家后,宝玉等仍不过在园中嬉游吟咏不提”,“单表宝玉自贾政起身之后,每日在园中任意纵性游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5](P278)在海棠诗社成立前,贾宝玉的文化生活是匮乏的,虽然曹雪芹只写了宝玉的一些行为,但不难看出,园子里女子们的生活也并无精彩之处。这时,探春从周围人的生活状态中意识到,大观园乃皇家省亲别墅,住在里面的人虽然物质生活已经得到较全面的满足,但精神层面的文化生活却稍显贫瘠。于是,她发起结诗社的倡议,赢得大观园众人的广泛赞同。而这个文化改革举措的成功主要基于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探春发起改革的时机恰到好处,迎合了众人的精神需求,打破往日略显单调的生活;二是这一举措为众人施展个人才华提供了绝好的平台和载体;三是探春的良好人际关系和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调动了大观园内人们参与文学创作的热情。

探春还对于深化改革继续努力。首先,对于诗社活动的组织频率,探春认为“若只管会多了,又没趣儿。一月之中,只可两三次”。其次,诗社的机构名称,也是由探春确定:“俗了又不好,忒新了刁钻古怪也不好,可巧才是海棠诗开端,就叫个‘海棠诗社’罢。虽然俗些,因真有此事,也就不碍了。”[1](P283)再次,探春性格果断,做事干脆,雷厉风行,诗社成立当天她就自请做个东道,立即在秋爽斋先开一社,即便是李纨提出异议要改到第二天,她依然坚持自己的提议。于是众人“寄兴寓情”作了咏白海棠诗,趁着结社的兴头大家踊跃参与,大观园文化改革的效果马上得以彰显。

如果说结诗社只是探春等人的文化自觉,那么,后来咏菊花诗、芦雪庭联诗等场景,这些以海棠诗社名义组织的文化活动,则把大观园的文化繁荣推向了鼎盛时期,而“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联诗活动,及史湘云提议将海棠诗社改名为桃花诗社等事件,更是不断将探春发起的文化改革实践引向深入。可以说,探春的改革主张在大观园的文化实践及其日臻繁荣过程中功不可没。

三、经济领域兴利除弊:统治者内部的自我改良和净化

贾府的日常执行管家王熙凤小产后失于调养导致不能理事,探春和李纨姑嫂两人被指定为暂理管家。但李纨由于受本身的性格所限,难有大的动作。而探春则不同,她有与众不同的管理才干,机敏、果断的性格以及公允、干练的处事原则,通过除弊、开源、节流等举措,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经济革新。

(一)较快树立了个人威信,为推动经济革新蓄积力量

在探春刚刚上任临时管家之初,刁奴“吴新登家的”就给她出了一道难题:赵国基去世,不知该发多少赏银。原本此事有旧例可循,她却故意摆老资格,认为探春是个未出阁的姑娘,想试探她理家的本事。待探春刚刚做出按照旧例的决定,赵姨娘就为此事吵闹起来,但办事干脆、遇事沉稳的探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弄得赵姨娘只好识趣地打了退堂鼓。这两件事,一件是针对刁奴,一件是针对无理取闹的亲娘,虽然不是探春的具体改革举措,但涉及到的是贾府日常的经济事务。即便是在处理过程中,王熙凤想做顺水人情,让平儿来提醒探春:“再添些也使得。”[1](P437)探春仍然坚持赏银二十两的意见。这不但体现出了她处事的公正性,更让其他人知晓了她作为管理者依理办事的风范,这些为她迅速巩固管理地位,树立威信,直至接下来除宿弊、开源节流等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开了成功的先河[5]。

(二)推行承包责任制,大胆尝试生产兼消费的经济模式,这是探春经济领域改革的最核心内容

探春敏锐地从宁国府赖大家园子的管理方式中受到启发,回到大观园后,推行了一场现代承包责任制雏形的经济改革,把园子分配给仆人收拾料理,种植经营。在做好了总体规划后,探春、李纨和宝钗还一起商讨了各项具体事宜,涉及划分承包对象、盈利分配以及制度管理等。当被召来的众婆子们得知探春等人设计的改革方案时,无不愿意,纷纷踊跃参与。贾探春的这一举动,“使大观园由单纯的消费型变成了既生产又消费的形式。这种改革思路注重实效,在当时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社会是新潮、大胆的,即使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仍不失为一种合理而有效的经济模式”[6]。

(三)打破既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开源节流并重

下人为支出贾环和贾兰等人的学费向探春汇报,按照老规矩,一年每人需八两银子。这点钱在贾府中原本根本不起眼,但探春仍仔细盘算:各屋里的月钱已经包括了各位少爷的学费,为何每人又通过交学费多这八两,于是断然决定取消这种多余的“福利”。宝玉这些公子哥都是探春的兄弟或侄儿,将来自然是这府中的“接班人”,不能随便得罪。但她免去这八两银子费用的想法却句句在理,不仅体现出她的智慧,而且还体现出她的胆识,做事干脆利落,推动改革极具魄力。对宝玉等人如是,对关系到自身利益的事情探春一样不含糊。她认为府中包括自己在内的小姐,每个月二两银子头油脂粉钱一样是重复支出,也要一并取消。这两项改革举措是探春实施经济改革的节流行动,毫不因为自己的利益受损而停滞改革。这是她为家族高瞻远瞩的全局考虑,充分体现了她作为改革“先驱”应有的气度胸襟以及清醒的政治头脑。当时贾府表面繁盛实则危机四伏,探春的改革,实际上关注的是这个大家庭的可持续发展,是末世中一个有效的努力[7]。探春的经济革新给贾家带来一轮新的革新,不失为统治者内部的进步力量对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自我改良、自我完善和自我净化的有益尝试。

四、现代性解读:贾探春改革实践样本的启示

(一)文化、经济领域的改革固然重要,但政治领域才是改革的根本

探春开启的文化改革大幕,带来了大观园的文化繁荣,各人的才华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展露;她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举措,直接产生的效益也是很明显的。这些都为躺在腐朽、堕落、固步自封的封建制度温床上的贾府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从深层次来看,文化、经济的问题,又不单纯是文化、经济领域的问题,而是与封建制度这一根源密切相关。政治体制的诸多问题解决不了,其他问题只会愈演愈烈。正如抄检大观园时探春警醒府中人的那样,封建制度的种种弊端和累累恶行,已经导致这个家族病入膏肓,濒临崩溃。她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创造的改革成果,只不过是用技术性的问题敷衍了政治问题,用体制的虚假繁荣粉饰了政治变革力量的暗流涌动,而这一些努力最终的结果也不过是苟延残喘,毕竟她也无回天之力来挽救这个封建末世的命运,“最终也撑不住即将塌下来的天,因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无法改变的”[8]。

(二)凡改革必遇阻力,要有打破既有利益分配格局的决心来真正推进改革,并勇于从自我“革命”开始

一个人要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是不可能的。的确,往往现实情况是,执掌权力的人过度地关注自身的利益并千方百计将之合法化,竭力维护自身的特殊经济利益,甚至与众争利,这成为特权顽症的通常表现,也是自古以来很多改革者难以做到并最终导致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在这方面,探春称得上是改革者的典范。赵国基去世的赏银按照旧例一分也不多给,这是针对自己的亲娘、亲舅舅;蠲除姑娘们的头油脂粉钱,等于是从自己开刀;蠲除宝玉等人的学费则是冲着贾府未来的诸位“接班人”。探春的这一条改革经验,是进行改革非常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同样心怀理想,但可以先从自我“革命”开始做起,把改革的“兴利”用在大局上,“剔弊”用在包括自己在内的既得利益者身上。唯有这样的改革才能令人信服,让人不容置喙,从而使改革举措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三)坚持以人为主体,竭力保障利益相关者切实受惠于改革,从而为科学推进改革减少阻力

贾探春发起创办海棠诗社,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参与;大观园里花草树木的承包,使承包者有利,让非承包者也有了“额外的进益”——给账房里省出四五百两银子,同样受到众人的一致拥护,形成稳固的改革基础,改革举措始得以顺利贯彻落实[8]。换言之,她的改革措施并没有完全倚仗手中的权利强制推行,这一条经验是很难得的。首先,要保障改革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基本权益,制定每一个重大决策、每一项具体措施,都必须把为绝大多数人服务、让绝大多数人受益作为根本标准;其次,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赢得他们的真心拥护和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改革中发挥价值、创造成果、得到实惠。

(四)改革必须坚持以公平正义为核心,既要有改革者的策略和权威,又要有外部的探索和权力制约

论聪慧和智商,探春在贾府中都不是最出色的一个。不过,能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措施的,惟有探春一人,这与她细腻敏锐地观察世俗是分不开的。然而,无论怎样,倘若缺乏自上而下的认同,她的改革实践也难以取得成功。探春在大观园理事,受贾府的实权人物——王夫人之命,“单怕他三分的”王熙凤也鼓励她尽情施展才能。探春的改革实践得到贾府当权者的大力支持,再加上她对“吴新登家的”、赵姨娘等人的相关事件处理果断有力,令人心服口服,这些都帮探春的改革举措由设计层面顺利上升到实践层面,树立了绝对的权威。不过,探春的每次决策也并非尽善尽美,李纨和宝钗等人成了她的左膀右臂,充当外部探索的力量。种种有利的外部条件并没有让探春迷失改革过程中的公平正义方向,令她成为一位独裁者。探春协理大观园只不过是在王熙凤实在无力亲自执掌权力的情况下展开的,在对多次事件做出决策后,王熙凤的代言人平儿总是自然出现,同时探春也经常强调把结果汇报给王夫人——贾府中的幕后权力操控者,这些都是对探春实施改革的权力制约。此外,能让贾府上下在探春改革过程中凝聚共识的,正是她把推进公平正义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作为改革的基本目标。

: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田宏虎.《红楼梦》中的女改革家形象及意义[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1994,(2).

[3]董宇.大观园里的“蕉下客”——贾探春形象剖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3).

[4]刘耕路.红楼梦诗词解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5]张月锐.贾探春理事贾府与改革大观园的现代意义[J].社科纵横,2008,(5).

[6]李国祥.《红楼梦》理财思想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7]赵云芳.“女娲补天”与《红楼梦》新解[J].红楼梦学刊,2007,(1).

[8]王颖卓.贾府仅有的“清醒者”——论秦可卿与贾探春的预见[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7).

猜你喜欢

探春诗社大观园
探春:可惜不是男儿身
诗社撷英
最美探春是吐蕊
诗社撷英
探春理事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探春
大观园
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