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本科双学位(双专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2-08-15李东风郑晓芳刘红

文教资料 2012年16期
关键词:主修双学位辅修

李东风 郑晓芳 刘红

(华东交通大学教务处,江西南昌330013)

新形势下本科双学位(双专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李东风 郑晓芳 刘红

(华东交通大学教务处,江西南昌330013)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学科的交叉,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双学位(双专业)教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在积极研究,开展此项教育,不仅满足了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适用的复合型人才。文章在阐述国内外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对本校开展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的做法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教学及管理的建议。

双学位教育模式研究实践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同学科门类之间交叉渗透,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呈现出由单一专业人才向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转变。“知识、能力、素质”并重,是高校育人工作永无止境的探索。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科间的渗透融会,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国内众多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双学位(双专业)”教育。

二、双学位(双专业)的发展概况

双学位是指学生在攻读主修专业(即第一专业,是学生入校时所学专业)学士学位的同时,又修读不同学科门类(即所授学位不同)的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双专业是指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修读其他专业作为第二专业。

在国外,双学位(主辅修制)很早就被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许多知名的大学采用。这些学校都开设了大量的辅修专业供学生选择。有的学校还要求学生必须辅修另外一个专业,才能获得主修专业学位。

在国内,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明确提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各种试验,……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在此首次提出了“双学位”的概念,从而为本科双学位、辅修专业教育办学提供了政策依据。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在内的国内众多知名高校开始全面开展辅修专业及双学位教育。办学规模逐年增长,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进而在全国高校普遍展开。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并在2005年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七条:“对完成本专业学业同时辅修其他专业并达到该专业辅修要求者,由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对辅修专业及双学位教育进一步做出了细化说明。

2006年5月20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收费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了“第二学位、双专业、双学位、辅修专业学位学生”的学费收缴政策。

虽然国家对双学位、双专业、辅修专业的学生待遇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从相关部委的文件可以看出国家对双学位(双专业)教育模式的认可。事实上,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对双学位(双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待遇上有所提高,国外的大学在接收留学生时也对此表示认可,双学位(双专业)毕业生在报考国家公务员、就业、考研深造及出国留学等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我校双学位(双专业)教育模式实践

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该校自2003年起在全日制本科学生中实施双学位(双专业)教育,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攻读双学位(双专业)。十年来,校院两级加强管理、增加投入、优化方案、重点扶持,如在学分冲抵、免修免听、证书打印、电子注册、就业推荐等方面采取了相应的具体措施。目前学校开设双学位专业十余个,涵盖了工学、文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就读人数占到在校本科学生的百分之三十。双学位(双专业)教育已成为学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首选。

据统计,历届毕业生中,修读双学位(双专业)的学生就业率远高于学校当年平均就业率。学生在就业、考研、留学等方面优势明显。据了解,在这些学生就业过程中,有的是以第二专业就业,有的是因双学位(双专业)的教育背景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垂青,很多单位在待遇上因此还有所提高。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双学位(双专业)毕业生之所以受青睐,主要是考虑这些学生的多学科的专业背景、综合素质、创新潜力和学习能力,这些都是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下所必需的,也是公司长远发展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并表示以后还会优先考虑录用此类人才。

1.充分调研、科学规划,不断优化培养方案。

开设双学位(双专业)专业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学校目前开设的双学位(双专业)专业,是在相关开设学院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并结合本学院教学条件,提出相关专业的调研报告及开设申请(包括申请报告、培养计划、师资情况、就业前景分析等内容),并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包括就业等相关部门进行评估论证,最终确定是否作为拟开设专业。这些专业基本上是就业形势较好或学生喜欢、比较热门的专业,同时注意作为第二专业的学习难度。通常,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当年拟开设双学位(双专业)专业名录。

在双学位(双专业)培养计划制订上,坚持与时俱进,根据科学的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在规定了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对理论教学及实践环节内容、考核方式及所占比例等提出了要求。理论教学以本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设计、工程实践、社会调查、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统一编班开课,授课时间安排不与主修专业教学安排冲突。

建立了免修(免听)制度。修读期间,学生在其主修专业已修读了双学位(双专业)培养计划中所列课程,符合相应条件可免修(免听)该课程。

建立了学分充抵制度。为了减轻修读双学位(双专业)学生的课业负担,规定修读双学位(双专业)所取得的学分,可冲抵主修专业公共选修课和第二课堂的部分学分。

2.规范管理、分类指导,不断提高育人水平。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全日制本科生修读双学位(双专业)暂行办法》,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办法对双学位(双专业)的办学意义、组织管理、修读对象及条件、报名与开班、教学安排、考核与成绩、学籍管理、毕业与学位资格审定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是指导双学位(双专业)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办法》明确了双学位(双专业)教育是学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的正常管理体系,并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包括培养计划管理、课表编排、课程考核、学籍管理、推荐就业在内的教学和管理环节均与主修专业同一模式进行管理,并明确了相关部门(学院)的职责。

建立了淘汰机制,规定了“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选修原则。对不能正常参加双学位(双专业)学习,不参加课程考核,不及格课程达到一定标准,主修留级、转学或退学,恶意欠费等情况,取消其修读资格。

加强宣传、分类指导。充分利用学校的报纸、广播、网络等相关媒体,积极宣传双学位(双专业)教育。对学生选择双学位(双专业)专业门类进行指导,与其主修专业更好地互补融合。进行专业介绍,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的了解,进而指导其专业选择。

设置专人管理,并为每个双学位(双专业)班级配备教学负责人。开发了双学位(双专业)教务管理系统,从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到毕业资格审核等都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并在教务处主页开设双学位(双专业)管理专栏,使相关政策及通知能及时告知学生,形成了从职能部门、学院、专业教师的管理及指导模式,解决了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严格监督、各司其职,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形成了以教务处督导、学院负责、学生参与的教学监督体系。要求学院合理配备师资,优化教学方案,保证双学位(双专业)的教学质量。教务处组织专家随机听课,不定期进行教学秩序检查;学院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教学检查,组织相关老师互相听课,共同探讨双学位(双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则可通过相关渠道反映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多渠道的共同监督,使双学位(双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得以提升。

四、对双学位(双专业)教育教学的建议

1.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可考虑在双学位(双专业)学生中建立奖学金制度,评比表彰双学位(双专业)的优秀学生,如优秀毕业生等,树立先进典型,起到激励作用。

2.分类制订培养计划。

选择修读双学位(双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其基础不尽相同,可针对不同对象进行合理分班,并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计划,做到因材施教。建议适当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其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发展兴趣爱好。

3.进一步控制生源质量。

对学生在选择双学位专业时设置已修课程限制,进行双学位(双专业)入学选拔考试,择优录取。

4.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督。

制定符合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特点的质量监控制度,建立独立的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强化日常管理,注重过程管理。构建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如教学信息员制度、领导信箱、座谈会等,推行学生网上评教。

五、结语

双学位(双专业)教育是在社会发展的要求下产生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修读双学位(双专业)已经成为学生提高自我素质的自觉行为。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推出新举措,进一步促进双学位(双专业)教育健康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1]宋鑫,卢晓东.美国高校辅修制度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02,(3):108-111.

[2]李莉.我国大学辅修与双学位制改革的回顾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1):60-62.

[3]中国教育年鉴(1988)[M].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罗新祜,陈亚艳.高等学校双学位本科(主辅修)教学质量监控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3):174-178.

课题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省级教改重点项目(JXJG-09-5-1)。

猜你喜欢

主修双学位辅修
地方高校双学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比赛教学法在普通高校羽毛球课程中的应用——以四川工商学院体育学院主修课为例
Explaining the Benefits and Harms Online Communication Brings to Young People from a Durkheimian Perspective
“主修+自选”选项教学的实践探索
我国大学本科双学位教育政策研究
运动训练专业竞技体育策划主修课程创新案例分析
京津冀地区外语辅修专业及辅修二学位现状研究和发展建议
中原工学院双学位教学满意度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