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校本《新唐书·艺文志》正误

2012-08-15尤炜祥

台州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旧唐书

尤炜祥

(浙江警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秦焚书坑儒使我国图书遭到第一次大的劫难,至西汉,图书虽经复出,但“师传之道中绝,而简编脱乱讹缺,学者莫得其本真,于是诸儒章句之学兴焉[1]1421”。为防止图书再次失散、遗漏,后经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分类,成我国目录学先河 《别录》、《七略》两书。东汉班固编修《汉书》时据《别录》、《七略》而成《汉书·艺文志》,即当时公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

唐代开元年间,我国的文化事业达到了鼎盛阶段,前代图书著录在册的有“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代之学者自为之书者,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1]1422。天宝十四载(755),爆发“安史之乱”,从此大唐皇朝一蹶不振。经唐末五代战乱,我国图书再次遭到厄运。为此,欧阳修、宋祁修撰《新唐书》时在《古书今录》、《旧唐书·经籍志》的基础上,仍按经、史、子、集四部重新进行整理,成《新唐书·艺文志》,共收录四部图籍七万九千二百二十一卷。但相较《隋书·经籍志》和《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存在不少错讹,或作者名张冠李戴,或书籍名鲁鱼亥豕,笔者在此试加以正误,请方家学者指教。

《新唐书》卷五八 《艺文志二》

李德林《北齐末修书》二十四卷。(第1456页)

按:“末”应为“未”之形近误。《北齐未修书》,实际指的是李德林所撰的《齐史》,但未被《隋书·经籍志》所载,这是因为李德林的儿子李百药沿父亲的旧作另撰了《北齐书》的缘故。《旧唐书·经籍志上》作:“《北齐未修书》二十四卷李德林撰。”[2]1990当是。《北齐未修书》也可理解为未修完的 《北齐书》。

谢昊、姚察《梁书》三十四卷。(同上)

按:“谢昊”疑当作“谢吴”,“昊”当是“吴“之形近误。姚思廉撰《梁书》前,有关梁代的史料已经不少,仅《隋书·经籍志二》著录有梁谢吴的《梁书》四十九卷,原本一百卷。陈许亨的《梁史》五十三卷、梁刘璠的《梁典》三十卷、陈何之元的《梁典》三十卷、陈阴僧仁的《梁撮要》三十卷、姚察《梁书帝纪》七卷、周姚勖的《梁后略》十卷、梁萧韶的《梁太清纪》十卷、萧世怡的《淮海乱离志》四卷等多种。又,谢吴尚有《梁皇帝实录》五卷、《物始》十卷、《皇帝菩萨清净大舍记》三卷。这与作《梁书》三十四卷的谢昊应该是同个人,故疑“昊”当是“吴”之形近误。《旧唐书·经籍志上》:“《梁书》三十四卷谢昊、姚察等撰。”[2]1990《新志》应是从《旧志》而误。

魏澹《魏纪》十二卷。(第1459页)

按:“魏澹”当为“阴澹”之误。《旧唐书·经籍志上》卷末校勘记云∶“《隋志》作‘左将军阴澹撰’。《三国志》卷一九《陈思王植传》注引阴澹《魏纪》所载植《铜雀台赋》,则此书作者当为晋阴澹,而非隋魏澹”[2]2019。“阴澹”,西晋武威(今甘肃武威市)人。武威古称凉州。阴姓在凉州属豪门大姓。阴澹在张轨为凉州刺史时曾被授敦煌太守。《魏书·张寔传》载:“(张)轨保凉州,阴澹之力,骏以阴氏门宗强盛,恶之,乃逼澹弟鉴令自杀,由是大失人情。”[3]2195“魏澹”,隋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15岁成孤儿,专心好学,博涉经史,善属文,词采赡逸。隋文帝以魏收所撰《魏书》褒贬失实,曾诏魏澹重新修成《魏史》,凡十二纪,七十八传,同时又作史论及例一卷,并《目录》合九十二卷。这里所谓的《魏史》是指魏澹所撰的《后魏书》,是记载北魏历史的史书,与《魏纪》十二卷无涉。

和包《汉赵纪》十四卷。(第1462页)

按:“和包”当为“和苞”之误。《旧唐书·经籍志上》作:“《汉赵记》十卷和包撰。”[2]1992卷末校勘记云∶“‘和苞’,各本原作‘和包’,据隋志及晋书卷一○三刘曜传改。”[2]2020“和苞”,前赵史官,撰有《前赵记》十卷,已佚。“前赵”也称“汉赵”(304—329),东晋十六国之一,也是西晋灭亡后的第一个政权,由匈奴贵族刘渊所建,国号初期为“汉”(匈奴汉国),后改为“赵”,建都平阳,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历三主,立国凡二十六年。

萧方《三十国春秋》三十卷。(同上)

按:“萧方”下夺一“等”字。《旧唐书·经籍志上》作:“三十国春秋三十卷萧方等撰。”[2]1991卷末校勘记云:“‘等’字各本原无。《隋志》‘方’作‘万’。《梁书》卷四四《世祖二子传》‘忠壮世子方等,字实相,世祖长子也……所撰《三十国春秋》及《静住子》行于世。’据补。”[2]2019《三十国春秋》是一部主要记述东晋时期列国历史的史书。

王粲《汉书英雄记》十卷。(第1463页)

按:“粲”下疑夺一“等”字,“书”当为“末”之形误。《旧唐书·经籍志上》作:“《汉末英雄记》十卷王粲等撰。”[2]1991《汉末英雄记》,或称《英雄记》,是一部记述东汉末年历史的史书。清姚振宗《后汉艺文志》云:“按《续汉·郡国志》‘会稽郡’注引《英雄交争记》,言初平三年事,似即此书本名为《英雄交争记》,后人省‘交争’字,加‘汉末’字;又其中不尽王粲一人之作,故《旧唐志》题‘王粲等撰’。”又,《隋书·经籍志二》:“《汉末英雄记》八卷王粲撰,残缺。梁有十卷。”[4]960

虞禹《吴士人行状名品》二卷。(第1464页)

按:《旧唐书·经籍志上》作:“《吴士人行状名品》二卷虞尚撰。”[2]1995

刘滔《先圣本纪》十卷。(第1465页)

按:疑“刘滔”当是“刘绦”之音近误。“刘绦”,字言明,平原高唐(今山东高唐)人,刘昭之子。生卒年不详,约梁武帝太清初前后在世。好学,通三礼。梁武帝大同中,为尚书祠部郎。寻去职不复仕。《南史·刘昭传》:“子(刘)绦,字言明,亦好学,通三礼,位尚书祠部郎,著《先圣本记》十卷行于世。”[5]1777

郭演《职令古今白官注》十卷。(第1477页)

按:《旧唐书·经籍志上》作:“《职令古今白官注》十卷郭演之撰。”[2]2000

高堂隆《魏台杂访议》三卷(第1489页)

按:此书与本卷上书:“《魏台杂访议》三卷”[1]1474重出,但未标明是高堂隆所作。

张建章《渤海国记》三卷。(第1508页)

戴斗《诸蕃记》一卷。(同上)

按:“《渤海国记》” 当作 “《渤海记》”,“国”字衍。见《唐蓟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张府君(建章)墓志铭》:“又著《渤海记》,备尽岛夷风俗宫殿官品,当代传之。”[6]12511虽然没有指明是否三卷,但根据岛夷风俗、宫殿、官品来看应该是三卷。又,“戴斗《诸蕃记》”,《宋史·艺文志三》作“张建章《戴斗诸蕃记》一卷”[7]5155。当以《宋史》为是。戴斗,指北方。唐太宗《停封禅诏》:“而今延陀一姓,流窜西陲,控弦万计,初归正朔,亡其沙塞之地,游魂戴斗之乡。”[8]58唐李德裕 《与纥扢斯可汗书》:“可汗生戴斗之乡,居寒露之野。”[8]4238宋王应麟 《困学纪闻·杂识》:“赵安仁字乐道,作《戴斗怀柔録》,王晦叔作《戴斗奉使録》。戴斗,谓北方。”[9]2170《戴斗诸蕃记》,即“北方诸蕃记”也。古书竖排,疑后辈传刻者不知“戴斗”指北方,把“戴”认作是“姓氏”,故把“张建章《渤海国记》三卷、《戴斗诸蕃记》一卷”错成了“张建章《渤海国记》三卷、戴斗《诸蕃记》一卷”了,一位作者,生生地错成了两位。点校本整理者也不仔细辨别,为“戴斗”加了专名线,为“诸蕃记”加了书名线。

《新唐书》卷五九 《艺文志三》

张明《折言论》二十卷。(第1534页)

按:“折言”不词,古书竖排,“折言”,即“誓”也。疑“折言”当为“誓”之形近误。在本卷同页上栏有:“张俨《墨记》三卷,又《誓论》三十卷”,疑为同一书重出。《旧唐书·经籍志下》有:“《誓论》三十卷张俨撰。”[2]2033如是这样,“张明”当是“张俨”之误。

刘齐《释俗语》八卷。(第1539页)

按:“齐”,繁体字作“齊”,疑为“霁”之形近误。“刘霁”,字士烜,平原(今山东德州市东南)人,生于南朝宋顺帝昇平二年(478),卒于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有文集十卷,及《释俗语》八卷,并传于世。《旧唐书·经籍志下》有:“《释俗语》八卷刘霁撰。”[2]2036卷末校勘记云:“‘霁’字各本原作‘齐’,据《隋志》及《梁书》卷四七《刘霁传》改。”[2]2083

李匡文《资暇》三卷。(第1541页)

按:“文”当为“乂”之形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杂家类二》:“《资暇》三卷唐李匡乂撰,旧本或题李济翁,盖宋刻避太祖讳,故书其字。如唐修《晋书》称石虎为石季龙,或作李乂,亦避讳刊除一字。如唐修《隋书》称韩擒虎为韩擒,实一人也。”[10]1061本卷下书:“李匡文《两汉至唐年纪》一卷。”同误。

瞿昙谦《大唐甲子元辰历》一卷。(第1547页)

按:“瞿昙谦”疑当作“瞿昙譔”,“谦”繁体作“謙”,当为“譔“之形近误。“瞿昙”为姓。《通典·赤土·边防四》:“王姓瞿昙氏,名利富多塞,不知有国近远。”[11]5098瞿昙譔,唐代官员,玄宗开元中,《大衍历》初成,玄宗命张说等改历。譔恨自己不能参与,于开元二十一年(733),与历官陈玄景上书,指责新改历。玄宗诏检新历,后被否决。肃宗时,譔官至司天秋官正。宝应元年(762)任司天监少监。《唐会要·杂灾变·太史局》:“宝应元年六月九日,司天少监瞿昙譔奏:‘司天丞请减三员、监候减二员、司辰减七员,五陵司五员。’敕旨依。”[12]932张翃《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司天监瞿昙公(譔)墓志铭并序》云:祖讳罗,唐太中大夫、司津监、赠太子仆。父讳悉达,银青光禄大夫、太史监、江宁县开国男食邑五百户,赠汾州刺史。“公即太史府君第四子也……及国家改太史监为司天台,有诏委公纂叙前业,发挥秘典,因赐绯鱼袋。寻正授朝散大夫、守本司少监。”[13]130此“纂叙前业”,当指瞿昙譔祖父、父亲都曾为司天监官员,这在新旧《唐书》中都有记载。“天后时,瞿昙罗造《光宅历》。”[2]1152“《大唐开元占经》一百一十卷瞿昙悉达集。”[1]1545《旧唐书·经籍志下》:“《大唐甲子元辰历》一卷瞿昙撰。”[2]2038疑“瞿昙”下涉“撰”字而夺一“譔”字。

孙僧化《六甲开天历》一卷。(第1554页)

按:孙僧化,南北朝北魏天文学家,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东莞镇)人,北魏永熙中,魏孝武帝诏通直散骑常侍。孙僧化精于天文,熟识星分,曾与太史胡世荣等整理天文和经占五十五卷。“开”的繁体字为“開”,在此疑为“周”之形误。“周天”,谓环绕天体一周。天文学上以天球大圆三百六十度为周天。《旧唐书·经籍志下》有:“《六甲周天历》一卷孙僧化作。”[2]2042

严龟《食法》十卷震之后,镇西军节度使譔子也。昭宗时宣慰汴寨。(第1573页)

按:“震之后”以下为原文注文,字小一号,但有两处差错。一是“镇西军”应为“镇南军”[14]33。本书《严震传》:“从孙譔,与宰相杨收善。咸通中,由桂管观察使擢为江西节度使,改号镇南军。”[1]4943二是“汴寨”不解,现今地名为河南省兰考县闫楼乡的一个村名。“寨”疑是“宋”之形误。“汴宋”,唐方镇名。天宝十四载(755)初置称河南,宝应后又称汴宋,大历后专称汴宋。长期领有汴、宋、亳、颖四州,相当于今河南封丘、开封市、尉氏、柘城、沈丘以东,山东单县及安徽砀山、亳县、涡阳、蒙城、阜阳、颍上等县地。《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六》:“大历初,曰汴宋节度,领汴、宋、曹、濮、徐、兖、郓、泗八州。”[15]249“宣慰”,相当于宣慰使作动词用。“宣慰使”,官名。唐元和十四年(810),平淄青节度留后李师道,分其地为三镇,以杨于陵充淄青十二州宣慰使。该官为临时性差遣,不为常制。此是谓代表皇帝视察汴宋地区,宣扬政令,安抚百姓。

《新唐书》卷六○ 《艺文志四》

《张邵集》五卷(第1578页)

按:“邵”,疑当为 “劭”。《旧唐书·经籍志下》作:“《张劭集》五卷。”[2]2055当是。《张劭集》五卷后面新旧《唐书》均是《祢衡集》二卷和《孔融集》十卷。说明“张劭”与祢衡、孔融应同是东汉时人。《后汉书·范式传》:“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一名氾。少逰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16]2676接下去讲到的张劭与范式之约,被世人传为朋友间友情的千古美谈。

《宣骋集》三卷(第1582页)

按:“骋”当为“聘”之形误。《旧唐书·经籍志下》:“《宣聘集》三卷。”[2]2059当是。“宣聘”,汉代人,曾做过彭城(今江苏徐州)令,另有《周易象论》二卷。

《华颂集》三卷(第1582页)

《刘峤集》二卷(第1582页)

按:当作“《华峤集》二卷”、“《刘颂集》三卷”。见《隋书·经籍志四》:“光禄大夫《刘颂集》三卷,录一卷……《华峤集》八卷梁二卷。”[4]1063华峤、刘颂皆晋代名流,《晋书》并有传。之所以将华峤错成华颂,刘颂错成刘峤,疑古书竖排,传刻时跳浜,故将华、刘两姓张冠李戴。《旧唐书·经籍志下》作:“《刘颂集》三卷”、“《华峤集》一卷。”[2]2059也误。

“华峤”,字叔骏,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魏晉史学家。史称华峤“才学深博,少有令闻”,以“博闻多识,属书典实,有良史之志,转秘书监,加散骑常侍,班同中书。”专管朝廷的图書典籍。他“遍观秘籍”,撰成《汉后书》(又称后汉书)九十七卷,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书“准当”。元康三年(公元 293年)卒。峤生前計划改“志”为“典”,“以有《尧典》故也”。预撰十篇,未竟而卒,《汉后书》的《十典》尚未完稿,后由子华徹续作,亦未竟而卒,华徹之弟华畅,继父兄未竟之作,《十典》終成[17]1264。西晉末年《汉后书》书稿流失,残存五十余卷,南朝宋范烨作《后汉书》以华峤书为蓝本,直接引用华峤“论赞”者达十处之多。

“刘颂”,字子雅,广陵(今江苏淮安市)人。西晋初期历任尚书三公郎、议郎守廷尉、三公尚书等司法官,秉公执法,时人把他比作西汉张释之[17]1293。他强调必须严格按照法律判案,断罪应以法律条文为依据,没有法律条文,就应根据刑名和法例,法律和名例都用不上,就不能定罪。我国近代大法学家沈家本认为刘颂是我国第一个提出罪刑法定思想的人。

《刘许集》二卷(第1583页)

按:“许”繁体为“許”,当是“訏”之形近误。《旧唐书·经籍志下》:“《刘訏集》二卷。”[2]2060当是。“刘訏”字彦度,平原(今山东德州市)人。刘訏善玄言,尤精释典。曾与族兄刘高听讲于钟山诸寺,因共卜筑宋熙寺东涧,有终焉之志。天监十七年(501),卒于高舍,时年三十一。

《虞浦集》二卷(第1584页)

按:“浦”当是“溥”之形近误。“虞溥”,《晋书》有传,字允源,高平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南)人,是西晋著名教育家。少专心典籍,郡察孝廉,任鄱阳内史,乃“大修庠序,广招学徒”。[17]2139并向所属各县下达文告,勉励百姓致力于学。其为政,严而不猛。尝注《春秋经传》。所撰《江表传》,为研究三国孙吴历史的珍贵史料。《旧唐书·经籍志下》作:“《虞溥集》 二卷。”[2]2061当是。《隋书·经籍志四》:“东晋鄱阳太守《虞溥集》二卷。”[4]1064《虞浦集》历史上也有,为清礼部侍郎徐乾学所著,于此不相及。

《谢琨集》二卷(第1585页)

按:“琨”当是“鲲”之形近误。《旧唐书·经籍志》:“《谢鲲集》二卷。”[2]2062当是。“谢鲲”,字幼舆,生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卒于晋明帝太宁元年(32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隋书·经籍志四》载:“晋太常《谢鲲集》六卷梁二卷。”[4]1064

《江霖集》五卷(第1587页)

按:“霖”,疑是“虨”之形近误。《旧唐书·经籍志》作:“《江虨集》五卷。”[2]2064江虨,字思玄,陈留(今河南开封市陈留镇)人,江统之子。生年不详,约卒于晋太和中(368)。博学知名,兼善弈,为中兴之冠。本州辟举秀才,累官国子祭酒。简文帝为相,每访政事,多所补益。转护军将军,领国子祭酒。卒于官。江虨著有文集五卷[4]1067,见《隋书·经籍志四》。

《殷芋集》三卷(第1598页)

按:“芋”当为“芊”之形近误。《旧唐书·经籍志下》:“《殷芊集》三卷。”[2]2074当是。“殷芊”,唐武德元年(618)为隋左丞,见《资治通鉴·唐纪二》:“沈法兴亦上表于皇泰主(隋恭帝)。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承制置百官,以陈杲仁为司徒,孙士汉为司空,蒋元超为左仆射,殷芊为左丞,徐令言为右丞,刘子翼为选部侍郎,李百药为府椽。百药,德林之子也。”[18]1238另外,本书《艺文志四》“《殷芋集》三卷”之前是“《潘求仁集》三卷”,之后是“《萧钧集》三十卷”。潘求仁、萧钧均是隋唐时期人,可见“殷芋”应是“殷芊”之误,而有关隋唐的史书上并不见“殷芋”其人。

《刘颖集》十卷(第1599页)

按:“颖”,疑是“颍”之形误。《旧唐书·经籍志下》作:“《刘颍集》十卷。”[2]2074当是。不知点校本整理者在点校时是否比勘了《旧志》,如果认为是《旧志》错了,应出一校记。不然,有可能本从《旧志》作“颍”,后辈学人传刻时搞错了。

褚令之《百赋音》一卷。(第1619页)

按: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唐书五》:“‘令’当作‘诠’。”[19]569是。《隋书·经籍志四》:“《百赋音》十卷宋御史褚诠之撰。”[4]1083又, 本卷上书:“兼中书舍人《褚诠之集》八卷,录一卷。亡。”[1]1073《旧志》同误。

《朝英集》三卷。开元中,张孝嵩出塞,张九龄、韩休、崔沔、王翰、胡皓、贺知章所撰送行歌诗。(第1622页)

按:“张孝嵩”当作“张嵩”,“孝”字衍。见《旧唐书·郭虔瓘传》:“其后,又以张嵩为安西都护以代(郭)虔瓘。嵩身长七尺,伟姿仪。初进士举,常以边任自许。及在安西,务农重战,安西府库,遂为充实。十年,转太原尹,卒官。俄又以黄门侍郎杜暹代嵩为安西都护[2]3189。又见米乘《大唐故杜府君墓志铭》:“晋州良牧贾公曾则词艺之宗,太原节制张公嵩有瑰奇之量。贾则设榻以邀之,张则开幕以翘之。”[20]700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引席豫《大唐故通议大夫忻州司马清苑县开国子刘府君(敦行)神道记》:“景云初,以尚书郎为淮南道宣劳使,举□□言、张嵩、段同□等四十余人,皆天下英秀,时所推重。”[21]711当以《墓志铭》等为是。

李康《玉台后集》十卷(第1623页)

按:“李康”当作“李康成”。《后村诗话》卷五:“郑左司子敬家有 《玉台后集》,天宝间李康成所选。自陈后主、隋炀帝、江总、庾信、沈、宋、王、杨、卢、骆而下二百九人,诗六百七十首,汇为十卷。与前集等皆徐陵所遗落者。”又,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玉台后集》十卷,唐李康成采梁萧子范迄唐张赴二百九人所著乐府歌诗六百七十首,以续(徐)陵序编。”[22]97

卢瑰《杼情集》二卷(第1624页)

按:“杼”,疑是“抒”之形近误。虽然“杼”通“抒”。《论衡·超奇》:“杼其义旨,损其文句。”但作为书名用一个通假字似乎没有这个必要。卢瑰《抒情集》是一部收集了众多诗家抒情作品的集子。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周绍良等.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7]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董诰等.全唐文[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9]王应麟.困学纪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0]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2]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13]吴钢.全唐文补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14]尤炜祥,王晓文.点校本<新唐书>地名正误[J].台州学院学报,2011(2)32-37.

[15]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6]范晔撰.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7]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8]司马光等.资治通鉴[M].上海:世界书局,1936.

[19]钱大昕.廿二史考异[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20]周绍良等.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1]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22]晁公武,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旧唐书
TINTIN’S CHINESE CHANGE-UP
《聊斋志异》借鉴《隋书》与两《唐书》
论中唐文人自编别集的新特点
“小说”观念与类别探讨
王君愕墓志简释
《旧唐书》中晚唐本纪中职官书写的两个问题
新旧《唐书》中《李密传》的比较研究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旧唐书》与《新唐书》“突厥传”之比较
述往思来:《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