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8例临床特点分析

2012-08-15童兴剑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33期
关键词:运动障碍丘脑瞳孔

童兴剑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为Caplan于1980年首先报道,作为一种特殊类型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提出。随着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MRI的临床应用,TOBS逐步受到临床医生的认识与重视。我科2005年5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基底动脉尖综合征8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56~78岁,平均63.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7例(87.5%),糖尿病史3例(37.5%),高脂血症史4例(50%),冠心病史4例(50%),心房纤颤3例(37.5%),长期吸烟史4例(50%),饮酒史1例(12.5%),有卒中史者2例(25%)。

1.2 临床表现 均为急性起病,其中5例动态发病,首发症状眩晕、呕吐 5例(62.5%),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7例(87.5%),眼球运动障碍 6例(75%),瞳孔异常 5例(62.5%),视野缺损2例(25%),记忆障碍1例(12.5%),肢体瘫痪4例(50%)。

1.3 影像学检查 6例患者行MRI检查,8例患者均行CT检查,结果显示:8例均为双侧病灶。丘脑病灶7例(87.5%)、中脑5例(62.5%)、枕叶3例(37.5%)、小脑3例(37.5%)、颞叶1例(12.5%)。双侧丘脑对称分布的蝶型梗死灶3例(37.5%)。

1.4 治疗及预后 所有患者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颅压、脑组织保护剂、活血化瘀等综合治疗措施。其中3例符合溶栓条件均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依据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1995)[1]:治愈1例(12.5%),显效1例(12.5%),有效2例(25%),恶化3例(37.5%),死亡1例(12.5%)。3例溶栓患者,1例治愈,1例显效,1例有效。

2 讨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组成“干”字形结构的包括左、右大脑后动脉及左、右小脑上动脉的5条血管发生血循环障碍所致的一组症候群,主要以突发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为临床表现[2,3]。国内报道 TOBS 约占脑梗死的 4.3% ~5%[4],其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查阅文献,本文总结了TOBS的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2.1 病因及危险因素 TOBS的病因以脑栓塞居多,栓子主要为心源性,其次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所致。Sato[5]的研究显示210例脑梗死中有16例TOBS,61.5%可能由栓塞所致,84.6%的患者脑血管造影发现基底动脉首端2 cm直径范围内血管分叉处有狭窄或闭塞,也有部分病例为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其他病因为血栓形成、发育不良、血流动力学改变、动脉瘤、动脉炎;TOBS的危险因素与公认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比无特殊性,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既往脑卒中史及吸烟、饮酒史等。本组显示3例心房纤颤病史,5例在活动中急性或骤然起病,说明栓塞可能是TOBS的主要病因之一。

2.2 临床表现 由于TOBS区局部解剖的特点,此区血循环障碍常出现2个或2个以上梗死灶,且临床表现多样。Caplan[2]按其表现分为两组:脑干首端梗死和大脑后动脉区梗死。由于供应脑干首端的血管多为深穿支或终末支,并直接从大血管发出,易造成血管的损伤,故脑干首端梗死多见。前者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改变、意识障碍、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幻觉;后者表现为视野缺损、皮质盲、记忆障碍、行为异常和视觉失认等。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改变是TOBS特征性症状之一,也是最突出的症状。有报道眼球运动障碍的发生率为75% ~78%[6],瞳孔改变的出现率为69.1%,瞳孔散大出现最多(62.9%)。本组眼球运动障碍占75%,瞳孔异常占62.5%,且主要为瞳孔散大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Facon等认为基底动脉尖梗死的患者,最突出症状为睡眠过长与动眼神经麻痹。Bassetti等认为丘脑在睡眠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丘脑旁正中区梗死可导致睡眠过度。本组中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等脑干首端梗死表现分别占到87.5%、75%、62.5%,远高于视野缺损 (25%)、记忆障碍 (12.5%)等大脑后动脉区梗死表现。以上均说明脑干首端及丘脑梗死更为多见且具有特征性。所以,对有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突然出现意识障碍伴有明显的眼部症状(动眼神经麻痹,垂直注视障碍,瞳孔改变)应考虑TOBS的可能。

2.3 影像学特点 从解剖学特征分析,由于TOBS累及多条血管,故病灶为多发,而供应丘脑、中脑的血管多为深穿支或终末支,故中脑、丘脑的梗死发生率高,又由于丘脑内侧由丘脑结节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供应,而丘脑结节动脉约有1/3缺如,由同侧的丘脑穿通动脉供血,当丘脑穿通动脉发生闭塞时,易导致双侧丘脑梗死,其内侧对称性分布的“蝶形”梗死灶,具有特征性[7]。本组8例均显示为双侧病灶,病灶出现频率丘脑>中脑>枕叶=小脑>颞叶,双侧丘脑对称分布的蝶型梗死3例(37.5%),这与TOBS的血供特点相符。

2.4 治疗及预后 本组3例进行了溶栓治疗,2例于3 h内溶栓,1例治愈,1例显效,疗效显著,1例于6 h溶栓,疗效不如前2例,但也未再进展。TOBS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有报道[8]认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死率达10% ~25%,本组患者病死率为12.5%,与文献报道相似。预后与梗死部位、范围、血管情况及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关,与治疗的及时及并发症的积极防治也有密切关系。综上,对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重视危险因素控制是关键,超早期溶栓是治疗的有效手段,采取综合及个体化治疗,防止各种并发症等,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2] Caplan LR.“Top of the basilar”syndrome.Neurology,1980,30:72.

[3] 王薇,毕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23(5):378-380.

[4] 孙吉山,宿英英.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6):373-374.

[5] Sato M,Tanaka S,Kohama..A“top of the basilar”syndrome:clinicalradiological bevaluation.Neuroradiology,1997,29:354-359.

[6] 魏志强,王晓丹,李新.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研究(附28例临床报告).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7(2):16-19.

[7] 张清,杨志宏,伍建林,等.大面积脑梗死再灌注损伤的磁敏感加权成像与临床对照研究.磁共振成像,2010,1(1):23-28.

[8] 吴瑾,蒋安杰.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治疗新进展.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9):6979-6981.

猜你喜欢

运动障碍丘脑瞳孔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3对前丘脑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轴突的排斥作用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运动障碍临床分析☆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基于uAI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延安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丘脑体积与年龄的相关性
瞳孔检查及常见瞳孔异常
瞳孔里的太阳
瞳孔
丘脑前核与记忆障碍的研究进展
康复治疗对早期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疗效分析
背侧丘脑解剖结构及其生理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