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012-08-15孙志军

中国机构编制 2012年4期
关键词:院团经营性公益性

孙志军

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孙志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中央部署,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坚持观念创新与实践创新相促进、典型引路与面上推开相衔接、重点突破与全面深化相结合,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3年6月到2005年底,主要是开展试点、积极探索,在北京等9个地区和35个单位进行试点。第二阶段从2005年底到2009年8月,主要是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扩大试点、由点到面,确定108个试点地区。第三阶段从2009年8月到2011年10月,改革进入全面推开、全力推进的新阶段,特别是2010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三加快一加强”,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步伐进一步加快。第四阶段以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标志,文化体制改革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文化建设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

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这些年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富有效率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出版、发行、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电视剧制作等领域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各省区市有线电视网络转企改制和省内整合基本完成,地方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和重点新闻网站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有力改变了国有文化单位市场主体缺失、发展活力不足的状况。据初步统计,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近6100家,核销事业编制26万多个。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得到提高。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城市为主体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组建工作全面完成,大部分地市和区县成立了综合文化行政责任主体,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文化行政部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实践表明,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创了文化建设新局面。我们不断深化对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探索确立了一些重要的思路和原则: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行统筹谋划、通盘考虑。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改革密切相关、紧紧相连。改革实践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整体谋划、统筹安排,在立足文化领域自身实际的同时,积极协调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衔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加快建立文化与市场相对接的体制机制、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着力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推动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转变文化行政部门政府职能、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在高度重视发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职能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综合职能部门的积极作用,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改革的强大合力。

2.注重顶层设计,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文化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情况也千差万别,文化体制改革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分步稳妥推进。在实践中,根据功能定位的不同,把文化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明确不同的改革思路和政策。公益性文化事业,坚持由政府主导,以财政投入为主,注重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经营性文化产业,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注重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从具体单位改革来看,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保留事业体制,深化内部改革;出版社、新华书店、电影制片厂、电视剧制作中心、电影发行放映单位、一般文艺院团、重点新闻网站、非时政类报刊社等经营性文化单位以及主流媒体中可剥离的经营部分,逐步转制为企业。同时,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不搞“一刀切”,允许人民、盲文、藏学、民族出版社,民族地区市县新华书店,代表国家水准和民族特色的少数文艺院团等保留事业体制。从工作进程上看,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明确不同的改革进程,做到试点先行、积累经验,循序渐进、全面推开。首先从市场发育和竞争比较充分的新华书店、地方出版社和电影制作发行单位入手,推动其率先转企改制、积累经验;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明确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非时政类报刊社、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重点新闻网站等行业的改革要求和时间进度,全面推开改革。

3.坚持以人为本,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中各方面的利益问题。改革直接关系干部职工的实际利益,利益问题处理得好,大家的积极性就高,改革就能顺利推进;反之,改革就可能受阻。在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维护职工的基本权益放在重要位置,确保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依法得到保障,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确保改革平稳过渡;坚持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用政策来引导、激励、保障改革,营造了“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在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大力配合下,相继出台了20余个政策文件,包括规范转制和支持转制文化企业发展的国办发[2003]105号文件、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以及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中的社保衔接、工商登记等政策,基本涵盖了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主要环节。在解决事企待遇差方面,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实现社保平稳接续。在支持改革单位的发展方面,国家为改革试点单位减免企业所得税,中央财政还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项目支持。针对文艺院团底子薄、包袱重、演艺市场发育不足等实际情况,各地各部门还从多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有的地方专门为转制院团改造、配建演出场所,实行“一团一场”政策,为其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在人员分流安置方面,坚持分流不下岗,将分流人员妥善安置到基层宣传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单位。

4.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既遵循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又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文化产品具有一般商品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特殊性。文化的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中,既要遵循文化自身的内在特点和发展规律,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在实践中,各地各部门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复杂性,正确把握文化建设中“魂”与“体”的辩证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对公益性文化单位,在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引入激励机制、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能力;对经营性文化企业,在确保正确导向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占领市场的过程中更好地服务群众、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更多地赢得市场;对文化产品的评价,统筹考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导向要求与利润指标,对不合格的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实行退出机制。与此同时,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管理的完善程度统一起来,在改革发展中强化管理,以科学有效的管理保障改革、促进繁荣。在对外开放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做到既放得开又管得住。

这些年,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国有十多个省区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各地结合实际,普遍明确细化了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普遍制定出台了更具针对性、更加优惠的改革配套政策措施,逐项分解落实,加强督促检查,切实做到抓紧、抓实、抓好,真干、真转、真改,有力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有效促进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系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猜你喜欢

院团经营性公益性
基层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的策略研究
关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政府管控的思考
军工院所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提升建议
山西确定20家省级公益性农产品市场
体制改革对艺术表演团体财政补贴效率的影响*
做好公益性报道让温暖在城市流淌
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思考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家医院的“公益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