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6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

2012-08-15方敏王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7期
关键词:脓液颌面部颌面

方敏 王玲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作为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以其具有发病急,进展迅速,预后差等特点[1]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及心理压力,而且本病易引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败血症、纵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甚或死亡,因此,探寻临床有效防治措施是现今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现将我科自2007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6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治过程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均经颌面部CT证实,以牙龈、颌面部明显肿胀,开口受限为主要表现;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18~76岁,平均(37.3±1.5)岁;病程最长30 d,最短 7 d,平均(12.5±1.5)d。实验室检查示意:血细胞、白细胞计数呈显著升高,约12.5×109~20×109/L,中性粒细胞占75%~92%。

1.2 临床资料 感染部位:位于颌下间隙者15例,咀嚼肌间隙12例,咽旁间隙10例,翼下颌间隙8例,眶下间隙6例,,颊间隙3例,口底间隙2例,所有患者均可见合并2个以上间隙发生感染。

感染原因:牙源性38例,外伤性12例,腮源性感染5例,血源性感染1例。

致病菌种:所有病例均做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经药敏实验皆找到敏感抗生素。查找的感染菌分别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等。

1.3 治疗方法 入院伊始,需进行常规检查如血液、肝肾功能、细菌、痰及脓液培养等,对于老年患者还需进行血糖、血脂检查。检查结束后①合理联合使用:首先采用抗生素联合应用,一般给予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同时为了防止间隙内合并有厌氧菌感染,继续加用抗厌氧菌药物甲硝唑或替硝唑125 ml,2次/d静脉滴注,持续使用5~7 d。②针对性使用敏感性抗生素:根据脓液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查结果,进行抗生素有效且针对性的调整。③重视对症处理:若脓肿已成,则需及时切开引流,主要通过对口引流和橡皮片引流的方式进行,引流时以硅胶管、碘仿纱条或橡胶片建立有效引流途径使得各间隙分离相通,以求引流彻底,一般来讲,对口引流适用于脓肿较大、涉及范围广且位置较深、颌面颈部作切口的患者,橡皮片引流则适用于脓肿较小且位置较浅或口腔内作切口的患者,前者引流后多以3%双氧水+0.9%NaCl溶液交替冲洗后,加用庆大霉素8万U+0.9%NaCl溶液30 ml反复冲洗,1次/d,术后进行监护。根据情况冲洗再取出引流管;后者主要通过皮片留置1~2 d,局部都及时给予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根据病情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全身支持治疗。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对症积极治疗后,牙龈、颌面部明显肿胀,开口受限为主要临床症状消失;已成脓肿者经切开引流后伤口愈合,复查显示均正常,治疗最长15 d,最短6 d,平均(9.2±1.5)d,治愈率达100.00%。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作为口腔颌面部外科较为常见疾病,主要由于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所致,由于颌面部易被筋膜割裂成多个肌筋膜间隙,以致于脓液相对的局限于固定的间隙内,既可以相互扩散,形成多隙感染[2],同时在细菌量大,机体抵抗力弱时,感染易可沿神经血管扩散,从而引发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败血症等[3],因此,早期有效的进行防治,是本病治愈的有力手段。

业已证实:本病以牙源性、外伤性或腮源性感染等继发性感染居多,且多为好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偶可见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化脓性感染[4]。本研究中牙源性38例,外伤性12例,腮源性感染5例,血源性感染1例。亦证实了上述结论。同时,若间隙感染控制不及时,可扩散到周围其他间隙,引起多间隙感染。临床表现有红、肿、热、痛、张口困难、吞咽障碍等症状级白细胞升高,体温升高达39℃~40℃;影像学检查脓肿形成,穿刺抽出脓液。因此,我们在治疗中选用抗生素的原则为:早期、足量、全程。即:早期使用大剂量抗生素的同时,根据药敏实验结果进行相应调整,对已成脓者及时清除病灶等对症处理原则,使感染源截断,从根本上降低口腔颌面颈部间隙感染的发病率,同时,严格的无菌技术原则,可有效避免医源性损伤。由此,本研究的治愈率可达100.00%。提示: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治疗中,采取抗生素与手术结合用药,相辅相成的用药策略,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

[1]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96-413.

[2]周龙女,蔡佩佩.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综合处理.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6,4(3):198.

[3]王吉耀.内科学(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78.

[4]Marioni G,Rinaldi R,Staffieri C,et al.Deep neck in fection with dental origin:analysis of 85 consecutive cases(2000-2006).Acta Oto-Laryngologica,2008,128(2):201-206.

猜你喜欢

脓液颌面部颌面
遇到恼人的“火疖子”,该怎么办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原菌分布情况研究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稿约
乳腺炎患者乳腺脓液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分析
郑建金:颌面外科专家的日常
颌面软组织创伤160例急诊整形修复的护理观察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模拟技术在颌面部复杂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整形美容外科技术原则在口腔颌面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