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

2012-08-15徐亚琼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11期
关键词:心房心室房颤

徐亚琼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心房颤动(房颤)发病率越来越高,超过60岁的人群中房颤患病率在1%以上,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超过5%,到80岁以上时可以增加到10%[1],已经成为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心脑管疾病之一。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其中最主要的危害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高龄老年人房颤防治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老年病科经住院明确诊治的60岁以上高龄患者90例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高龄老年人房颤的临床特点、相关基础疾病及抗栓治疗现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5岁以上老年房颤住院患者,年龄65~90岁,男64例,女26例,病程3~40个月。

1.2 诊断标准 90例房颤患者均经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或)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证实;冠心病诊断均经运动平板实验证实;高血压病诊断符合2003年JNC7诊断标准;脑卒中以临床诊断为基础,参考CT资料。房颤的分类遵照按照陈灏珠《实用内科学》[2]“三 P”分类法,即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心功能按NYHA标准分级。经常用药者定义:每周用药时间≥3 d,用药总时间>1个月。房颤栓塞高危者定义为具有下列1项或1项以上者为房颤发生栓塞高危者:①年龄≥65岁。②有脑血栓栓塞史。③合并高血压。④合并糖尿病。

1.3 临床表现 90例房颤患者中:冠心病41例,高心病18例,肺心病7例,风心病4例,瓣膜病4例,扩张型心肌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1例,甲亢性心脏病3例,孤立性房颤2例;心功能I级14例、II级42例Ⅲ级18倒、IV级16N,阵发性房颤4例,慢性持续性房颤81例。永久性房颤5例;81例慢性房颤中房颤持续最短时间为2年零1个月,最长1例为10年,平均7年。81例慢性持续性房颤中平时静息状态下无明显心悸、胸闷等症状,活动后有心悸、胸闷症状,其中有14例伴发脑梗死,脑梗死患者症状。84例中心室率平均(90~120)次/min,此外,19例心脏超声及胸部X线片提示左心房肥大。

1.4 治疗及预后 90例房颇患者于发病初始阶段均积极采取药物或电转复治疗,其中有11例因房颤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伴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而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根据房颤病因、心功能情况、心室率快或慢,单一或联合应用洋地黄类、钙通道拮抗药、B受体阻断药、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使静息时心室率控制在60~80次/min左右,运动时90~110次/min左右。90例房颇患者中有51例先后用过抗凝剂(阿司匹林、华法林、怡开等),其中有13例患者坚持长期用抗凝剂阿司匹林50~75 mg/d,口服,无一例发生脑梗死。而14例脑梗死患者均未长期坚持服用抗凝剂治疗。本组房颤患者未并发脑梗死者,生活能自理,能从事家务劳动。14例脑梗死患者中经积极治疗后有7例痊愈,3例症状改善,2例无改善,2例死亡。

2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90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来进行分析,本文的统计资料表明,在病因上,冠心病是房颤发病的主要原因,而且老年人的房颤随着年龄的增加有增加趋势,这大多与现代生活节奏增快,人们的精神因素和心理因素严重负荷有关,同样,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摄入所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也是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高脂肪摄入可以加速心房动脉硬化,使心房肌长期处于缺血及缺氧的状态,最后导致心房肌及其所属的传导系统出现纤维化及脂肪变形等退行性改变,心房肌电生理的不稳定性而导致房颤。同样有文献报道,房颤大部分是由于窦房结,心房肌的纤维化,脂肪变形等老年退行性病变所引起。其次本文统计资料显示风心病是引起房颤的重要原因,这多与遗传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有关。而肺心病也是导致房颤的重要原因。因此,积极有效控制众多干预性因素,将有利于房颤的防治,进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药物治疗仍是广泛使用的方法,特别是广大基层医院。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及控制心室率。在过去相当一段时期内,广大内科医生都尝试过多种药物转复及维持窦律,都未取得满意的效果。且因药物引起的心衰,心律失常,肺损害等副作用并不能提高患者存活率,这给我们在药物治疗方面又指出新的途径。控制心室率的优势在于:①容易达到治疗目的,即应用洋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药物等药物使患者的静息时I潼率维持60~80次/min,预防活动时不合适的心动过速,运动时崆率不超过100次/min。②住院率低,患者可以在门诊随访,调整用药。③患者依从性好[3]。从我们治疗情况来看,只要不断调整药物剂量,大部分患者均可达到上述治疗目标。

多种资料显示房颤显著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特别是60岁左右有严重基础心脏病变,尤其心肌病、瓣膜病伴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心肌缺血者,预后较差。在房颤不同阶段门诊或住院均给予了及时规范的抗凝、控制心室率、复律、积极治疗基础病等治疗史,使患者处在高危期时得以及时纠正,随后给予了长期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和(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以及有效控制老年基础疾病等策略。进入高龄后,房颤已成为威胁较小的心律失常。因而随医疗保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医学发展对房颤治疗的新认识,选择恰当的治疗策略给老年房颤患者带来了益处。

[1]张秀锦,李小鹰.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影响因素分析.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3):183-185.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47.

[3]黄从新.进一步加强心房颤动防治的研究.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2006,26(3):161-162.

猜你喜欢

心房心室房颤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起搏器融合波排除的心电图表现
心房颤动与心房代谢重构的研究进展
心房破冰师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左心房
预防房颤有九“招”
花开在心房
『孙爷爷』谈心室为孩子上网撑起『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