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人文知识在临床医学实习中的内化

2012-08-15徐丽红陈卫刚齐翠花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6期
关键词:内化医学生职业道德

徐丽红,陈卫刚,齐翠花

(石河子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新疆 石河子832008)

人文科学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以及防病治病的客观规律的自然科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研究范畴的交叠决定了医学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并碰撞产生了医学人文学。当代医学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医学人文的重要意义,但医学人文学并不等同于医学人文。完成医学人文学向医学人文的转化,将医学人文学知识内化为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理念,培养出符合当代医学发展要求的医学生是现今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本文仅就在临床医学实习中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学知识内化的必要性、意义和方法进行探讨。

1 医学人文教育需多阶段加强医学人文知识的内化

1.1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现状要求加强医学人文知识的内化

早在1998年国家教育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提出“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此后,国内各个医学院校纷纷开设了医学史、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学的课程。但设置单调,缺乏互动,成为僵化、填鸭式的学术性的医学人文课程,学生很难将这些死记硬背的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并整合内化到自身个人修养之中,导致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教育的脱节,失去了医学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这一现状要求医学教育工作者加强医学生人文知识内化的教育工作,真正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

1.2 知识内化的渐进性和反复性决定了医学人文学知识内化的多阶段性

知识的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注意、理解和接受3个环节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低级逐步发展到高级,渐进的、互动的过程。学习知识是内化的最初注意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教室里由教师口传讲授来完成,告知学生知识的存在,引领学生对知识产生最初的好奇和关注;以一个专科知识为主线,与多学科知识交叉,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并搭建知识框架是知识内化的理解阶段。如以医学专业知识为主线,将医学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医学专业知识相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医学知识体系;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并在运用的过程中再进一步学习、补充、融合,真正理解和接受知识,这是知识内化的第3步接受阶段,就是社会实践阶段。以上3个阶段的不断往返,使知识固化为人的理念和行为,形成知识内化的完整过程。知识内化的3个阶段并不是完全分隔,相互独立的,而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补充的。如知识的注意可以在知识的运用阶段得以强化,对新知识的关注可以加强学生对已知知识的理解并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网络交点。知识内化过程的渐进性和复杂性落实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就决定了医学人文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教室里让学生背诵枯燥、教条的人文知识,而是要延伸到校园中与其他学科教育交叉融汇,延伸到社会实践让学生去运用、体会、思考,这就是医学人文知识内化的多步骤、多阶段性。

1.3 将医学人文知识的内化延伸到临床医学实习中

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内化-外化-反馈-提升”螺旋循环不断提高的过程,人们需要这样一个过程来不断的完善和强化自己的认识,使自己的认识不断的接近客观真理,并将认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发挥认识的现实作用。临床医学实习阶段就是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阶段,是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发挥作用,并在实践中接收反馈,与各种认识相互碰撞产生新知识、新理念,使认识得以提高的阶段,是认识过程中知识“内化-外化-反馈-提升”的阶段,是医学人文教育中各种知识综合内化的关键阶段。

早在2006年就有人文学者提出[1]:人文教育不是单一学科教育能完成的,而是一个多学科、宽领域、多途径、全方位的科学的系统性教育。这一观点不仅强调了人文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更强调其系统性。而医学人文教育要比单纯人文教育涉及面更广,更复杂,既有人文教育的普遍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主要特殊性在于医学人文教育并不以培养人文专家为目的,而是要培养可以能更好为患者服务的具有人文精神的医学工作者,即医学人文教育是强调以医学专业知识为主线的系统性人文教育。这些都决定了医学人文知识的内化需要延伸到医学临床实习中去完成,以最终真正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存在价值。

2 在临床实习中加强医学人文知识内化的意义

2.1 医学的目的和现代医学发展呼唤人文精神

医学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机体康复,更是重视人的权力、人格和尊严,使人得到调整能适应环境更好的生存。遵循医学的目的和意义,医学工作者要学会在重视人的生物因素的前提下,把人的健康问题置于社会中去理解;要把关爱、尊重人类生命、维护人类生命的尊严和人的权利的人文精神与现代医疗技术相结合,真正实现仁爱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医学。

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个体生理和病理研究转向群体的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对医学人文提出了客观要求。但同时,现代医学实践中大量医学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却使部分医务工作者只注重诊治疾病的科学技术,而忽略了患者作为社会人的差异,导致医疗工作中医学科学性和医学人文性的失衡,是现今医疗纠纷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现代医疗实践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现实需要。

无论是医学追求的目标、现代医学的发展,还是现实医疗实践环境存在的问题都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医学生是未来医学科研和临床工作的主力军,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势在必行。

2.2 临床医学实习阶段是完成医学人文知识内化的关键阶段

医学人文学并不等同于医学人文,单纯的医学人文学知识是枯燥、教条和刻板的,支离破碎、简单的接受这些知识不能发挥其医学人文的实际作用。医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将人文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相结合,运用到实际医学实践工作中,完成医学人文学向医学人文的转化。

临床医学实习阶段是医学科学知识和医学人文知识结合和内化的最后阶段,是强化医学生医学人文理念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医学生接触到现实的临床实践,会直观的感受到临床工作的复杂多变,感受到多种不同思想、理念和情感冲击和碰撞,会自觉不自觉的将多种知识综合、重组与再生并运用于临床实际工作,完成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完成医学人文学知识的内化。把医学人文教育延伸到医院的实习环节,是完成医学人文知识内化,形成完整医学人文教育体系的关键。

3 在临床医学实习中加强医学人文知识的内化

在临床医学实习阶段需要临床医学教育者多种途径、多形式、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完成人文知识的内化,从而建立正确、完善的人文理念。在临床医学实习阶段加强医学人文学知识的内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人文教育中要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2],校园文化就一直是医学人文教育者关注的隐性课程之一,延伸到教学医院就是医院文化。医院文化不仅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整个医院医疗就诊环境,而且通过耳濡目染的作用向学生传递着非公开性的医学人文信息,多数人文研究学者都认为这种影响产生的效果具有长效性,远胜于纯粹的知识层面的教条性的医学人文教育。医院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宏观的工程,需要医学院校、教学医院、政府共同努力,加强医院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氛围的建设,如加强人文建设的投资力度,制定完善的人文培训规划和奖惩方法,开展各类人文医学活动等。

3.2 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

在学生人文知识的内化方面,教师的作用是不可以被现代信息技术所替代的,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师生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力量、学识力量以及表现力量对学生是具有潜移默化的长久作用的。因此,医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让人文精神渗透到自己的言行、思维、观念之中。在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师的人文学培训,不仅仅是人文学的专职教师,还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师,并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教师的言语和行为。

3.3 将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要培养拥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强烈职业责任感和崇高敬业精神的医务工作者。

医学人文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化和保证。临床医生不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不掌握基本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只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不够的,是可能事与愿违的,而拥有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的临床医生是可以自觉、主动的按照社会主义医学职业道德要求自己。职业道德教育是对人文教育的补充,是人文教育的落脚点,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根据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互补性,在开展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贯穿医学人文教育,可加强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的认知、理解和接受,并强化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理念。

3.4 角色转换,亲身体验,加强“共情”教育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共情(empathy)”教育[3],认为“共情”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人的感觉、需要与情绪的一种人格特质和能力,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精神不可忽视的环节。可以由教师拟订一些讨论题目,由学生精心准备,进行角色扮演,同时请主管医生和病人共同参加,然后由学生、医生和病人共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模拟一次就医过程,亲身体验一次就医的心理历程。“共情”的培育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激发学生对医学伦理和社会问题进行思索,使人文知识与医学实践一体化。

3.5 参与临床实际工作,在工作中强化医学人文理念

良好的临床沟通能力是更好地服务于病人的基础。在临床实习时应该让学生单独负责1-2个病人的临床问诊工作,除了撰写完整的病历外还应另外书写有关描述病人在患病后的心理路程方面的文章。这样学生在写作与收集材料的过程中会自觉的与病人接触,取得病人的信赖,通过访谈体验病人的感受,不但认识了疾病,而且学会如何在临床工作中既要关注病人躯体的疾病又要注重病人的心理变化,对人进行整体全面观察,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总之,临床医学实习阶段是医学生离开学校前的最后学习阶段,也是进入临床的第一个阶段,是医学生第一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树立的思想和观念可能会影响其一生。创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人文教育,促进医学人文知识的内化,需要每一个临床医学教育者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完成。

[1]刘 伟.论全球化时代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医学与社会,2006,19(11):43.

[2]于德华,王一方,陈英群,等.医学生人文医学教育中的共情培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13.

[3]王英姿.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探讨[J].职业与教育,2010(6):183.

猜你喜欢

内化医学生职业道德
红色旅游地文化氛围生产与旅游者价值观内化关系研究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