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当代高等医学教学现状谈麻醉学教育改革

2012-08-15婧,闵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6期
关键词:麻醉学医学教育导师制

陈 婧,闵 苏

(重庆医科大学 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重庆 400016)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医学教育发生着巨大的变化。100年来,在不断强调医学教育观念转变的基础上,国内外医学教育界进行了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等一系列改革。而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建立并完善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卫生发展需要的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麻醉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也必须适应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而如何做好高等麻醉学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全面、扎实临床医学知识和精湛麻醉学专科知识的高等麻醉学人才,是值得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麻醉学教育者和临床麻醉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1 我国高等医学的教育模式

医学教育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为了维护人类健康以及不断促进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而产生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医疗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程度加大、速度加快,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表现为:医学教育标准及内容的国际化以及医学人才培养的人性化等。面对诸多挑战,只有首先明确确立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特点,才能适应其改革和发展。

1.1 学制、学位设置

我国的医学教育学制主要有三年制、五年制、七年制和八年制,多种学制的设置与中国的国情有关。三年制和五年制是培养农村和基层医院医生的重要途径;七年制是培养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途径,为大、中型医院(三级或二级医院)输送医学应用型人才;八年制是为综合型大医院(三级甲等医院等)培养拔尖创新型医学人才[1]。而医学教育授予的学位则有医学学士,临床医学硕士、博士(包括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等。

1.2 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常用的教学方式仍然是课堂讲授,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由于授课过程是以教师为主体,因此容易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淡化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较差。传统的医学教育将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课程、临床专业课程和临床实习[2]。基础课程阶段主要以学科为中心,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课程设置,而临床阶段则以医院科室为中心,对各个专科进行教学和实习。但整个课程体系中学科界限分明,综合化水平较低,课程重复现象较为严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课程较为薄弱。面对诸多缺点,实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2 麻醉学学科的教育改革

1987年,我国教育部确立麻醉学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是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于一体 ,旨在临床麻醉、危重病医学、急救与复苏以及疼痛治疗领域里进行深入研究的一门重要临床学科[3],具有临床医学的共性和麻醉学专科的特殊性。其专科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作为一名合格的临床麻醉医生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同时能结合患者病情的不断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判断和治疗。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麻醉学临床教学有两种极端化的倾向:重实践轻理论,培养出只注重实践的“麻醉师”;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纸上谈兵的“理论家”。因此,必须深入进行麻醉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麻醉学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等麻醉学专业人才。

2.1 麻醉学学科的教学现状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麻醉学科的结构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①工作领域从手术室扩大到病房;②工作范围由临床麻醉扩大到急救与复苏学、重症监测治疗学和疼痛治疗学等;③临床麻醉加强了对病人围手术期生理机能的监测、调控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等。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麻醉学科的办学方向,同时也为提高医疗和教学质量及培养合格的麻醉医师指明了方向。

临床麻醉学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安排中多是在大三阶段,而危重病医学、疼痛诊疗学作为麻醉学的分支,则多被安排在医学本科教育的大四阶段。众多麻醉系学生认为自己将来扮演的角色就是“麻醉师”,只需要学好自己的专业即可,因此常常会忽视大一、大二的基础课程学习,如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等,但事实上这一部分学生在随后的本专科知识学习中,成绩往往是不理想的。因此,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由于麻醉学是一门强调动手能力和应激处理能力的临床学科,学生在实习开始阶段出现操作失败、面对问题时的手足无措等情况都是可以理解也难以避免的正常过程,这需要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及通过理论上的深化来逐渐弥补,且不可操之过急。但有些学生过于看重挫折,把它们当成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从而失去信心,产生畏惧、怀疑和逃避情绪。若没有及时、正确的指导和鼓励,长久下去必将严重阻碍自身实际能力的发挥。因此,深入进行麻醉学临床实习工作中的教学方法改革也是十分必要的。

2.2 麻醉学学科的教育改革措施

加强麻醉本科学生的基础教育。在大学本科理论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做到麻醉专业课与临床医学课程主动横向联系;在进入临床麻醉的实习前,应先对学生进行医疗法律、法规教育,加强其法律意识,培养其积极、严谨的工作态度。如我科的实习学生进科室前必须先学习我科制订的《麻醉科工作常规》及《5S管理原则》(5S管理:清理、清洁、整理、维持、修养),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实习过程中,着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规范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掌握常规的麻醉方法,如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及神经阻滞等操作,并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从而提高麻醉质量,防止事故的发生。

加强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在麻醉学教育方法改革中,还应加强学生医患之间沟通能力的培训。医患间的沟通能力与医学技术同样重要,是一名医生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之一。作为一名麻醉医生,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与患者的初次见面多发生在施行手术前一天的麻醉术前访视过程中。要想在短时间内取得病人的信任,获得详细的病情,从而制订出完善的麻醉计划,这对于本科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同时,在手术过程中若出现紧急情况,麻醉医生与家属的沟通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医学生在平日的学习中对于自我与他人语言沟通能力的训练十分必要。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以促进本科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在某方面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其配备导师并给予个别指导的一种育人模式与机制[4]。它不是对本科生采取一些研究生的培养方法,更不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提前,而是导师对本科学生的全面跟踪指导,因材施教。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尽管本科生导师制呼声很高,但在医学院校应用尚少。如何保证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质量和公平性,本科生导师“导”什么,如何对本科生导师进行规范化管理等问题也许是其无法实行的部分原因。由于麻醉学是一门特别强调动手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的临床学科,而每个学生的能力以及对麻醉操作方法的掌握情况都不尽相同,因此,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方法,即施行本科生导师制也许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应强调的是: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教”的过程,还应强调学生主动接触不同的导师,主动学习。如在麻醉学临床实习时,学生可主动申请跟随不同的“导师”,通过观摩不同导师的麻醉操作流程,对同一种麻醉技术进行多方面的认识与思考,最终获得进步。因此,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于麻醉学的教学改革将起到促进作用。

应用PBL教学模式。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来进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在解释各种现象时学习与运用基础知识[5]。它将复杂的医学知识和具体的疾病形式连接起来,将相关学科的基础与临床知识重新整合,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例如,在手术室进行麻醉临床见习时,其环境及无菌原则均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这就正好符合PBL教学分组讨论的要求。又如:麻醉术前访视后,在实习学生常规向上级医生汇报病人病情时,上级医生就可按PBL教学模式理念,提问学生该患者可能的麻醉计划,要求其说出依据何在,并可再将与之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复习。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自我提问或与其他学生进行提问与回答,以解决现象背后的问题。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作为引路人和激励者,而并非“知识权威”的角色,学生也不能一味依赖教师灌输,应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目前有关PBL教学方法用于医学教育的研究均表明,在所有年级及专业均推行该教学方式并不适合我国医学教学的现状。但在二年级以后选择性开展PBL教学,并且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不失为一项探索医学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6]。

3 结语

高等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本文从总体上概述了医学教育的现状,其中着重从麻醉学这个临床二级学科入手,提出麻醉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措施,旨在培养出优秀的麻醉学高等专业人才。这强调麻醉医生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的培养:“管理”能力(自我学习的管理、患者术中情况的管理、手术室环境的管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医患沟通能力以及面对危急情况的应急能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源远流长。

[1]郑加麟.关于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3):329-331.

[2]廖东山,陈心颖,李增棋.德国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5):158-160.

[3]万学清,王泉云.麻醉医师应有的素质和修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6(4):38-39.

[4]杨晓玲,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0(9):56-59.

[5]刘利平,方定志.PBL教学法的调查和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95-96.

[6]周崇坦,刘云霞,王会玲.PBL教学法在麻醉生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尝试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15-16.

猜你喜欢

麻醉学医学教育导师制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麻醉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可视化技术在非麻醉专业学生麻醉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