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医学院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2012-08-15沈星辉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6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院校医学生

沈星辉,雷 蕾

(哈尔滨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了医学,为了传承长期积累的医疗经验,产生了医学教育,这一领域呼唤高素质人才的出现。世界未来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最终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医学教育是由基本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组成,三个阶段紧密连接,形成了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过程。医学院校强调培养“高精尖”人才,但也不能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一专多能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新技术、新行业、新工种的涌现,岗位越来越不稳定,职业越来越不确定,知识融合,技术集成,学科交叉,不断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合时宜,医学领域迫切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1 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复合型人才是具有复合型知识、复合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智商与情商的结合。医学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基础扎实。基础知识是综合知识的根本,是学习其他知识的指引,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扎实的基础,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游刃有余。

知识广博。信息时代,现代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医学院校在教育内容上要紧跟变化的形势,注重课程配套、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适应不同专业、跨学科领域的工作。

素质全面。素质是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的综合体,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区别成绩差异的个人特征。素质可以分为三类八种,三类是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八种是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审美素质、业务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人的素质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结合中发展起来,是以先天条件为基础,在后天教育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性质特点。我国积极推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乐观的心理素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医学教育,将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勇于创新。创新是知识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人类对于实践的扩展性发现、创造性结果,首先表现为个人行为,不同领域表现为一种集体行为。创新是劳动的独特形式,是实践的阶段性发展,是社会存在的基本要素。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产生未知的新事物。创新的本质是突破,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复合型人才具备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产生了创新活动,就具有了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懈动力,也是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2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在新的世纪、新的阶段,我国实施了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单一型人才已经逐渐被复合型人才取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符合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20世纪后期,由于科学本身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科学与教育出现了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1]。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过于注重培养医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了人文教育。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国之间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影响到了医学事业。医学教育模式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扩招、劳动人事制度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对传统医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很多问题[2]。要求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的模式上转变思想、与时俱进,打造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新健康观念的形成,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务人员需要具备适合新医学模式的知识结构,需要加强预防医学的教育,需要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采取适当措施使医学生早日接触临床,开阔医学生对疾病的观察能力,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我国的医学教育必须走“三个面向”的发展道路,转变教育观念,适应世界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努力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

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是人类相互联系、互相合作形成的群体。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发展趋势,最终决定社会的整个发展进程。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由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培养拥有高科技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尤为关键。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工具。现代医学的社会功能越来越重要,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现代医学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价值,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医生治疗单个病人为主导转变为众多人群预防保健为主导,从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体制转变为以社区服务为中心的医疗体制。医学院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医学事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准确肯定了素质教育的价值,重视综合素质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探索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医学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是国家医学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要素。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确立新的人才标准,就是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成绩作为衡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准。复合型人才是发展的主体和关键,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工作任重道远。

有利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医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遵循共同的规律。因此,现代医学人才必须具备全方位的知识智能框架,即除了注重医学专业知识,还要融合文学、艺术、伦理、法律、心理、社会等学科的知识,着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升综合素质[3]。综合素质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医学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整体生命观,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生命的维持受到规律的控制,反映了整体生命内在联系,决定了机体变化发展的趋势。认识各种规律为医学生探索生命的奥秘提供了有意义的指导。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开放性、多元化的模式,注重医学知识与相关知识的培养,注重医学与人文的结合,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增强人才对不同领域的适应性,有利于提高人才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人才个性的发展。

3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我国现阶段的医学教育,主要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培养治疗型医学专业人才,为卫生事业输送了大批人才,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医学教育开始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4]中关键是人才培养。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3.1 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础。调整课程结构要以社会分工为前提,与学科基础相适应,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遵循医学教育规律,遵循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和统一性。同时,要从社会对医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医学教育改革的实际,大胆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此外,要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必须做出正确的判断,以提高课程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结构。调整传统课程,增加新兴学科和跨学科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理的课程结构能推进医学与人文交叉体系建设,开展医学与人文课程研究,发展医学与人文交叉学科。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一支道德品质优、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加强思想教育,建立良好竞争机制,使教师思想向健康方向发展。教师要以健康的思想教育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高尚的情操陶冶学生,以高尚的灵魂影响学生,以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这就是教师良好道德品质的体现。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具备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以满腔热忱去感染学生,才能对学生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并拥有持久的影响力。教师用良好的品格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用最灿烂的微笑迎接每一天太阳的升起。教学是一项技术,绝不是简单的知识讲解和传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的专业性、综合性技能。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精神积极进行教学法改革,充分利用资源辅助教学。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多攻读学位、业务进修、岗位培训的机会,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队伍向年龄结构年轻化,学历结构高层化,职称结构合理化发展,有利于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3.3 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竞争的核心。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是贯彻党的方针,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疾病认识程度的提高,社会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5]。医学教育担负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要责任,成为了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力量。医学院校需要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医学生勇敢探索,发现新规律,丰富新体系,形成新思想;培养医学生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激发医学生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的人才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配合。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为医学生创新的宗旨,以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营造“严谨、求实”的创新氛围,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医学院校的目的。复合型人才能通过不同学科知识融合,达到对原来能力的超越,能用一种新的思维方法思考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这种新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办法就是创新能力的体现。针对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加强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造就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社会在要求复合型人才拥有知识的同时,强调拥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造性实践的前提,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是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前提。

各行各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都不同,根据我国当前医学教育模式的特点,医学院校应该立足国情,不断探索,总结出一套完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1]黄 敏,王安富,李连宏,等.“医+X”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J].医学与哲学,2008,29(6):59-63.

[2]王翠翠.医学生人才培养多元化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28,55.

[3]凌保东,李春平.现代医学发展趋势与高等医学教育的应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20-21.

[4]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2011-4-24.

[5]施 勤.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探索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76-177.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院校医学生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