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0个草菇菌株比较研究*

2012-08-08杨维丽李长田姜建新

中国食用菌 2012年1期
关键词:草菇出菇长势

敖 莉 , 杨维丽 , 李长田 , 姜建新 , 李 玉 **

(1.吉林农业大学教育部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118;2.江苏江南生物科技院士工作站,江苏 丹阳 212364)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别名稻草菇、美味苞脚菇、兰花菇、秆菇、贡菇及中国菇等,在日本称为袋茸、中华春占地等,属于伞菌目 (Agaricales)、光柄菇科(Pluteaceae)、 小苞脚菇属(Volvariella)[1],是一种热带和亚热带高温多雨地区的腐生真菌。我国是最早栽培草菇的国家,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3]。草菇在我国南方地区栽培时间较久,分布较广,主要产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和台湾等省区[4]。草菇在国际上享有 “中国蘑菇”的声誉,这是食用菌中唯一获此 “殊荣”的品种。草菇不仅具有味道鲜美、肉质细嫩的可口品质,更具有丰富的营养和保健作用,从而倍受人们青睐[5,6]。张树庭[7]指出草菇中蛋白质、脂肪含量明显高于双孢蘑菇和甘蓝、花椰菜等常见蔬菜中的含量,营养成分介于肉类和果品蔬菜之间。经常食用草菇,可提高机体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加速伤口和创伤的愈合,防止坏血病的发生,还有降低胆固醇,提高人体抗癌、解毒的功效[8-10]。

近年来,草菇市场价格高,效益显著,草菇生产面积越来越大。目前在食用菌生产中,以草菇的产量最低,不稳定且菌种易退化。要提高草菇产量,一方面应提高栽培技术,另一方面应进行现有品种筛选和改良,为了进一步提高草菇种植专业户栽培水平,结合草菇室内栽培技术,笔者从广州微生物研究所引进9个草菇菌株与江苏省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常用品种V830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能筛选出适合丹阳市及周边地区栽培出菇的优良菌株,弥补因长期使用V830而引起的菌种退化问题,同时为遗传变异和遗传育种提供重要的材料。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V106、 V97、 V9715、 V238、 V904、 VD、 V3A、 V11、V432-2,均由广州微生物研究所提供;V830由江苏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2 供试培养基配方

母种培养基:马铃薯20%、葡萄糖20%、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15%、维生素B10.001%、琼脂20%,pH7。

原种培养基:棉籽壳92%、麦麸5%、石灰3%,pH自然。

床栽培养料:废棉92%、石灰8%,pH自然。

2 试验方法

2.1 培养料准备

将废棉暴晒2 d后置于拌料框内,撒石灰粉,边淋水边踩踏,使其吸足水,在控去多余水分后堆成方形料堆并踏实,堆置72 h发酵后置于栽培架,把料铺平后覆盖薄膜,关闭门窗,菇房内用燃烧的煤球加热进行巴斯德灭菌。

2.2 草菇母种菌丝生长试验

将供试菌株活化,用直径0.6 cm的打孔器截取活化菌种块接种到直径90 mm培养皿中,每菌株3个重复,封好后置30℃培养。每隔12 h测1次菌丝生长长度,取平均值,计算菌丝生长速度,同时观察菌丝长势。旺盛:指菌丝粗壮浓密,爬壁力强,气生菌丝多;较旺盛:指菌丝较粗壮浓密,爬壁力较强,气生菌丝较多;正常:指菌丝一般粗壮浓密,爬壁力一般,气生菌丝一般;弱:指菌丝稀疏细弱,无力,气生菌丝少。菌丝生长速度(V,单位cm·d-1)公式如下:

V=(R-0.6) /D

式中:R表示菌落直径,单位cm;D表示培养天数。

2.3 草菇原种菌丝生长试验

选用13 cm×25 cm×0.005 cm的聚丙烯袋,常规装袋、灭菌。在接种箱内将供试菌株打孔接种到已降至室温的培养料内,30℃培养,定期检查发菌情况。每菌株接3个重复。菌丝长至袋肩开始画线并测量菌丝生长长度,计算菌丝生长速度,同时观察菌丝长势。

2.4 草菇菌株栽培试验

菌种按常规方法制作,30℃恒温培养。培养料发酵结束后在室内床架上铺料接种,接种方式为撒播。每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每个小区面积0.8 m2,用干料8 kg·m-2左右,常规管理,比较出菇特性。

3 结果分析

3.1 10个草菇菌株母种菌丝生长试验结果

10个草菇菌株母种菌丝生长试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10个草菇菌株在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不同,但是差异不显著。V830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日均生长速度是2.97 cm·d-1;其次是V97和V9715,分别为 2.87 cm·d-1和 2.86 cm·d-1; 菌丝生长速度最慢的是V904,仅为2.42 cm·d-1。其它菌株处于中间状态。10个草菇菌株的菌丝长势也有区别,V830、V9715菌丝长势表现为旺盛,V97菌丝长势表现为较旺盛,V904菌丝长势最弱,其它菌株正常。

表1 10个草菇菌株母种菌丝生长速度比较

3.2 10个草菇菌株原种菌丝生长试验结果

10个草菇菌株原种菌丝生长试验结果见表2。

表2 10个草菇菌株原种菌丝生长速度比较

10个草菇菌株在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和长势有差异。V9715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日均生长速度是2.07 cm·d-1;其次是 V830、 V432-2,分别为 2.05 cm·d-1和 1.99 cm·d-1;菌丝生长速度最慢的是V106和V904,分别为1.69 cm·d-1和 1.68 cm·d-1。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V9715、V432-2与对照V830之间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a=0.05和a=0.01),V106、V904与对照V830菌株生长速度之间差异极显著(a=0.05和a=0.01),其它菌株处于中间状态。10个菌株的菌丝长势也有区别,V830、V9715菌丝长势表现为旺盛,V432-2、V97表现为较旺盛,V904菌丝长势最弱,其它菌株正常。

3.3 子实体产量比较

10个草菇菌株的生物学效率、产量比较情况见表3。

10个草菇菌株的子实体产量有差异,V9715的产量最高,小区平均产量为1.3 kg,生物学效率为16.25%,其次是V830,小区平均产量为 1.21 kg,生物学效率为15.13%,最差的是V904没有出菇,其它菌株处于中间状态。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V97、V9715和对照V830在一个产量水平,子实体产量差异不显著(a=0.05和a=0.01),V11、V3A、V106在一个产量水平,较对照子实体产量减产达显著水平,VD、V238、V904在一个产量水平,较对照子实体产量减产达极显著水平。

表3 10个草菇菌株的生物学效率、产量比较

3.4 10个草菇菌株的出菇特性比较

10个草菇菌株的农艺性状比较结果见表4。

V9715和V106出菇时间较对照早,V11、V432-2、V3A出菇时间与对照相同,VD、V238和V904出菇时间都比对照晚。V9715和对照在栽培料上的菌丝生长旺盛,没有被杂菌浸染,V11、VD、V432-2、V3A、V97、V106在栽培床上出现少量杂菌侵染或者鬼伞,但是草菇菌丝占主导,V238的菌丝生长缓慢,鬼伞占主导。V3A、V97、V238菌株,成熟期平均单朵重在15 g以下,是小粒品种,VD为大粒品种,V11、V830、V432-2、V9715、V106为中粒品种,大小合适,深受市场欢迎。V106子实体顶部小而尖,基部偏大,其余菌株的子实体均为长卵圆形,菇型较好。V830、V3A、V97、V238、V9715、V432-2颜色较深,V11、VD、V106颜色较浅,V9715、VD外菌幕较对照厚,不易开伞。

表4 10个草菇菌株的农艺性状比较

4 结论与讨论

10个草菇母种菌丝生长试验结果表明,V830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平均为2.97 cm·d-1,且菌丝生长旺盛,但是10个菌株间差异不明显;10个草菇原种菌丝生长速度试验结果表明,V9715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平均2.07cm·d-1;而且菌丝生长旺盛;10个草菇菌株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草菇V9715的生物学效率最高,且出菇时间较早,抗杂菌能力较强,子实体大小合适,菇形较好,颜色较深,商品性状较好,深受市场欢迎。

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没有严格的正相关性,菌丝生长快,在综合培养基上表现强势的菌株在废棉培养料上不一定表现强势,但是一般菌丝生长快的菌株产量也较高,如V9715菌丝生长速度为2.86 cm·d-1,小区平均产量为1.3 kg; V830为 2.97 cm·d-1,产量为 1.21 kg。

在床栽试验中,产量高、生物学效率高的菌株鬼伞发生很少,而产量低、生物学效率低的菌株,鬼伞发生多。

综合试验结果,草菇菌株V9715具有菌丝生长旺盛、出菇时间早,抗杂菌能力强、生物学效率高、子实体商品性状较好的特点,适宜在本地区生产中应用,同时为遗传变异和遗传育种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1]杨新美.中国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2]Chang ST.The origi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straw mushroom cultivation[J].Economic Botany,1977(31):374.

[3]Chang ST,Miles PG.Edible mushrooms and their cultivation[M].Florida:CRC press,1989.

[4]宋元林,宫志远,方江玲.平菇、香菇、草菇、金针菇栽培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5]韩继刚.草菇生产全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6]Orillo CA,Carangal AR.Nitrogenous constituents of Volvariella volvacea[J].Philipp Agriculture,1961(45):29-35.

[7]张树庭.草菇[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5.

[8]刘波.中国药用真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8.

[9]Lin JY,Chou TB.Isolated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lectin from edible mushroom Volvariella volvacea[J].Journal of Biology chemistry,1984,96(l): 35-40.

[10]Chiu KW,Lam AHW,Pang PKT.Cardiovaseular active substances from the straw Mushroom,Volvariella volvacea[J].Phytotherapy Research,1995(9):93-99.

猜你喜欢

草菇出菇长势
结瓜盛期“歇茬” 恢复长势有“方”
草菇增产有三法
山西270多万公顷秋粮长势良好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秋栽香菇养菌出菇管理顺口溜
山西:夏粮总产增长秋粮长势良好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草菇大白菜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
香菇不同品种和出菇方式的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