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行货装“一体化”管理实现装卸安全和效率新突破

2012-08-07杨向东

铁道货运 2012年5期
关键词:货场劳力作业量

杨向东

(武汉铁路局 货运处,湖北 武汉 430071)

2011 年6月,武汉铁路局对装卸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推行货装“一体化”管理模式。通过近1年的实践运作,有效地解决了货运、装卸业务管理权属分置的矛盾,形成了专业管理的合力,2011 年实现了装卸安全管理有序,收入同比增长,作业效率创历史新高。

1 充分调研,确定装卸管理模式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为加强装卸管理,发挥装卸在铁路运输安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武汉铁路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装卸管理水平提升、有利于装卸安全和生产统一指挥、有利于装卸作业效率和效益提高、有利于装卸市场份额增加的思路和原则,确定了货装“一体化”管理的改革模式。

1.1 变更体制,实现货装合一

撤销了原武汉装卸运输公司,在铁路局货运处设立装卸管理所,负责全铁路局装卸专业管理工作。同时,将原武汉装卸运输公司 11 个分公司的人员、实物资产及业务按所在地整建制划转到 12 个车务站段,形成了上下顺畅的装卸管理新构架。

1.2 理顺关系,实施属地管理

站段装卸管理机构设置直接关系到管理效率,为此采取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制订设置方案。要求各站段必须由主管运输或货运的副站长分管装卸工作。

(1)对部分装卸作业量大的直属站设立装卸车间。明确业务管理科室为客货科或货运科,并设装卸组织员1名。

(2)对装卸作业比较分散的车务段,明确对口业务科室为经营管理科。各中间站装卸业务直接由车站管理。年装卸作业收入在 200 万元以上的二等及以上中间站设1名专管副站长,三等中间站设1名负责装卸业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3)对武汉北、襄阳北编组站,明确对口业务科室为车站货运科。将装卸和货运业务合并,成立新的货运车间,下设装卸作业班组,使装卸管理更趋向专业化。

1.3 专业管理,抓好整章建制

在全铁路局装卸组织管理机构调整的同时,加强装卸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建设。

(1)制定《新体制下加强装卸管理工作办法》,明确了装卸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和干部职工定编等相关内容。

(2)组织专门力量从装卸安全、设备和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制定和完善了《货运系统装卸车作业应急预案》、《装卸安全管理办法》、《装卸机械管理办法》、《装卸收入考核办法》等 41 个装卸管理文件和制度。明确了管理范围和工作要求,细化了作业流程和标准。重新规范了装卸管理 14 项台账,从而保证了全铁路局装卸管理尽早步入正轨。

2 强化过程控制,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装卸体制改革后,武汉铁路局始终把安全摆在重要位置,从转观念、提标准寻求突破,深入抓、细致抓,基本实现了安全稳定可控。

2.1 强化联合控制

站段装卸管理机构健全后,改变了以往装卸安全置于车站管理之外的局面,使之成为站段安全管理的一部分。武汉铁路局将装卸的各项风险源查找和控制纳入铁路局、站段文件中,提出除专业科室和主管站长外,站段其他领导和科室对装卸安全检查的量化要求,并要求站段的月度安委会上必须有装卸安全的内容。同时,在安全实绩考核上实行“三个纳入”,即将站段装卸生产人员纳入安全质量专项考核;将装卸班组建设纳入站段自控型班组检查考核;将装卸管理干部纳入站段安全逐级负责制考核。通过“三个纳入”,使装卸安全风险控制真正实现了多角度、高密度、全覆盖。

2.2 强化专业控制

从健全机构、落实责任抓起,配齐配强了铁路局、站段两级装卸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切实履行装卸专业管理职责。实行“安全短板预警”管理,即对装卸安全管理执行力不够,出现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性质严重“两违”问题,设备故障得不到有效控制问题,以及发生一般 D 类及以上事故的站段采用短板预警的办法。2011 年下达《安全预警通知书》5 份,先后派出工作专班2个,帮助5个站段认真检查剖析问题,监督复查整改情况,指导责任单位解决问题、改进管理工作,使装卸安全专业化管理的成效日渐显著。

2.3 强化现场控制

在日常管理上,严格把控人身安全、机械作业等装卸安全管理的关键流程、关键人、关键点,在全铁路局货运、装卸系统推行“一查、一整、三追踪”现场检查制度。一查即检查现场作业;一整即整顿班组管理;三追踪即通过检查和整顿班组管理中发现的问题,追踪车间、站段和处内专业管理工作。2011年共对 12 个单位 56 个问题进行了“一查、一整、三追踪”,有效解决了影响现场安全控制、班组安全管理的关键性、倾向性问题,实现了安全生产有序可控。

3 优化生产组织和作业方式,提高装卸作业效率

装卸生产组织直接影响装卸作业效率,为此从 4个方面加强装卸生产组织控制,提高作业效率。

3.1 加强作业组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1)整合货运物流信息资源,构建货运、装卸生产集中统一指挥平台。货运、装卸主任每日参加站段运输交班会,及时发现和解决装卸车作业中的问题,减少中间“梗阻”。实行货运领班和装卸值班员联合办公,大力压缩装卸派班、作业前准备及附属作业时间。

(2)建立区域联劳协作机制,实现货场与专用线和各站段区域之间装卸劳力与机具的统一调配。在农忙和节假日,以及货车集中装车、集中到达时,能够根据作业计划及时合理地调配劳力和机具,满足生产需要,有效地缓解了劳力紧张的状况。

3.2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机械作业比重

为解决装卸机械老化、设备设施陈旧、机械化比率不高的问题,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11年铁路局投入2 500 万元,更新改造了驻马店等车站门吊基础及供电设施,更新购置了 18 台装卸机械设备,安装了 70台装载机电子秤,解决了生产急需设备的大修和更新问题。

(2)优化装卸机械布局。一方面,根据铁路局管内货场机械作业量的变化和市场的需要,搬迁利用了4 台闲置门吊,内部调整了8台移动装卸机械,充分盘活了资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另一方,面提前介入铁路局新建、改建、扩建货场和新建物流基地等工程项目,把装卸所需的各类机械设备全部纳入铁路局计划,与铁路货场 (物流基地) 同步建设。

3.3 改进作业方式,提高装卸作业效率

在舵落口货场试点托盘运输;在遂平、浠水等车站和驻马店骏马化工等专用线推广使用扒料机、抓斗卸煤作业方式;在成件货物到发量较大的车站,推广使用叉车、托盘、皮带输送机与装卸职工的人机混合作业;在黄石东、信阳和宜昌东等车站 19 个作业点推行集装袋吊装作业,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装卸车作业时间不断压缩。

3.4 改善条件,稳定队伍

随着社会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长,装卸聘请委托劳力的难度也不断增大,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以下措施。

(1)实行委托劳力指导性保底工资制。即在装卸作业量不饱满的时候,向委托工支付保底工资,确保其最低生活标准。

(2)在现阶段铁道部装卸费率没有调整的情况下,要求站段适当调剂装卸车收入分成比例,适度增加农民工劳务费,保证委托劳力收入有所增长。

(3)开展标准化间休室建设,积极改善委托工生产与生活条件。2011 年先后投资 100 多万元,在襄阳、随州和大冶等 12 个委托劳力比较集中的货场新建了间休室、食堂和澡堂。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武汉铁路局目前委托劳力较为紧张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缓解,管内每个站段都有了比较稳定的委托劳力队伍,减少了装卸作业中“缺劳力、等劳力、愁劳力”的现象。

4 寻找突破点,扩大装卸作业份额

武汉铁路局管内集装箱业务的调整及武汉市区内的江岸、汉阳、武昌北等货场的相继关停,对装卸收入产生较大影响。为此,武汉铁路局紧紧把握装卸体制改革的时机,积极行动,齐抓共谋,努力实现装卸增量增收的目标。

4.1 确定目标,严格考核,激发动力

按照铁路局总体工作思路和要求,制定了武汉铁路局装卸收入指标和利润计划,出台了一系列增收措施和考核办法,并将指标分劈到各车务站段。同时,将装卸收入完成情况与站段主要领导实行风险抵押考核,半年兑现奖惩。将装卸收入和利润完成情况与站段工效工资进行挂钩考核,季度兑现。通过这些措施 和办法,极大地激发了各站段倒逼计划的主动性和完成任务的积极性。2011 年,全铁路局累计完成装卸收入同比增长 12.3%。

4.2 挖掘潜力,引流入场,寻求增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货场的装卸作业量、指导各车务站段组成货装联合营销队伍,在与货主单位商定提供各类服务保证的同时,提出装卸作业量的要求,并根据需要适当下浮装卸费率,此外还通过为大宗货主提供仓储便利服务等方式,积极争取钢材、煤炭、新闻纸等高附加值货源引入到货场作业,提高机械作业比重和收入率,切实变“坐等作业量”为“揽货找增量”。2011 年,全铁路局货场装卸作业总量同比提高了4%,在稳住既有市场的同时,又开发了新的增量。

4.3 调整结构,合作经营,扩大份额

根据武汉市城市改造和武汉铁路局货运布局调整的总体规划和要求,将被关停的专用线和货运站的业务及时引流到相关站货场内。对一些能力饱和或不能满足装卸车需求的货场,采取向专用线分流调整时商定铁路装卸介入或联合经营的办法来保证装卸作业量。同时,对新建的专用线或大型装车点,铁路装卸直接或间接参与装卸作业。2011 年,同 88 家专用线单位签订合作联营协议,有序进入潢川、通城和枝江3个新的大型装车点和物流基地作业,使装卸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做到铁路和专用线的共赢。

猜你喜欢

货场劳力作业量
德州鲁源货场信号联锁设备关键技术的应用
铁路货场联锁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劳务输出 职业农民 有序分流劳力 促进乡村振兴
提升丹洲营车站货场作业能力的分析
课堂教学的劳心与劳力
小学语文低年级趣味识字的方案应用研究
集装箱码头堆场作业系数优化策略
黑龙江省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具配置方案分析
马嘎新货场开通运营